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1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 张利泰 葛磊 谢博多
舌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解剖知识及生物全息论,通过针刺刺激舌体上特定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舌针疗法属于一种微针疗法,临床多应用于中风失语症及中风偏瘫,为进一步推广舌针临床应用和研究,总结临床报道,现将舌针为主的治疗和综合治疗的情况分述如下。
1.1 舌针为主治疗 郭翠萍[1]根据中风失语症的特点,运用舌针为主,配合辨证及循经取穴的疗法,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治疗选穴为:心穴、肝穴、脾穴、肾穴、聚泉、金津、玉液、中矩。结果有效率为94.6%。廖迎春[2]运用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后语言蹇涩,取穴金津、玉液、内关(双)、三阴交(双)、上廉泉,结果有效率达96.1%。龚国强[3]采用舌三针、舌根、舌体针刺疗法为主,同时配合中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损伤语言障碍,7例痊愈,2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1例无效。其机制研究方面,米建平等[4]认为针刺舌体上穴位,不仅可刺激到与舌有联系的经络,起到疏通经气、活血通络、醒脑益智、开窍启语之功效,而且使舌体得到气血濡养,增强舌的功能活动,有助于语言功能恢复。李滋平等[5]研究结果显示,舌针比体针更明显提高病灶部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使病灶部位不同程度缩小,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改善语言功能。可见临床单用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肯定。
1.2 舌针结合其他疗法 孙福政等[6]用舌针结合溴隐亭和左旋多巴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运动性失语症,结果显示:本组32例急性脑梗死伴运动性失语症,总有效率为96.8%。杨晓鸿[7]观察腹针配合舌针治疗脑外伤运动性失语,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P<0.01)。陈安亮等[8]将60例中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头舌针治疗组(30例)和体针治疗组(30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语言障碍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头舌针治疗组语言障碍评分优于体针治疗组评分(P<0.05)。可见舌针结合其他疗法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学者认为其有效性和舌体经脉走向及神经分布有关系[8]。
2.1 舌针为主治疗 李群等[9]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8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舌针配合体针能显著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盛伟等[10]采用自选舌穴位金津、玉液等穴,辨证取穴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 500例,总有效率高达95.5%。赵欲晓[11]选取舌部神根等穴同时配合体针。总有效率为98.3%。其机制在于舌针治疗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脑供血,增强脑代谢,有助于脑组织的修复[9]。
2.2 舌针结合其他疗法 李建山等[12]用舌针配合脊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将186例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为98%,治愈率为67%,显效率为20%,好转率为11%,无效率为2%;单纯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54%,显效率为22%,好转率为19%,无效率为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机制在于:五脏六腑经脉皆与舌直接或间接相连,有“舌上通于脑,下达于脏腑”之说,所以刺舌及脊髓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脉,去痰开窍,益智醒脑,以小调大,有改善血管运动功能,分泌和营养纤维及神经功能的作用,使血液流畅,细胞代谢加快,血栓吸收,有助于脑组织功能恢复,使机体达到动态平衡[12]。贺亚辉[13]运用舌针加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将住院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舌针加温针灸组)86例,对照组(单纯体针组)8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82.9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李勇等[14]对舌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进行了临床研究,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增强,脑血流灌注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张宪忠等[15]用舌针加冰刺激为主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60例,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55.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陈清等[16]将11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舌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机制在于直接针刺舌体穴,可通过皮层-丘脑-皮层的调节使特异性传导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达到平衡,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环路[17]。李滋平等[18]对舌针治疗小儿脑瘫进行临床研究,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采用舌针治疗,对照组98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为了证明舌针抗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确切性、可靠性,孙介光等[19]将56名拳击、摔跤和自行车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舌针组,于舌针实验前后进行晨脉、血液有形成分、肺通气功能、心功能指数、心肺功能、血液气体成分、血乳酸、尿液成分各项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表明,舌针对提高心功能、心肺功能有显著效果,对提高白细胞数量有一定作用,舌针能有效地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幸小玲等[20]观察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将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舌针、中药及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西医中风治疗)。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活动能力评定方法残疾指数的量表(BI)积分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16.67%。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可靠。作者认为其机制可以从3个方面解释,一是舌针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二是舌与神明的关系,三是舌的生理特性。吕红霞[21]探讨针刺、穴注、舌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将120例脑出血或脑梗死后引起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采用针刺百会,穴注风池,舌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可见,舌针不仅能够较好地治疗中风失语症、中风偏瘫,而且对中风吞咽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小儿脑瘫、疲劳综合征、中风后抑郁症、血管性痴呆等都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尽管成为针灸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提出舌针疗法起于现代,但是在舌上刺血或者针刺的历史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疟篇》中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倾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继《黄帝内经》后,《针灸甲乙经》、《千金药方》等古籍都对舌上刺血或者针刺做了不同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生物全息理论及微小针刺系统的影响下,著名中医管正斋先生率先提出舌针疗法,称之为管氏舌针。继管氏舌针以后,又有孙介光等[19]、武连仲[22]、盛伟等[10]学者先后提出不同舌针穴位分布。孙介光等[23]在《实用舌针学》中指出:舌针具有一般不发生感染、安全、不留针、操作快捷,反应快、见效快,疗效稳定、持久,诊断和治疗融为一体等特点。临床适用的疾病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临床各科数十种疾病。最为显著的为精神系统疾病,如自闭症、小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脑卒中、脊髓小脑共济运动失调、脑卒中及脑性昏迷、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顽固性面瘫、抑郁症、癔病、神经衰弱及失眠;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等。但是,就近20年国内资料研究表明,舌针还存在以下不足:①临床应用较差,报道较少。②舌针临床应用范围还很狭窄,绝大多数针对于神经系统疾病。③基础性研究极少。④舌针疗法规范化的标准尚未建立。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作者建议:①舌针疗法对临床很多病症疗效肯定,应尽快建立国家标准,规范临床应用,促进舌针疗法临床效果的发挥。②舌针疗法有很深的中医渊源,符合中医针灸学理论,同时符合现代生物全息性理论,倡导临床广泛应用,不断实践、挖掘、研究与总结,不断提高疗效。③舌针疗法作为祖国针灸学的一部分,应该进一步借助现代医学先进设备,探索舌针临床疗效机制,为其进一步广泛推广提供可靠依据。④建议将中医望舌和生物全息性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探索舌诊,进一步完善舌针诊疗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医学诊疗体系。
[1]郭翠萍.管氏舌针治疗中风失语56例[J].中国针灸,2008,28(2):127.
[2]廖迎春.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后语言蹇涩26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5):50-51.
[3]龚国强.舌针为主治疗脑损伤语言障碍12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32.
[4]米建平,朱晓平.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症46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8.
[5]李滋平,李勇,符文彬.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4,36(9):47.
[6]孙福政,程世超.舌针、溴隐亭和左旋多巴并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运动性失语症32例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6):29-31.
[7]杨晓鸿.腹针配合舌针治疗脑外伤运动性失语30例[J].陕西中医,2008,29(8):1060.
[8]陈安亮,李雪萍,周俊.头、舌针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8,28(12):75.
[9]李群,王祖红,叶建,等.舌针为主治疗中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820-822.
[10]盛伟,石玉环.舌针调理脏腑治疗中风后遗症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1):62-63.
[11]赵欲晓.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4):36-37.
[12]李建山,李亚惠.舌针配合脊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11.
[13]贺亚辉.舌针加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86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3):42-43.
[14]李勇,李滋平,符文彬.舌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8):7-8.
[15]张宪忠,孙宝红,孙昊曼.舌针加冰刺激为主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12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15):151.
[16]陈清,李滋平.舌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9):42.
[17]柏玉兰.舌针治疗脑血管意外致语言障碍30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9,18(2):47.
[18]李滋平,刘炳权,吴兵.舌针治疗小儿脑瘫10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1):27.
[19]孙介光,邓凌飞,王锦雯.关于舌针抗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13(4):229.
[20]幸小玲,江宗华,聂宇波,等.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68.
[21]吕红霞.针刺加穴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3):250-251.
[22]戢炳金.武连仲教授舌针浅识[J].天津中医,2002,19(1):10.
[23]孙介光,孙雪然.实用舌针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