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增,王 磊,梁 宇,程为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中风后手部皮层下水肿,属中医“皮水”[1]范畴,程为平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经脉阻塞,阳气不能转输敷布,水液停滞为病”。针灸以局部取穴为主疏通局部经络的壅滞,利水、消肿,结合辨证取穴调整全身的气血阴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匪浅,兹将其针灸治疗中风后手部皮层下水肿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2)岁;脑梗塞10例,脑出血3例;病程最长的30天,最短的7天,平均(16±3)天。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IR确诊中风,其中大面积梗塞3例,小面积7例,脑出血3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程为平老师临床经验将本组分为轻、中、重度水肿。轻度:皮肤有明显皱纹,肿胀按之无凹陷;中度:少见皮肤皱纹,有较明显的水肿,按之凹陷;重度:皮肤未见皱纹且肿胀明显,按之凹陷。
2.1 取穴原则 以中魁穴为主,若手指水肿加取五虎,大、小骨空穴,若手背水肿加取二间、外劳宫、中渚穴,若手腕水肿加取阳溪、阳池、阳谷穴等随证加减。根据病情辨证选取穴位调整全身的气血阴阳。
2.2 针刺方法 取舒适体位,患肢掌面向下放平,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5寸35号毫针,依次刺入穴中约1~2分,得气后,在局部施以捻转泻法,再留针40 min,每15 min捻转1次,每次1 min,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以肿消为度。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肿胀全部消除,按之无凹陷;显效:皮肤有明显皱纹,且轻度肿胀;有效:少见皮肤皱纹,较明显中度水肿;无效:皮肤未见皱纹且肿胀未见消退。
3.2 治疗结果 经观察13例病人中,痊愈3例,显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3%。
冯某某,男,56岁。因脑梗塞致右肢体偏瘫1月,经治疗后,下肢功能有较大改善,肌力可达3级左右,上肢功能近端3级,肌力远端2级,且手腕部以下中度水肿,手指握拳困难,有胀感,手呈暗红色。舌暗红少苔边有齿痕,脉涩弱。病属气虚血瘀、水邪外溢,治宜益气活血、利水消肿。即局部施以中魁为主,五虎、大小骨空穴治疗手指水肿;二间、外劳宫、中渚穴治疗手背水肿;阳溪、阳池、阳谷穴治疗手腕水肿。选取双侧足三里、血海穴以益气活血;双侧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穴以利水消肿化痰,调整全身的气血阴阳。经10次治疗后皮肤有明显皱纹,轻度肿胀;下肢肌力可4级,上肢功能近端3级强,肌力远端3级,手指基本能自由的伸展。再经10次治疗后肿胀全部消除,按之无凹陷,手指伸展自如;下肢肌力可4级强,上肢功能近端4级强,肌力远端4级。
李某某,男,64岁。因脑出血致右肢体偏瘫2月,经治疗后,上、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肌力可达3级左右,右上肢肌力近端3级,远端2级,且前臂部以下重度水肿,手指握拳困难,有胀且沉重感,手呈暗红色。便秘,舌暗红苔薄黄而腻边有齿痕,脉涩弱略数。病属气虚血瘀、水邪外溢、湿郁化热,治宜益气活血、利水消肿、清热化湿。即局部施以中魁、五虎、大小骨空穴治疗手指水肿;二间、外劳宫、中渚、合谷穴治疗手背水肿;阳溪、阳池、阳谷穴治疗手腕水肿,曲池、手三里、外关治疗前臂水肿。选取双侧足三里、血海穴以益气活血;双侧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以利水消肿、清热化湿;双侧上巨虚用针刺泻法以通腑泻热。经10次治疗后少见皮肤皱纹,中度水肿;上、下肢肌力4级左右,右上肢肌力近端4级,远端3级,手指握拳困难。再经20次治疗后皮肤有明显皱纹,轻度肿胀,上、下肢肌力4级左右,右上肢肌力近端4级,远端3级强,手指基本能自由伸展。
中风后发生的偏瘫肢肿为偏瘫肢体废痿不用,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或为经气不利、气血瘀滞导致水液滞留;或为气虚、水湿不化溢于皮下所致。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经络阻滞、阳气不能转输敷布、水液停滞为病。《针灸大成》记载中魁穴在中指第2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灸5壮,宜泻之。其为经外奇穴,因其位于中指背侧第2指关节处,为其他4指之魁首,故名之。具有通调三焦经气、降逆和胃作用,古代医家多用于治疗噎膈、反胃、吐食、鼻衄等症。《诊则》云:“主反胃噎嗝及崩衄”,《玉龙歌》曰:“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针灸大成》记载五虎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2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挛,灸5壮,两手共4穴。《针灸大成》记载大骨空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5壮。小骨空穴在手小指第2节尖是穴,灸7壮。治手节疼、目痛。中魁、五虎、大小骨空穴均为经外奇穴,根据查询史料未见有明确治疗局部水肿的记录,但从腧穴均能治疗局部的病症来看亦不违背古训。从第1个病例看患者舌暗红少苔边有齿痕,脉涩弱,病属气虚血瘀、水邪外溢,治宜益气活血、利水消肿。除局部取穴外还要选取双侧足三里、血海穴以益气活血;双侧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穴以利水消肿化痰,调整全身的气血阴阳。而第2个病例患者,舌暗红苔薄黄而腻边有齿痕,脉涩弱略数,且有便秘,可见内有热象,病属气虚血瘀、水邪外溢、湿郁化热,治宜益气活血、利水消肿、清热化湿。故在第1个病例选穴的基础上加取双侧上巨虚用针刺泻法通腑泻热。
从现代医学来说,中风后患肢出现水肿是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出现血管运动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表现为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皮温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血液的回流主要通过静脉和淋巴管完成,而且肌肉的收缩活动可以形成肌肉间隙的脉管收缩和舒张,从而成为促进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中风患者偏瘫后肢体活动受限而造成上肢血液回流机制受损,这样就会使得手背部疏松组织出现明显的水肿。手背部有静脉网,尺、桡神经手背指支等分布,在这些部位给予一定的刺激,可促使神经、血管收缩功能恢复,血流加快,渗出管外的液体成分回流,故水肿得以较快消除。
总之,中魁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手部皮层下水肿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已证实针刺时穴位的刺激将针刺的感觉信息传到中枢,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良好的自身调节功能,促使患肢微循环得以改善,达到利水之功。
[1]范永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51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