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1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 刘翠芹
11602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小平岛疗养区 金旭明
近年来,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心电图作为最简便而无创的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重点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患者的非典型Q波进行分析。
1.1 资料 住院患者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43~78岁,平均63.28岁。急性心肌梗死19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4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7例,糖尿病14例,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11例,心功能Ⅲ-Ⅳ级6例。患者均行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1支或1支以上的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
1.2 方法 对每位患者做常规12导心电图检查,对非典型Q波的发生部位、表现特点、与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①下壁非典型的穿透性Q波39例 (39/45,86.67%):其中发生于Ⅲ、aVF导联23例,Ⅲ导联16例。②高侧壁非典型的穿透性Q波6例(6/45,13.33%):仅在aVL导联出现梗塞Q波。③2支及以上血管完全闭塞的51例患者中,除3例表现为高侧壁aVL导联,均以下壁穿透性Q波为主要表现形式48例(48/51,94.12%)。④无异常Q波18例:其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ST-T改变14例,主要发生于前壁、下壁及侧壁不同导联的ST段下移及T波低平或倒置。
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为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得以早期诊断及选择介入或外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心电图出现Q波作为心肌梗死的征象已有70多年历史。1971年Horan认为心电图异常Q波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仅为61%,特异性为80%。而非典型的Q波在临床上也并非少见,给明确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组重点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的血管完全闭塞的45例非典型Q波的特点。通过本组资料发现:①不典型的穿透Q波主要表现在下壁的Ⅲ、aVF导联和单纯为Ⅲ导联,其次为高侧壁,而在高侧壁仅表现在aVL导联中的Q波。②2支及2支以上血管完全闭塞的51例患者中,有前降支与右冠脉、后降支、回旋支及回旋支与右冠脉、后降支等多种组合形式,其主要病变血管多为右冠脉和前降支。其中有3例为高侧壁穿透性Q波,其余均为下壁穿透性Q波的表现形式。③无异常Q波18例中,除1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外,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
本组资料显示:①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的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回旋支,3支血管中任何一支的血供完全受阻,均可使下壁出现穿透性Q波,这也可能是本组下壁心梗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②发生在下壁、高侧壁的非典型Q波仅表现在部分导联中,会给无症状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引起高度注意。③本组多支血管闭塞的患者中前降支闭塞13例,仅有1例表现高侧壁心梗,92.31%的病人心电图为下壁心肌梗死表现形式。而本组前降支分别与右冠脉、回旋支、后降支的组合之中,无一例前降支血管分布区域的穿透性Q波的表现。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④18例无异常Q波的患者中,大多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此,对这类病人应高度警惕是否有血管闭塞的存在。这些患者虽然有血管100%的狭窄,但均无梗死性Q波,仅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据文献报道,心肌梗死的患者中20%的心电图不典型或无特异表现,这与发生的特殊部位、发生时间、范围、程度均有密切关系[1]。同时,也与血管闭塞的速度和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有关。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少数情况下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2]。由此可见,心电图虽然在急、慢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功不可没,但是其改变程度与血管病变并无特定关系。因此,尽管心电图检查是体检中不可缺少与替代的,但应意识到心电图诊断的局限性[3],临床上在诊断典型的心肌梗死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心电图不典型和表现正常者的判断。
[1]刘霞,邱慷,陈菊芳,等.常规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1):18-22.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5.
[3]韩峭青,王怡,付育明.230例老年人心电图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