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2011-02-09 05:55王佐书
关键词:民办教育资源消化

王佐书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北京100875)

中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建设富强的国家、提高公民的素质,必然要使公民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中国应当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应当做好的事,中国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一、问题的起因

众所周知,经济解决一个国家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是各国应当做好的事,中国也正在努力做好这件事。

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是各个国家极为重要的大事,各国有各国的办法。加强国际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不断促进本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各国惯用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教育的质量越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也越高,教育为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也就越大,可以说,教育是社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人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要求为社会服务的人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循环往复,既提高了教育水平、培养出了优秀人才,又推动了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教育与社会发展或者说人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人推动、服务和适应社会发展,都是为社会服务。问题的关键是,人服务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也会要求人的发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发展变化的速度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人发展变化的速度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越和谐,社会就越和谐,社会发展就越快,这已被社会实践所证明。

需要研究的是:社会在怎样发展变化,世界在怎样发展变化,中国社会在怎样发展变化,在这样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人为社会服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才能对国家有较大贡献并促进本校教育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研究问题的开始。

对中国而言,从社会的发展变化看,最突出的形势是:(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影响日益突出;(2)中国改革开放已33年,并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3)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

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中国已在更大的范围内登上了国际舞台;(2)中国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竞争;(3)中国需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各种各样的人才;(4)中国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5)中国暂时培养不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人才怎么办;(6)中国是自力更生地发展高等教育还是借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否应在借力中学习发展、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地发展?

中国选择的是引进世界高水平的优质资源,使其能服务、推动、提高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成果。在笔者看来,民办高等教育是用“民资”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公办高等教育是用“公资”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无论是民办高等教育还是公办高等教育,都是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属性是一致的。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既是公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既是公办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法。其中,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和利用国际高等教育各种各样的优质资源,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在认识不同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层次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根据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水平,也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水平作出不同的解释,这是极为正常的事。

但不管怎样,利用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服务、提高、促进和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应当是基本原则。这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应当是引进、利用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归宿。引进知识,知识会老化,引进技术,技术也会老化。引进、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引进什么,利用什么,既要能解决燃眉之急,又要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点,也应当是引进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三、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类别

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目的、内容、层次以及功能来思考和判断。

对一个具体的民办高校而言,引进和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办学的层次,为国家培养优秀实用的人才,是应当慎重思考和抉择的重大问题。

一般说来,引进的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应当有如下五个特征:一是具有世界水平;二是培养的人才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急需的、短缺的;三是能解决本校和国内确实无力解决或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四是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对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大有补益;五是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与时俱进地体现世界先进水平;六是在实践中已证明其有较好的效果,并适应中国的国情。

总之,应当在“高、新、特、前”四个字上下工夫。高,指用国际的标准评价,其教育能体现高水平;新,指用国际上的标准评价,在教育中能充分体现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或新观念,在课程、专业、模式与管理等方面有创新之处,且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指具有独特的效益;前,指能超前地、未雨绸缪地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具体一些,笔者就引进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层次和内容做概括性地分类。

就高等教育办学层次而言,一般引进通常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以及其他专项合作等(如某项专门知识、专门技能等的培训;专门人才的培训)。

就高等教育引进的内容而言,通常分为五种类型,即:(1)理念与理论;(2)教材、课程与专业;(3)师资与教学方法;(4)管理模式;(5)评价标准。

前文已经提到,引进、利用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一是要以服务、提高、促进和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为基本原则,二是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看到长远利益的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既是对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启发,也是对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效益的基础评价。

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择其关键,有如下四个方面:(1)如何服务、提高、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2)如何区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怎样获取这些利益以解决燃眉之急、促进健康发展;(3)充分利用引进的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体措施;(4)是否具有利用所引进的“多功能”效益的能力,是否在能力、政策和机制上具有可持续地利用“多功能”效益的准备。

所谓最优化,指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这是工作的原则,也是对工作的要求。

关于服务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收获”眼前的利益,不必多言。如何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最优化发展,“收获”长远的利益,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落地人才是关键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落地人才。只有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落地人才的学校,才能有达到国际水平的课程和专业,才能有适应国际水平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技术,才能有适应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只有学习和掌握了一整套具有国际水平的教育经验,才会有能培育国际化水平人才的“工作母机”。用这具有国际水平又适应本国国情的“工作母机”,可以“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有了国际化的人才,就有了可以“再造”国际水平的各项事业。这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着眼点、着力点和关键点。它是长远的效益,多功能的效益,也是必须获取的利益。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几名世界知名教授,引进几种教材,引进几门课程,学到一些高科技和引进一些技术等,这都是眼前的利益、暂时的效益,解决的是燃眉之急。知识、技术总会老化,“输进血液的细胞总会死亡”。这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仅靠“输血”活着不可持续,只有在自身“造血”功能上下工夫,才能实现可持续。这是规律,是对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定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之间的关系,“输血”是眼前的利益,获得“造血”的功能才是长远的利益。“输血”是救急,能“造血”才能健康成长。这是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也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在“造血”上下工夫。“造血”要有原料和功能,必须弄清楚原料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因此,关键是在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上下工夫。

前文已讲过引进,问题的关键是:(1)如何“消化”,“消化”什么,怎么“消化”,如何“消化”效益最大;(2)是否有“消化”的方法和能力;(3)能否做到百分百地“消化”,至少是充分“消化”;(4)如何促进“吸收”,“吸收”什么,怎么“吸收”;(5)是否有“吸收”的方法和能力;(6)如何创新,创新什么最有效。

引进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仅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消化”,如何“消化”更充分,要能为真正地“吸收”打好基础。一般说来,“消化”可以简单地看成是有理论、有目标,能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并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分析是“消化”的前提,是“消化”的基础。

一般而言,引进的教育资源大致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分析考量:(1)内容(教育内容、科研内容等);(2)形式(教育、科研的形式);(3)方法(主要采用的教育、科研实践方法);(4)水平(达到世界何种水平);(5)特色(独具的特点、特有的教育功能和特殊效益等);(6)获得的效果所需要的条件(对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实践条件和科研条件等的要求);(7)对教育、科研和实践工作的专题评价和全面评价;(8)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可以借鉴的所有内容;(9)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10)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的最大特色与成绩;(11)其他。

“吸收”是我国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吸收”工作。“吸收”要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吸收”的关键是“吸收”什么,怎么“吸收”和能“吸收”什么。“吸收”什么,“吸收”的多少、优劣、完全不完全,取决于引入的目的、内容、实践和效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越明确,“消化”的水平越高越全面,观察分析得越全面、越彻底,“消化”得越充分,才能“吸收”得越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才能越有益,引进的“多功能”才能充分体现。

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应当将优质教育资源“吃干榨净”。在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资源是固定的,能否“吃干榨净”,也就是能否充分利用资源的“多功能”效益。这不是取决于资源,而是取决于我国合作学校“吃干榨净”的意识和本领:第一,是否具有“吃干榨净”的意识;第二,是否具有“吃干榨净”的能力;第三,是否具有“吃干榨净”的方法;第四,是否具有“吃干榨净”的机制;第五,是否具有“吃干榨净”较完整的理论。

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显现出来?应当说,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隐蔽的,有的是显现在一段过程中,有的是显现于全过程的,因此要求中方合作者能用“三镜”来分析问题,即:用“望远镜”看,做到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用“显微镜”看,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用“广角镜”看,做到广开思路、博采众长。

对中国而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若干个项目,是一个社会实践课题。既然是实践,就应当允许项目的成功和失败,或是部分成功和部分失败。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不具备时,成功的几率就较小,这符合客观规律。

作为合作者一方的中国高校,应当密切配合与研究成功的条件、因素,保障成功的条件,为成功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项目成功的效益越大,合作的双方受益就越大。

一般说来,“吸收”的着眼点在于:(1)成功的因素;(2)不足的因素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3)需要改进的内容、方法、程序与措施等;(4)评价的方法和体系;(5)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鉴的教训;(6)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7)对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启示;(8)对中国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9)对推动、提高本校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10)具有一定价值的提高国内教育水平的经验。

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关键的功能是再创新。再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的条件是什么,创新的成果是否可持续,创新的成果是否可推广,创新对服务、提高、促进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水平能带来多少效益,创新的成果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能否接受时间的检验。

一般说来,创新的着眼点应当在服务、提高、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优化发展上下工夫。即:能根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践和所取得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为争取更大、更优的效益,完善高校功能而采取的新的措施和方法。

注:本文是王佐书于2011年5月28日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稿。

(责任编辑 毛红霞)

猜你喜欢
民办教育资源消化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