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

2011-02-08 08:09文/夏
传媒 2011年4期
关键词:影视人才文化

文/夏 颖

伴随中国影视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逐步走向市场。作为“事业体制,企业管理”的产业实体,中国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发展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和阶段特征。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兴建影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举措,影视产业集聚的地理形态特征日益凸显,但影视产业集聚的内涵特色未能完善,产业优势尚未形成。在分析中国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层次地剖析其产业元素、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竞争力,将有助于为影视集聚区项目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元素

环境是影视产业集聚的基础性资源。影视集聚区的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从制度环境来看,政府在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力量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优惠措施,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律法规等。从市场环境来看,集聚区所在地应该有与主导产业或产品相关的要素供给,产品销售的环境,使本地成为国内较主要的专业产品流通中心。从创新环境来看,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促进人才的高流动,知识的外溢效应与外部性特征,使得每个创意企业获得知识更加容易。集群内成员由于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及社会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并能相互感染,形成知识的乘数效应。

人才是影视产业集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高度推崇个体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三类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即在其创意产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既包括科技型人才,也包括文化艺术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拥有以上两种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有利于实现创意领域的互通,产生聚合效应。三是经营性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经纪人才。

我国影视产业创意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意人才的缺失。电影业有一个不断积累,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通过由内而外地通过聘请,合作方式取得人才资源,而后采用国际通行的签约方式,前瞻性地把最具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具有高艺术价值、高市场潜力的人才网罗旗下。从影视制作人才的源头,建立起具有长远意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我国影视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建立影视人才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层级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图1)。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将有利于影视集聚区向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其成长壮大、持久发展提供保障支持。

图1 影视企业人员招募系统

企业是影视产业集聚区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实体。产业集聚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共荣,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影视集聚区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龙头型影视企业。龙头型影视企业往往是影视集聚区的主导性企业,带有标杆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中国影视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多为中国各大影视集团或其直属企业,它们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资源储备。

二是中小型影视企业。中小型影视企业一般处于影视产业链的中下游,不仅包括提供影视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一部分关联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单一的中小型影视企业独自生存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集聚区往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集丝成线的机会和方式。

三是中介企业。中国影视产业的中介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下设的管理组织,承担一部分中介企业的功能和职责;二是影视行业协会;三是一部分影视经纪人公司。三种中介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国现在需要在集聚内建立完善的影视中介机构,既有政府导向的宏观性指导作用,又能紧密联系市场和企业实际,并能进行适当的市场风险预测。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结构

影视产业链决定了集聚区内产业分布的结构。集聚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影视产业的高度结构化。影视文化产业高度结构化的标志是产业融合。这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实现地理空间上聚合,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在内容生产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意味着影视文化产业在技术含量上和文化含量上,迈向更高的发展层面,也意味着影视文化企业在组织形态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形成更具有适应能力的结构。它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与创意内容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如动画业,作为电影制片业的一部分,开始与期刊出版业相结合,然后进入到游戏软件业,再次进入到消费品行业(教育、玩具、服装、家具、电器等)。

影视产业的层级结构。垂直的产业链条,构成了影视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层级分布。上级的龙头企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中介服务公司。文化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应该围绕某个主打产业而发展,形成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不仅包括该品牌产业的集群企业,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上游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专业生产商及下游市场方,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组彼此互需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信息链。

影视产业的网状结构。影视集团的项目运作特点,使影视人才和资源呈现出流动。以北京市影视产业集聚区为例,无论是怀柔,还是传媒走廊,抑或是石景山,集聚宏观区域已经划定,但是内部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即使在集聚中小企业最多的传媒走廊,各个企业之间也倾向于围绕着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各自为战,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图2 影视集聚区的网状体系示意图

基于产业链条功能及网络节点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影视产业集聚网络分为生产组织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北京影视各集聚区之间的网络建设就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进行构建。所谓生产组织网络是为生产电影作品而联系的网络体,是以市场及产品为导向的集群主体,即文化企业(如影视公司、艺术指导、广告公司、出版商、发行方等)以及设备公司、中介公司等为节点,以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为连线的一种线性生产组织网络。所谓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以辅助机构、行政性机构等(包括电影协会、银行、中介、法律组织)为主体,其宗旨是为集聚区内主体企业服务,促进集聚区良好发展,使信息得到更好分享和产品更优化生产及推广的社会关系网络。生产组织网络是影视产业运作和发展的主体,社会关系网络为其提供支持条件和促进条件,两者相互交织构成了影视集聚区的网络体系(如图2)。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管理体制

政府引导。政府积极引导建立集聚区管理机构或明确管理主体,对集聚区的评估明确规划定位是目前影视区管理的基本模式。这是由中国影视产业的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二元特色所决定的。政府一般进行着集聚区规模特色建设,市场前景预测,体制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服务支撑体系等作用。其中政策性支持的作用最为明显。但由于各地政府职能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交叉设置,使得政府引导基本处于有为而无治的局面。要解决中国影视产业政府引导管理体制的问题,一是要注重政府部门的行业协调,二是要确立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倾斜性政策应该如何使用和规划。

企业主体。企业主体的类型一是区县政府组建集聚区管委会,承担政府管理职能,集聚区管委会投资企业实体进行运营。政府与运营主体的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型关系。二是完全由企业主导管理运行。管委会形式的企业主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业内的资源与信息共享,并从集聚区整体角度进行政府和企业之间协调与沟通。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就在于处于单一的射状管理模式,注重整体的协调,但缺乏个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指处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一种市场主体。它不像企业那样,处于产业链的中心环节,也不像政府一样脱离市场。它基本是涉足到影视产业链每个中心环节的服务领域,在市场中处于边缘位置。由于市场角色的特点,它既了解市场的运营状况,又脱离了狭义的相似企业间的利益竞争,所以,能够更好地进行市场管理。目前,我国这类以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管理模式基本处于空白。建立这种网状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中介这个中间结构协调政府及市场的关系,增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间资源、信息、技术的共享平台,是推进我国集聚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影视集聚区存在三种管理体制:一是政府下设的管理组织,承担一部分中介企业的功能和职责,二是自发组织的影视行业协会,三是一部分影视经纪人公司、影视咨询和策划公司。三种管理体制和机构都有着各自的缺陷,中国现在需要在集聚内建立完善的影视中介机构,既有政府导向的宏观性指导作用,又有着紧密联系市场,观测市场风向,进行市场风险预测的微观性操作指导。集群区内各行为主体间在合作与协调过程中,要形成“创新的空气”,这样集聚网络在发展扩建的过程中会不断吸纳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形成创新型的网络体系,有利于推动影视产业的整体发展。这需要政府鼓励集聚区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市场文化研究、创意创作生产到电影宣传推广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以影视集聚目标为导向,巧妙地将产、学、研、用进行整合。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构成元素,一是政策资源,二是人才资源,三是品牌资源,四是整合能力,五是市场经营能力,六是创新能力。由此6个方面构成了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支撑体系,即总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图3)。

总体创新能力。影视集聚区总体创新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影视产品创新能力、影视产品流动能力、影视产品转化能力、影视服务创新能力和影视创新的经济效益。

图3 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示意图

中国影视产业聚集区的创新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生产。首先是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内容创新。中国现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创新的主体,从内容层面推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价值的实现。企业层面的内容创新,通过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引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来实现。其次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形式创新。形式创新依附于内容创新,技术的革新决定了内容产业增值的深层次开发,同时也推动了中小型企业在技术革新与融合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二是创新交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时,建立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重复性利用。三是创新增值。影视产业的创新增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影视作品的营销上,更重要的是创新价值在多个产业领域内的实现。如从电影电视播映到影视形象版权售卖、电子出版物和书籍的销售、文化品牌下的旅游开发等多个文化领域,实现多层面的价值增值。

市场拓展能力。影视产业有三大市场:一是影视产品市场,二是影视资源要素市场,三是影视文化附加值市场。影视产业一般采取三种方法来提高市场扩张能力:一是规模提升,外延扩张,降低成本;二是提升内容品质,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运作附加值;三是开发新的消费领域或新的服务形式或新的产业形态。

中国影视产业总量丰富,但国际市场影响力非常弱。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把集聚效应从国内企业扩展到国际企业,因此,如何把国内市场的开拓与国际市场的占有融合起来,进行全球性的文化扩张,关键在于影视产业内容和品质的提升。

成本控制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价格控制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前者是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来决定的,后者是由生产规模来决定的。影视产业首先是文化产业,本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化发展与全球知识资源的创新性共享,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

创新能力决定着电影产业集群的升级能力,是保持电影产业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现阶段基本处于跑马圈地、成本扩张的阶段。规模化生产和低价格销售是影视产品销售的法宝。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实现成本控制,是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涉及企业发展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场、规模、结构、研发、管理、技术、公共关系等。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人才的吸引和发挥能力,资源配置的自我优化能力和品牌的持续创新能力等。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保持良好的文化氛围(包括分工协作、相互信任、契约保障、较好的信誉等)是决定集聚区内行为主体能否共生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也是决定该产业集群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发展目前基本是建立在资源消耗的时期,对文化资源的单一开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对人才资源的狭义理解,对制度资源的利益解读,使中国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处于实践空白阶段。影视集聚区争的不是一地之强,逞的不是一时之快,而是要谋求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与领先。以文化求生存,以文化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

影视产业集聚区要着力打造四种文化:一是集群内部文化,即集聚区行为主体的网络结构外部文化;二是集群外部文化,集聚区要形成与外部资源良好的连接及合作文化,拓展影视产业链的多层级开发;三是企业家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了促使产业集群的有效发展,网络组织除了积极建立外部资源外,要重视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精神和适应的制度文化;四是人文性软环境。在影视集聚区中,政府除了承担建设园区、提供发展的硬环境外,还要重视人文性的软环境建设。由于电影业存在资本和人员较强的流动性特点,需要集聚区具有更加开放、包容和多样性的文化来吸引企业家、艺术家、投资者的热情,促使影视集聚区的发展和扩张。

猜你喜欢
影视人才文化
影视展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影视风起

传媒2011年4期

传媒的其它文章
月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