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二)

2011-02-09 13:09:21常章富毛敏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1年9期
关键词:方中茯苓白术

常章富 毛敏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2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100029)

6.5 肝气乘脾

症状: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不止,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伴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喜叹息,嗳气纳差,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弦细。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均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术燥湿健脾,再经土炒则健脾止泻力量更佳;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升清止泻。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还可配伍炒枳壳、乌药、玫瑰花等,以加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

若夹有湿热,大便夹有黏液,可加黄连、黄芩等,以清热燥湿、止泻。

若久泻者,属脾气虚弱、湿盛泄泻者,可加服参苓白术丸;属脾气益虚、清阳陷下,症见气短乏力、头晕、脱肛者,加升麻、煨葛根,以升清阳而增止泻之功。

若反复发作者,可适当加入酸涩收敛之品,如乌梅、煨诃子等;兼腹痛,且转筋明显者,当加重芍药用量,并加入木瓜,以利湿理脾、舒筋活络。待病情缓解后,再服逍遥丸善后。

6.6 脾胃虚弱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食,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进食油腻易引起泄泻。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胃,渗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用四君子汤,主以补气健脾;配以白扁豆、炒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辅助白术,既健脾,又渗湿而止泻;加砂仁之辛温芳香醒脾,佐四君更能促中州运化,使上下气机贯通。桔梗为手太阴肺经引经药,其在本方,一为舟楫之剂,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气,以防肺虚,即有“培土生金”之意;二能开宣肺气,借肺气之布津而濡养全身。诸药相合,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实便而止泻。

若气虚及阳,脾阳渐虚,阴寒内生,伴见腹中冷痛,得温则减,且四肢欠温者,宜用附子理中丸(熟附片、人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止泻。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伴见滑脱不禁,甚或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炙黄芪、当归、人参、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若泄泻日久,脾虚兼湿,肠鸣辘辘,大便溏黏,舌苔厚腻,或食后即泻者,当在健脾止泻药中加入升散胜湿的防风、羌活,和燥湿健脾理气的苍术、厚朴等,或改用益胃升阳汤,以升清阳、化湿浊。

若大便泻下呈黄褐色,为兼湿热内蕴之征,可加黄连、白头翁、马齿苋、地锦草、厚朴等,以清热燥湿、理气消胀。

6.7 肾阳虚衰

症状: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又称为“五更泻”、“鸡鸣泻”、“肾泄”。泻后则腑气通畅,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方中补骨脂辛苦大温,能补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为君。肉豆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子咸能补肾,酸能涩精;吴茱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以调补脾胃。全方配伍,脾肾得温则运化复常,肠固而泻可止。

若阴寒盛者,前方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肾暖脾、益胃祛寒之功,或用真人养藏汤(人参、炒白术、炙甘草、木香、当归、白芍、肉桂、煨诃子、肉豆蔻、罂粟壳)加减为治。

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炙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等,或配伍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健脾止泻。

此外,六神汤(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白术、茯苓、车前子、广木香、生姜、大枣)可温肾暖脾、渗湿止泻、健脾理气,其中有茯苓、车前子利小便而实大便,白术健脾燥湿,广木香理气健脾,所治之证乃脾虚湿盛,小便不利、气机不利尤为明显。又有胃关煎(熟地、山药、白扁豆、干姜、吴茱萸、白术、茯苓)温脾散寒、渗湿止泻,方中除熟地补肝肾、益精髓外,多为健脾、温阳、散寒、利水之品。

若滑脱不禁者,合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以固涩止泻;若五更泻证,属脾肾阳虚不显,反见心烦嘈杂,兼有寒热错杂者,治当寒温并用,温脾止泻,以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加减为治。

另,治慢性泄泻,倘若在投用固涩法后,泄泻次数虽减少,而仍见腹胀或腹痛、纳减,属瘀血内停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酒大黄、甘草、芒硝)少用酒大黄,去芒硝,以防腹泻重蹈;并酌加川芎、赤芍、当归、延胡索等,以增活血祛瘀、养血止痛之功。

7 调理与转归

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转化者。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选用。

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宜祛邪为主。若为外感风寒者,宜疏解;暑热者,宜清化;伤食者,宜消导;湿盛者,则应分利。

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宜扶正为主。脾肾阳虚者宜温补,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七情不和者,宜疏理;久泄不止者,宜固涩。

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再伤阴液。

在对泄泻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饮食起居,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一般说,泄泻病人宜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胃气旺,则不易受邪;加强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的管理,防止污染;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以免再伤脾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少食生冷瓜果,饭前便后洗手,以免再感邪毒;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季节交替,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被,以免腹部受寒。

泄泻患者宜给予流质或半流饮食,饮食宜新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忌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急性暴泄易耗气伤津,可予以淡盐汤、米粥等以养胃生津;肝气乘脾之泄泻者,应调畅情志,尽量消除紧张情绪,忌怒时进食。

泄泻的转归,依急性和慢性的不同而有别。

一般而言,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能治愈,部分病人可不经治疗,仅凭饮食调理即可康复;若病情较重,极易导致亡阴亡阳之险证,甚至死亡;少数治疗不及时,或未彻底治疗,迁延日久,由实转虚,可变为慢性久泻。

慢性久泻脏气亏虚,病情缠绵难愈,疗程长,部分病人可痊愈,少数病人反复腹泻,会导致脾虚中气下陷或脾肾阳虚,预后较差。

8 止泻中成药的合理选用

治疗泄泻的中成药很多,本文仅择常见者,分七类从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四个方面介绍其临床应用,以供学习参考:

8.1 寒湿泄泻

8.1.1 藿香正气软胶囊

【药物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法半夏、陈皮、白术(炒)、茯苓、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功效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处方分析】方中重用藿香,以辛散风寒、芳香化湿浊;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发散解表,兼可理气宽中,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舒畅气机;生姜、大枣、甘草,调脾胃,和药性。诸药相伍,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升清降浊,通畅气机。最宜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亦可用于感受山岚瘴疟或水土不服者。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散,故热邪导致的霍乱、感冒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妊娠期忌服;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服滋补性中药。

8.1.2 五苓胶囊

【药物组成】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

【功效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处方分析】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佐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方,则化气行水,解表健脾,蓄水留饮诸症当除,泄泻兼阳虚或外感风寒者最宜。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使用注意】本品温热渗利,故孕妇慎服;湿热下注、伤食所致泄泻不宜服。

【按】上二药虽均可用于寒湿泄泻兼外感风寒者,但由于处方所用药物之不同,临床应用有别。藿香正气软胶囊更适合于暑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暑湿泄泻,而五苓胶囊则更适合于脾阳虚弱、水湿内停所致的寒湿水泻。

8.2 湿热泄泻

8.2.1 葛根芩连片

【药物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功效主治】解肌清热,止泻止痢。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痢疾,症见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腹痛不适。

【处方分析】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为臣,其性寒能清胃肠之热,味苦燥胃肠之湿,如此则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诸症可愈。甘草甘缓和中,并协调诸药为佐使。诸药相合,共奏解肌清热、止泻止痢之功,治湿热泻痢初期者尤宜。急慢性肠炎、急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亦可试投。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 g,小儿一次l g,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易伤胃气,故不可过服、久服;脾胃虚寒腹泻、慢性虚寒性痢疾者忌用。

8.2.2 枫蓼肠胃康颗粒

【药物组成】牛耳枫、辣蓼。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化滞。用于急性胃肠炎,属伤食泄泻型及湿热泄泻型者,症见腹痛腹满、泄泻臭秽、恶心呕腐,或有发热恶寒、苔黄脉数等。亦可用于食滞胃痛而症见胃脘痛、拒按、恶食欲吐、嗳腐吞酸、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者。

【处方分析】方中牛耳枫味辛、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筋之功,可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风湿关节痛等;辣蓼味辛,性温,功能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可用于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二药组合则能清热解毒、利湿止泻,治湿热泄泻有效。泄泻时,凡见腹痛腹满、泻下臭秽、恶心呕腐,或有发热恶寒、苔黄脉数时,即可投用。急性胃肠炎见上述证候者也可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 g,一日3次。开水冲下。浅表性胃炎15日为一个疗程。

【使用注意】本品为清热除湿之品,故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孕妇忌服。

8.2.3 香连丸

【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制)、木香。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处方分析】方中黄连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可泻心胃之火,清肠胃之湿,对肠胃湿热的痞满呕吐、腹痛泄泻正合拍;木香辛苦性温,香气浓郁,善行肠胃结气而消胀止痛,兼健脾消食,主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满胀痛、泄泻、痢疾等。二药相须为用,则清热燥湿、健脾止泄、理气止痛的作用更强,更适合大肠湿热腹泻、腹痛,甚则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者。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亦可用。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3~6 g,浓缩丸一次6~12丸,一日2~ 3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本品含苦寒的黄连,故寒湿及虚寒下痢者慎用。

8.2.4 穿心莲片

【药物组成】穿心莲。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邪毒内盛,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处方分析】本品源于爵床科穿心莲属植物,其味苦性寒,既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兼燥湿透表。现代研究证明穿心莲内酯具有抗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腹泻,故可用于急性肠炎证属湿热之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4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宜在饭后服。

8.3 暑湿泄泻

8.3.1 保济丸

【药物组成】广藿香、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菊花、蒺藜、钩藤、薄荷、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

【功效主治】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处方分析】方中广藿香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为君药。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祛风燥湿、理气调中;茯苓、薏苡,健脾渗湿;神曲茶、稻芽、木香,健胃消食、调中止痛,共为臣药。菊花、蒺藜、钩藤,平抑肝阳,为佐制之药;葛根、薄荷辛凉解表,升清阳、清利头目而醒神,为佐助之药;天花粉清热泻火为佐制之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湿、和中之功。适用于暑湿感冒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为感受时邪、饮食不慎所致,症重而见吐泻不止、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腹痛或不痛、胸膈满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85~ 3.7 g,一日3次。温开水送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解表祛湿之功,故外感燥热者不宜服用。

8.3.2 六合定中丸

【药物组成】广藿香、香薷、陈皮、厚朴(姜制)、枳壳(炒)、木香、檀香、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稻芽(炒)、茯苓、木瓜、白扁豆(炒)、紫苏叶、桔梗、甘草。

【功效主治】祛暑除湿,和中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处方分析】方中广藿香、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共为君药。紫苏叶,解表散寒、宽中理气;厚朴(姜制)、枳壳(炒),宽中下气、燥湿除满;陈皮、木香、檀香、木瓜,健胃消食、理气化湿;茯苓、白扁豆(炒),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共为臣药。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稻芽(炒),健胃消食、除胀满;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甘草健脾益胃,并能调和药性,皆为佐使之药。诸药相伍,祛暑除湿、和中消食,既治夏伤暑湿、宿食停滞诸症,又可治内伤湿滞、复感外寒之腹泻呕吐、腹痛、胸闷恶心、不思饮食、恶寒发热,头痛者。也可用于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3~ 6 g,一日2~ 3次。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行散,故湿热泄泻及实热积滞胃痛者忌服。

此外,藿香正气软胶囊(水,丸)亦可以用于暑湿泄泻中感受阴寒之邪,表证较明显者。

8.4 食积泄泻

8.4.1 枳实导滞丸

【药物组成】大黄、枳实(炒);六神曲(炒)、黄芩、黄连(姜汁炒)、茯苓、白术(炒)、泽泻。

【功效主治】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用于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处方分析】方中大黄为君,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枳实为臣,行气消积,而除脘腹之胀满;佐以黄连、黄芩,既清热燥湿,又厚肠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止泻;白术健脾燥湿,使攻积而不伤正;神曲消食化湿,使食消则脾胃和。诸药配伍,使积去食消,湿化热清,诸症自解。本药适用于泄泻属食积兼热者,属于“通因通用”之法。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 9 g,一日2次。

【使用注意】本品清热攻下力猛,易伤正气,故久病正虚、年老体弱及妇女胎前产后慎服;虚寒痢疾不宜;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偏食。

8.4.2 四磨汤口服液

【药物组成】木香、枳壳、乌药、槟榔。

【功效主治】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处方分析】方中乌药辛温香窜,善顺气降逆。槟榔苦降辛散,善行气消积、通便导滞。木香辛香温散,善行肠胃结气而消胀止痛,兼有健脾消食。枳实苦泄沉降,破气消积、行痰消痞。全方配伍,主入气分,以降气、行气为主,作用偏于胃与大肠,有顺气降逆、消积止痛之功,治食积泄泻而热象又不明显者,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20 mL,一日3次,疗程1周;新生儿一次3~ 5 mL,一日3次,2日为一疗程;幼儿一次10 mL,一日3次,3~ 5日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本品有较强的行气降气的功能,故孕妇、肠梗阻、肠道肿瘤、消化道术后禁用。一般手术病人在术后12小时第一次服药,再隔6小时第二次服药,以后常法服用或遵医嘱。冬天服用时,可将药瓶放置温水中加温5~ 8分钟后服用。(待续)

猜你喜欢
方中茯苓白术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健脾安神话茯苓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04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五味子酒助眠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中成药(2018年3期)2018-05-07 13:34:17
咽干,喝甘桔冰梅饮
益寿宝典(2018年34期)2018-01-26 23:50:19
细辛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浅析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