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时或核反应时放出的射线。在目前已知大约2 800种核素中,有2 500多种具有放射性。这些射线的共同特点是看不见、摸不到、嗅不到,只能用仪器探测和度量;具有大小不等的穿透能力;通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正是这种电离作用,对人的健康会产生影响。测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Sv),一般常用单位是毫希(mSv)。
人类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体内都存在放射性核素。这些辐射有的是天然的,也有的是人工的。天然辐射照射也叫本底照射,主要有三个来源:(1)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钾-40;(2)土壤、岩石和水体中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放射性氡的影响最大;(3)宇宙射线,一般来说,地势越高,受到宇宙射线的照射越强。人工辐射是指与核相关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对公众的照射,包括医疗照射、核动力生产及其他领域应用产生的核辐射。在人工辐射中,医疗照射是人类受到人工照射的主要来源。
辐射是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能量的统称。不稳定的原子核衰变时发射出的粒子或γ射线,称作原子核辐射,简称核辐射,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所以又称电离辐射。核辐射的来源是一些不稳定的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为了变得更稳定,原子核释放出次级和高能光量子,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核素镭、氡、铀、钍等。核辐射具有双重属性:如果受照辐射量过大,就会对生物体构成损伤,或者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是有控制的辐照,就可在核能发电、蔬菜保鲜、疾病治疗、工业探伤等领域得到应用。
核辐射包括α、β、质子等带电粒子及间接致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在放射性核素发生变化时以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就是通常所说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中子。α射线是氦原子流、β射线是电子流,它们和中子流、宇宙射线统称为粒子辐射。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电离辐射,类似的还有X射线等。
外部源发出的辐射穿透人体产生照射剂量,叫做外照射。外照射剂量值与放射性源的强度成正比,与接受照射的时间成正比,而与人到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控制外照射剂量的有效手段是:(1)加大人员与放射源的距离;(2)尽量缩短人员在放射性区域停留时间;(3)采用屏蔽技术。常用的屏蔽材料有混凝土、铁、铅,厚水层也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产生的照射叫做内照射。要尽量不让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如禁止在核电厂控制区内吃食物、喝水;必要时先补充一些稳定的碘盐,使体内的碘含量饱和,减少最容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碘的吸收;进入放射性工作区穿特制的连体服,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沾在皮肤上进而渗入体内;如果空气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工作人员还要穿上特制的气衣,像潜水员或宇航员一样呼吸干净的空气;如果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体内,就要用特定的药物促使它尽快排出,茶水就有促进放射性物质排出的功效。
核电厂在设计、建造和运行时处处都考虑了对核辐射的防护。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核电厂还对核辐射进行严密的监测。在核电厂内部装设有许多监测探头,一旦发生异常,中央控制室就会发出警报,值班人员就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核电厂以外的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范围内也都设有辐射监测点进行严密监测。必要时还有监测车、监测船和航测飞机做流动巡回监测,取样分析空气、水、土壤中的放射性浓度及粮食、牛奶和海产品中的放射性水平。
压水堆核电厂设置了四道屏障,只要其中一道屏障是完整的,放射性物质就不会外逸。
第一道屏障——燃料芯块。燃料芯块是烧结的二氧化铀陶瓷基体,它的大部分微孔不与外面相通。正常情况下,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气体98%以上滞留在这些微孔内,不会释放出来。
第二道屏障——燃料包壳。燃料芯块密封在锆合金包壳内,防止裂变产物和放射性物质进入一回路水中。
第三道屏障——一回路压力边界。压力容器和一回路承压的管道和部件是能承受高压的密封体系,即便燃料元件破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反应堆厂房中。
第四道屏障——安全壳。安全壳是高60多米、直径约40多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壁厚近1米,内表面还有6毫米厚的钢衬。它可以承受0.5 兆帕(5大气压)的压力,确保在所有事故情况下都可以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里面。
我国政府从一开始发展核电就始终坚持把核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提出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预防为主”的要求。安全第一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核电工业的一切工作。
安全第一,要求在核电厂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核安全与其他问题产生冲突时,始终以核安全为第一出发点。
预防为主,就是要对影响核安全的人员、机械工具、材料、方法和环境实施全过程的全面控制,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目前,我国大陆在役的核电机组有13台,装机容量达到1 080.8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截至目前,我国在役核电机组没有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界定的2级和2级以上运行事件;职业人员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均在较低水平;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按照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11类、13项性能指标对照,在全球400多台运行机组中,我国在役核电机组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8台机组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为了保护公众、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建立了完整的核事故应急体系。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此后,在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组织下,编制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导则和标准,基本建立了一整套针对核电厂核事故应急工作的法规、标准体系。1997年5月,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核电厂核事故应急救援条例》,从法律上规范了军队参加核事故应急救援的工作。2005年5月24日,国务院发布施行了《国家核应急预案》。
我国的核事故应急措施实行“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二十四字方针,并建立了三级核事故应急体系。每座核电站都制订有应急响应计划,并定期进行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