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群力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郑州 450053)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使治安专业警察职业化教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然而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却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大量非公安院校的毕业生竞争警察岗位,使学历教育有了更多的学生就业压力,不仅给学生在校学习带来了心理、情绪、行为上的一系列影响,也严重波及到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这种影响一旦作用于招生生源、办学规模等方面,就形成了制约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发展的瓶颈。
我国的治安专业学历教育以公安院校为主,普通高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数量少、规模小,且发展缓慢。普通高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相比公安院校来说,办学上并无特色,学科研究及课程体系与公安院校相仿。因此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在该专业整体发展中是举足轻重的。公安院校学历教育若一刀切地收缩,会对治安学科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要在困境中求发展已势在必行。
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大多起步于警察职业化教育,最初招生是计划招生,入学意味着入警,而且大量的教师来自公安一线。因此,学科建设一直围绕着警察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应掌握技能展开。学科研究的视角不够开阔,这就造成了普通大专、普通本科、成人大专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是有一定的比例的,未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就没有了警察录用的资格,这部分学生如何就业、如何培养,警察与非警察培养模式的并存,使学科建设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在学科内容、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等方面已经到了不变革就会严重阻碍发展的地步,如何变革发展已成为时不我待的课题。
社会治安既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对于保障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我国也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境内境外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地方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是当今人类追求的主题之一,也使治安专业学历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危及社会治理与安定的原因及其后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如城市化使不确定因素更为集中;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伴随有新的社会矛盾的萌生;科学和智力增长难免被人利用使犯罪方式、手段花样翻新;新工艺、新材料涌现的同时危险形式和产物也在变换;大空间和高层建筑增加了安全防范的技术要求;治安全方位的变化和难度延伸,越发凸现了治安学学科研究的紧迫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治安的科学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将是一种趋势。
我国进入新世纪后随之而来的秩序、安全方面的问题亦日益严重,治安工作任务因而日趋繁重,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不断深化,治安工作的目标和对象不断变化,治安工作与各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因此,治安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未来的治安工作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治安专业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治安工作社会化、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更多的人才。
变革发展是公安教育应对激烈竞争与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新机遇面前,战略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审时度势、高点定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1],这是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变革发展的取胜之道。
学科建设是变革发展的基本问题,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才能找到治安专业发展的基点和动力。任何一个专业都有构成其专业知识的主干学科作为自己的支撑。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科水平[2]。
治安学学科在警察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应掌握技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这一领域中仍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进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治安工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强以及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治安学学科就不能囿于原有研究领域,要在多元的视角下创新、升华。
治安学学科构建应从治安学原理、治安技术、岗位实践三方面着手,治安学学科体系是从内涵到外延逐步发展起来的,内涵的核心是治安学原理,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原理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付诸于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治安技术是指治安所有的行事方法的知识总和,治安学原理通过治安技术得到更有效的印证,从而对治安学原理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理论建设起到牵动作用。治安学学科内容的变革包括:
2.1.1 创建治安学原理
一是创建治安基本原理。探索并创建治安基本原理,首先从研究治安核心因素和条件着手。治安案件、事件、灾害事故是在不安定要素共存前提下,满足自身和外界诸多因素及参数条件后形成的。破坏治安案件、事件、灾害事故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治安防范对策的基本原理。条件有形成的条件和发展条件,因此,治安防范对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防范对策,即采用事先预防、早期发现、初期控制等措施,旨在避免治安案件、事件、灾害事故发生;另一类是被动防范对策,即采用安全设施、应急预案等措施,一旦发生治安案件、事件、灾害事故,避免情形发展扩大。
二是创建方法论体系。创建治安学科的方法论体系,应以秩序原理、控制原理、安全原理为突破口。研究秩序原理,就要研究相关诸多因素变异、涨落的度,找出秩序的规律,构建、维护此规律并驾驭它,其目标是恢复正常、趋于标准。研究控制原理,是利用控制理论,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和治安监督执法的最优化。借助系统理论、运筹学、数学和计算机分析等现代科学,从源头上遏制危及社会安定的不利因素。研究安全原理是对危险度定性定量进行研究,找出实现安全的规律。将安全原理与评估、审核、检查、整改、处理相结合,从而消除危险或降低危险程度。
2.1.2 开发治安技术
一是治安防范技术。开发治安规范标准体系做为全社会治安力量开展治安工作的共同参照标准,从而依据技术指标开展设计、审核等治安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治安规划建设、人力防范、物理防范、技术防范以及场所、设施的治安防范技术标准。如新建设施的防拆盗、防盗割等技术标准要求,改建、扩建设施的封闭、加固等技术标准要求;既有安全方法标准要求,又有相关设备设置要求;既有管理标准要求,又有应用标准要求。
二是治安查控技术。担负着维护社会安定神圣使命的治安工作者,治安查控技术是其必备的技能之一。治安查控技术由防控技术、检查技术、查询比对技术、还原技术等内容组成。
二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健全和完善党内外情况反映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通过设立领导接待日、设置意见邮箱等,为群众监督提供便利的反映渠道。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组织服务对象对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工作开展评价。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微博、微信、QQ、邮箱等沟通载体,逐步建立服务群众网上平台,提高监督反馈的时效性。健全相应的工作保障机制,推动整改与反馈,使师生监督产生实效。
三是治安处置技术。治安处置不只局限于法律层面上,而是更广泛地应用在技术层面上。对于时时刻刻面对社会和广大民众的治安工作者来说,治安处置技术将有助于其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各类问题。治安处置技术由响应技术、技术评估、现代科学技术在处置中的应用等组成。
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就业发生了变化,即:公务员考试未能通过的学生只能在非公安系统的治安管理部门就业。即便是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取得资格,学生修完了治安专业学业,也并不完全能按自已所学专业对口从事治安管理工作,而只能以公安机关各部门的需求从事不同岗位的工作。显然,原治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适应基层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办学思路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且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环节与实验教学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与之相匹配,从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治安专业学历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时俱进,首先要在理念上更新。治安管理不能认为只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探讨治安工作的未来发展,就要把治安管理纳入社会发展的大系统进行研究,树立科学的治安发展观,建立完善的治安安全保障系统,推动社会治安与社会、经济、科技持续协调而科学地发展,这是治安工作社会化发展新思路提出的缘由,也是治安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契机。治安专业学历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能够出色完成社会治安管理和监督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公安院校实际情况,培养目标由三个层面组成:
公安院校的治安专业是以培养合格人民警察为首要任务的,而警察是面对着社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开展工作的,所以,第一个层面的需求就是队伍素质的需求。警察队伍素质的需求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便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其他单位的治安工作,由于治安工作的特殊性,该项素质要求也是胜任治安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第二层面的需求是治安理论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社会治安工作与警察的治安岗位工作对理论知识体系的需求是统一的,前者与后者是管理与监督管理的关系,因此,能力需求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归纳为:能正确运用秩序、控制、安全理论和治安工作必备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能通过治安管理程序、手段、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和查处治安案件;能够完成协调、组织、控制社会面的工作任务。总之,具备开展治安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层面的需求是职业需求,即能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以及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交通等行业治安、保卫、安监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部门,安全防范规划设计、施工部门,安全检测、审核、鉴定等部门从事治安业务或初级技术工作。
治安管理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较接近职业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治安学原理、治安技术、岗位实践三方面侧重于治安技术,但不可偏颇。按照“能力本位”的思路,把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治安原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选修课和固定讲座课扩大学生对社会、对相关行业及技术、对形势的了解,就业指导课提高学生就业成功或招警成功的可能性。专业课按照核心能力培养的主线进行设计,治安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分析判断处置能力,并以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为原则来优化知识结构,合理组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的改革密切结合。
在治安防范技术方面的课程设计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想像力、创造力等。该能力的实现途径有设计训练等。在治安查控技术方面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断力等。该能力的实现途径包括人像识别训练、特别记忆及识别训练、警用技术运用训练、安全检查训练、爆炸装置判断训练、毒害品判断训练、危险化学品判断训练、安检图像判断训练等。进一步细化有信息捕捉与瞬间识别能力训练、安检中的视觉搜索训练、视觉思维中的想象与联想训练、形象思维训练、面部表情识别训练、社会治安视域内“高危人员”的识别训练、视觉技能训练、形象逻辑思维训练等。在治安处置技术方面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计算力、变通力、行动力。该能力的实现途径包括接处警处置训练,治安案件、事件、事故处置训练,爆炸装置处置训练,毒害品处置训练,危险化学品处置训练等。在课程总体设计中还要把治安情报信息基础、公安群众工作、户政与人口管理、治安秩序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安全技术防范、治安案件查处、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治安业务知识融入到上述能力培养中。
治安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相比治安管理专业(专科)而言,治安学原理、治安技术和岗位实践在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内容上更侧重于治安学原理及与治安原理与治安技术的联系,形成基础理论、理论运用和实践的整体优化,治安学原理是治安技术的理论基础,而治安技术是治安学原理运用的载体。在专升本的初期,治安学专业要在以能力本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日臻成熟的情况下,实现向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平稳过渡。治安学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不仅要具备分析判断处置能力,还要有创造力,实现该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设计训练,因此,治安学原理的相关课程不仅比例有较大提升,而且课程性质不是纯理论课,而是“理论+实践”课。与设计训练联系密切的治安防范技术在治安技术内容中的比例也要有较大的提高。
创造能力培养的实现还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打破实践教学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着力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能)、创造能力、综合素质(包括研究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出发构筑实践教学新体系。在保证验证原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进行基本技能、方法、能力等训练的基础上,对验证性实验进行精选、合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除在公安一线参加见习等实践环节之外,在校内、校外实训中,还要设置综合演练环节,完成对应主干课程的设计项目。通过课程设计作业,使学生在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治安工作给出合理的设计,在治安保障系统及设施选择、布置、计算和校核等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在毕业实习中,安排公务员录取生到基层公安机关进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中,紧密结合公安实践,完成与公安工作相关警务项目的设计。未被公务员考试录取的,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其他社会治安单位或部门实习,完成与治安工作相关项目的毕业设计,如设计治安防范方案、设计治安人员、设施、投资等的计算模式及方案等。通过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治安学的原理及方法,为以后从事治安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
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学历教育在学科内容、培养目标、课程科目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变革,是从源头上寻觅发展之路,顺延拓展,随之而来的是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教学资料、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生源与就业、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的变革。变革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断进取,办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1] 余心声.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N].贵州日报,2010-09-27.
[2] 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