文│刘忠琛(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
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在发展地方猪业经济过程中,明确重点环节,加大工作力度,以标准化生产为着力点,区域化布局为基础,大力推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强势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全市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中期优势进一步凸显。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生猪存栏55.49万头,出栏49.55万头,预计全年出栏量102.6万头左右。目前,胶州市有特大型生猪养殖场两个,每个能繁母猪存栏量1000头以上;大型养殖场12个,每个存栏母猪500头以上;中型养殖场30个,每个能繁母猪存栏150头以上;小型养殖场158个,每个能繁母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占生猪出栏量的70%以上。
1.现代畜牧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已初步形成。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大力提高畜产品的产出率。近年来,胶州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本地区特点和情况制定畜牧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按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生猪、蛋鸡两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畜牧养殖业生产格局,本着优化区域布局、加快转变养殖方式的原则,工作中妥善处理畜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以《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为纲领,立足本地实际,把阜安、中云、云溪等3个办事处及其他15个镇(处)的镇(处)驻地建成区、工业园和其他工业项目区域划为禁止养殖区;把北关、三里河、胶东、营海等4个办事处内(除办事处驻地建成区、处内工业园和其他工业项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划为限制养殖区;把李哥庄、胶莱、胶北、马店、胶西、杜村、铺集、里岔、张应、洋河、九龙等11个镇内(除镇驻地建成区、镇内工业园和其他工业项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划为适养区。本着依法用地、科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
2.本地优势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胶州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本地优势畜产品生产放在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首位,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生猪标准化改扩建和良种补贴政策,稳定养殖区域规模,优化品种结构,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单产水平,里岔黑猪作为“国宝”级的地方猪种,近几年,群体规模在胶州市得到了迅速繁育扩大,截至目前,优良种公猪已达78头,种母猪已达2800头,猪群规模已达50000头。在发展地方优势畜牧产业的同时,该市还积极推进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目前已经完成畜禽无公害产地认证13处,完成畜产品无公害认证11个。
3.拉长两大产业链,现代畜牧业内涵全面提升。本着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该市各镇(处)初步形成了以适合本地特点与实际的几种动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化生产格局。自2008年至2010年,相继引进了三甲牧业、青岛瑞丰源、和慧牧业等3个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以青岛鑫盛联食品有限公司、金乐州火腿为龙头的猪肉制品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拉动了该市猪业经济的发展。
4.以示范场和“退户入区”建设为重点,畜禽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胶州市立足实际,加快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高标准”的要求,以场户带群体,以群体促规模,不断扩充饲养总量。鼓励规模饲养场硬件建设提档升级。抓住国家对生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青岛市对部分养殖示范场进行重点扶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全市规模养殖场新建、改建和整合进度,在去年年底253处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新发展了胶州市铺集镇松园、营海土埠台、马店宋家泊子等3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全市标准化养殖基地总数达到256处。加快“退户入区”建设步伐,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小区,把畜禽养殖退户入区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突出各镇(处)养殖优势和特点,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
5.以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畜牧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开始良性运转。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的原则,近年来,胶州市畜牧兽医局指导多个有意向的养殖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70多家。在具体工作中,积极组织开展合作社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供发展思路,指导多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增设理事会、监事会,扩大经营范围,提高规范化运行水平,全市畜牧业较发达的镇基本实现每镇建立起1处规范运行的合作社,为带动农民增收、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偏小,增加值少,加之管理经验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骨干。而且多数龙头企业还没有摆脱单一的畜产品生产观念,猪业生产与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脱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区域规模优势不突出,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合作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多数合作组织的会员之间只有信息、技术联系的松散联合,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
3.业主发展不稳定。多数业主对畜牧业发展形势估计不准,常常盲目跟风,扩大规模,造成养殖效益不高,影响积极性,一旦遇到市场、疫病等风险,就会发生关停并转现象。
4.基地规模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程度不高。虽按照产业带对基地进行了规划,但均是小基地规模,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形成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造成基地的专一性生产能力不够,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知名品牌。
5.利益机制不够完善。龙头企业、业主、合作组织、基地等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造成产、加、销相对脱节,制约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1.抓难点,解决融资、土地等难题。要发展现代养猪业,首先必须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建立健全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其次,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养猪业,构建高效灵活的产业融资机制。鼓励农民成立服务于畜牧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大中型农牧企业设立为畜牧业服务的担保公司,为养猪场解决流动资金问题。鼓励城镇零售企业集团公司与养殖户(小区)进行订单畜产品供应合作,既可以解决养殖户一部分流动资金问题,也为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稳定销路。
2.抓重点,扶强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养猪业产业体系,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将现有的龙头企业,扶强扶壮,增强其开拓创新,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力争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二是规范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开拓市场上下工夫,成为畜牧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骨干。三是鼓励支持农民合作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其他企业向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茁壮成为畜牧龙头企业。四是引进龙头企业。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引进1~2个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养猪业的发展。
3.重规划,狠抓“退户入区”基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而围绕主导产业,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推进标准化生产取得显著进展,必须注重“退户入区”基地建设,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更应重视产业规划,要因地制宜,确定生猪发展产业带,做大做精生猪养殖小区,使其成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并能长期稳定市场供给量,最大限度保持市场占有率。
4.重引导,壮大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构建现代猪业产业体系必须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此,要引导生猪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联系,使畜牧专业合作社成为养殖农民利益的代言人,通过谈判与龙头企业达成合约,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培育、规范运作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介组织,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真正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共同体,担负起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重任。
5.抓统筹,完善利益机制。要把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与壮大专合组织综合考虑,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起稳定的多方合作关系,形成有基地提供生猪产品,有企业加工增值,有市场促进营销,有科技作保障的良好格局,实现生猪的商品价值,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