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柯燕 林梅
(1.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医学系; 2.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护理教研室 浙江湖州 313000)
产后抑郁综合征是产褥期精神障碍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发病[1],可见一过性的抑郁状态、头痛、健忘、情绪低落、饮食减少、落泪悲伤、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典型的产后抑郁是产妇6周内发生的情绪障碍,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或更长的时间[2],对产妇本人、婴儿,家庭、社会均有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产妇的身心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其对母婴、家庭、社会的影响,维护母婴健康及家庭和社会的祥和。
1.1.1 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者易于心理平衡,抑郁程度轻微,或时间短暂,性格内向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3]。
1.1.2 激素影响 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撤退,黄体酮和雌性激素水平下降,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有研究报道与甲状腺功能不良也有关[4]。
1.1.3 家庭遗传因素 家庭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到妇女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因此有精神症家族史尤其有家族忧郁症史的产妇,产后忧郁症的发病率高。这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5]。
1.1.4 躯体因素 国内曾有报道,有产时并发症、经产钳及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有增高的倾向[6]。
1.2.1 家庭及社会因素 如果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缺乏丈夫的支持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能提高一个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减轻环境压力,提高处理事件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加个人情感控制,减少情绪紊乱[7]。
1.2.2 产科及婴儿因素 分娩方式、对分娩疼痛感到恐惧,产时并发症是产后抑郁发病的主要因素。婴儿的健康状况如婴儿身体畸形、生病等都会引起产后抑郁。
1.2.3 医护因素 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姿态和行为可影响和改变产妇的情绪和状态。耐心细致的工作做风、正确的诊疗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促使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所有孕妇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对孕妇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释,并对存在发生抑郁症危险孕妇给予咨询指导,及早预防。因研究显示,孕期听课次数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更说明了孕妇需要相应的孕产保健常识。因此,做好婚前检查,使孕妇在婚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所了解,并从中获得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能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孕期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心境平和有积极的意义[1]。
目前,孕妇多为初产妇,没有分娩经验,对即将到来的或正在进行的分娩感到紧张和恐惧不安。在分娩时,医护人员既要有高超的技术,也要关心体贴孕妇,医务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的意义,语言是信息传递最好的媒介,亲切、友善的语言会增加产妇的信任,通过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倡导乐陪伴分娩,可以减轻产痛[8]。
(1)产妇在产后2周内特别敏感,情绪不稳定,产褥期是产妇的心理转换期,也是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期。因此,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护理十分重要,尤其产后5~7d最为关键,需要医护人员加倍关心和爱护,做好产后有关母婴健康各方面的指导。同时应强化丈夫及亲人对产妇的关心、照顾,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使产妇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以顺利度过分娩关,做好产褥期身心护理。
(2)在产后访视中,对有发产后抑郁症倾向者及已发生产后抑郁症者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尤其是要针对患者的特点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严格保护性医疗制度,注意产妇的隐私保密,使产妇有安全感,并鼓励产妇从自身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积极锻炼,进行心理调整,必要时遵医嘱辅以药物治疗。
[1] 张荣莲,陈起燕,李艳华,等.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4):231~232.
[2]袁蜀豫,陈炜卿,张艳,等.产褥期母婴健康需求调查与跟踪服务[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5.
[3] 张福秋,叶丽莲,吴云开,等.产后抑郁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实用临床医学,2003,4(3):102.
[4]段得琬,王临红.妇产科身心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207~215.
[5]贺晶,上官雪军,王正平,等.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11(35):660~663.
[6]李芳,韩蓁,王风琴,等.产后抑郁症与产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
[7]谢日华,罗阳.产后抑郁症社会心理治疗进展[J].现代护理,2005,11(12):926.
[8]赵新平,哀绿化,魏成,等.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