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亚琴 包根书 杨玉君 金智生
人眼结膜羊狂蝇蛆病是羊狂蝇幼虫侵染眼结膜引起的。羊狂蝇属于狂蝇科、狂蝇属。羊狂蝇幼虫是羊鼻孔、眼常见寄生虫,羊为正常宿主,偶尔感染人。截止2004年,在国内各省人眼结膜羊狂蝇幼虫感染已报道共540余例〔1〕,笔者在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铺乡支农工作期间曾接触3例结膜囊羊狂蝇幼虫寄生病例,报道如下。
病例1,王某,女性,38岁。因“右眼奇痒,异物感”就诊于眼科门诊。裂隙灯下检查:结膜充血明显,翻开眼睑仔细检查,见上穹窿外侧结膜上有1条乳白色蠕动梭形虫体,长1.6~1.8 mm,直径0.5~0.8 mm。用干棉签沾出,即放入75%乙醇中,留作标本。虫体取出后症状即明显减轻。彻底冲洗结膜囊,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患者痊愈。询问病史,自述前日于田间收获大葱时,不慎将葱根上泥土溅入右眼,当时未在意。回家后自觉异物感明显,自用消炎滴眼液无效而就诊。
另外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农民,1例告知在田间走路时左眼被风吹进“异物”,另1例病因不明。3例病例均在夏秋季发生,主诉均为患眼奇痒、异物感,且位置不固定。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无效,虫体取出后症状即明显减轻。其中1例1眼结膜囊内取出3条幼虫。以上2例因与报道的第1例患者取出的虫体相似,未再收集标本。
固定标本送至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用浸湿生理盐水的棉签粘取幼虫体压片,幼虫1.60 mm×0.60 mm,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呈圆柱形,黑白相间;前端有一对黑色尖锐的角质口钩,尖端向外弯曲;体长为13节,各体节的背面光秃,体节的侧面前缘有3圈小刺;体内有黑色消化道及呼吸孔;尾部为左右两叶,形状对称;气门很小呈管状。经鉴定为羊狂蝇幼虫。
羊狂蝇多为羊、马、牛等牲畜寄生蝇。夏秋季成蝇繁殖产卵于羊、马、牛等鼻腔、眼结膜囊内。1龄幼虫活动能力很强,爬入鼻腔固定于鼻粘膜上,并向鼻腔深处爬动,达到鼻腔、额窦或鼻窦内,少数进入颅腔,经9~10个月发育为3龄幼虫。翌春幼虫从固着部逐渐向鼻孔爬出,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地入土或羊粪堆内化蛹,蛹期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狂蝇飞行时偶撞及人眼将卵产于人结膜囊或通过污染蝇卵物品间接感染人,引起人眼蝇蛆病。我国多见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的放牧人、野外工作者〔2〕。治疗需应用表面麻醉药,用棉棒或镊子取出,而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结膜囊,予抗生素滴眼液点眼。值得一提的是蝇蛆的数量一般在10~40条不等,多隐藏于上穹窿区和结膜皱褶内,所以取出时一定要仔细查找,不能遗漏。收集标本时,注意要先予表面麻醉滴眼液降低患眼的敏感性,然后在裂隙灯下用显微镊夹出或半干棉签沾出虫体,放入75%乙醇中,及时送病理科。本人用干棉签取出虫体,又在75%乙醇中存放超过1个月的时间,给标本确认带来一定难度。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眼部寄生虫种类多达几十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眼科医生应学习相关资料,在临床工作中要考虑到眼部寄生虫病的可能,翻开眼睑仔细检查,尤其是穹窿部,可反复多查。虫体取出后要彻底冲洗结膜囊,并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1] 李雍龙.人体寄生虫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
[2]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