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国 张锷清 崔子岳 沈玲燕 ( 浙江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 31450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肠梗阻病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肿瘤构成比较高,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外科治疗难度大。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高龄急性肠梗阻病人的病历资料,并总结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9例中,年龄70~93岁,男9例,女20例。合并症:高血压病12例(41.4%),冠心病6例(20.7%),糖尿病5例(17.2%),便秘4例(13.8%),脑卒中后遗症2例(6.9%),慢性支气管炎、心房颤动、肺气肿、心肌梗死各1例(各3.4%)。病因:直肠肿瘤7例(24.1%),结肠肿瘤6例(20.1%),肠粘连8例(27.6%),粪块堵塞4例(13.8%),麻痹性肠梗阻2例(6.9%),腹茧症、小肠胆石梗阻各1例(各3.4%)。术后并发症: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各8例(各27.6%),切口脂肪液化4例(13.8%),肺部感染3例(10.3%),腹腔炎症2例(6.9%),腹水伴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发器官衰竭2例(6.9%),切口疝、切口感染各1例(各 3.4%)。
1.2 治疗 肠粘连松解术8例(27.6%),乙状结肠造瘘术4例(13.8%),粪块取出、结肠灌洗术4例(13.8%),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10.3%),左半结肠切除术、结肠减压术、Dexon手术各2例(各6.9%),Miles手术、回肠造瘘术、腹茧症行松解术、小肠异物取出术各1例(各3.4%)。
1.3 结果 29例获随访4个月至5年,死亡6例(20.7%),均发生肿瘤远处转移,放弃治疗,死于多器官衰竭;余23例(79.3%)健在或带瘤生存。
2.1 高龄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 本病病因以恶性肿瘤多见,粪石嵌顿也是原因之一。罗东林等[1]报道,150例老年急性肠梗阻病人中有半数为肿瘤病人。本组病例中肿瘤病人占44.8%(13/29),与上述文献报道接近。高龄病人合并疾病多而复杂,心肺功能差,机体代偿能力差,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且肠梗阻症状不典型,对各种刺激反应不敏感,多就诊晚,早期诊断困难。详细系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麻痹性肠梗阻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2.2 手术时机的把握 高龄急性肠梗阻病人在积极行胃肠减压、补液纠酸等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尽早剖腹探查,手术以尽快解除梗阻、切除坏死肠道为原则。由于高龄病人对麻醉的耐受差,手术宜简单,手术时间宜短。
2.3 选择合适术式 高龄急性肠梗阻病人手术的首要目的是解除梗阻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不特别强调肿瘤根治术,不宜选择扩大根治术。王振军等[2]在文献中提出,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策略一是解标梗阻,二是争取切除肿瘤。我们认为,右半结肠肿瘤争取一期肠切除吻合,左半结肠肿瘤切缘肠壁条件好者可取一期肠切除吻合,条件差者最好行二期手术。术中注意梗阻肠段减压和肠道灌洗,如封闭式灌肠用于大肠梗阻效果良好。王德岷[3]报道,62例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中灌洗后一期吻合取得较好效果。此外,注意腹腔冲洗,充分引流,腹壁减张缝合,防止切口裂开,对于贫血、低蛋白血症明显、梗阻严重、肠壁高度水肿、肠腔扩张严重、严重肠系膜炎症者行肠造瘘姑息手术是明智选择。姑息性手术应充分考虑高龄病人的皮肤和营养情况,方便术后更换肛门袋等生活护理,同时也满足了营养需要。
2.4 重视围术期管理及治疗 术前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陈侃等[4]报道,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未口服抗生素可以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肠屏障功能而导致细菌易位,从而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心功能障碍者,术前、术后均应注意输入液体的速度及总量,以预防心力衰竭,充分补充能量及人血白蛋白。术后注意床上活动及拍背等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及褥疮的发生。设法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如应用四磨汤、针灸,对老年肠蠕动的恢复帮助很大,而恢复肠内营养对预后有益处。注意观察腹腔引流管及换药切口,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1]罗东林,张胜本,刘宝华,等.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9(6):436-437.
[2]王振军,马华崇.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处理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6):455-457.
[3]王德珉.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中灌洗后一期吻合62例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7):387.
[4]陈侃,季巧金,王时南.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1):89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