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伟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276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将1999年1月~2009年9月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8例DPN回顾分析如下。
94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具有DPN典型症状和体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性 28例,女性20例;年龄39~67岁,平均53.6岁;糖尿病病史7~30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5个月~13年,平均5.2年。对照组46例,年龄 40~70岁,平均54.7岁;男性26例,女性20例;糖尿病病史6.5~33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9年。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的并发症》[1]和钱肇仁等[2]制定的标准:患者肢体出现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沉重无力、麻木束缚感、自发性疼痛等。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示正中神经、股后神经传导障碍。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常规控制血糖,使血糖浓度保持稳定(空腹血糖降至7.0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降至11.1 mmol/L以下)。两组均给予维生素B1100 m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2500 μ g,肌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20 ml,每日1次。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60 g,红花10 g,桃仁10 g,赤芍 15g,地龙10 g,当归尾 6g,川芎10 g,三七粉(分冲)3 g,西洋参10 g。每日 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阴虚内热加天花粉15g,麦门冬15 g。四肢畏寒重者加熟附子10 g。两组治疗30天后判断疗效。
疗效标准:显效:麻木、疼痛感及感觉异常消失,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有效:麻木、疼痛感及感觉异常减轻,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接近正常。无效: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无变化或加重,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稍有提高或无变化。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 8例,有效1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56.5%。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近年通过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研究,普遍认为DPN发生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①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②代谢紊乱:高血糖所致的代谢紊乱干扰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有论述。《普济方》曰:“肾消口干,眼涩阴痿,手足烦痛。”《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后世医家多将其归属中医“痹证”、“痿证”范畴。也有人将其具体归为“脉痹”、“血痹”。中医认为,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两虚,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阴虚热盛煎熬血液而浓缩,致血行迟缓,血脉瘀阻。故瘀血阻络,脉络失养是DPN的病机关键,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补气,鼓舞血行;当归补血行血;再加红花、桃仁、赤芍、地龙、川芎、三七等一组活血化瘀药,可使气血旺盛,运行通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够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的效应,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此外,红花、川芎有加快神经传导、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当归、西洋参含有多种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有抗衰老、抗应激作用。红花注射液可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3,4]。因此,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肢体微循环状态,使受损的神经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钱肇仁,钟学礼.糖尿病神经病变.上海医学,2004,7(7):426.
[3]张英来,谢富明.川芎嗪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4):864.
[4]陈胜发,孙丰雷,魏爱生,等.红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初探.河北中医,2003,25(1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