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008年澂江县伤寒、副伤寒疫情动态分析

2011-02-08 01:22伏晓庆马永福马坤林梁丽红
卫生软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副伤寒水源传染病

杨 蓉,伏晓庆,马永福,马坤林,梁丽红

(1.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玉溪 652600;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2)

1990年以前,我国不同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在10/10万~50/10万之间波动。1990年以后,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全国平均发病率在4.08/10万~10.45/10万之间,每年报告5.1万~12万人患病,年病死33374人,病死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1995年~2004年云南省在全国各省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的省份中排在前十位[1]。而玉溪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居玉溪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前3位[2]。现将1998年~2008年澂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以便了解伤寒、副伤寒在澂江县的流行趋势及规律,为今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澂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8年~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统计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方法

所需资料输入Exce1表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流行病学三间分布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96年~2005年,居澂江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之首位的是肠道传染病[3],1998年~2008年澂江县伤寒、副伤寒共报告病例数为 2014例,年均发病率为119.48/10万,占该县肠道传染病发病数的52.80%,居于肠道传染病发病之首(见表1)。

2.2 空间分布

1998年~2008年,全县各乡镇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为40.37/10万~164.09/10万,其中凤麓镇发病率最高,为164.09/10万,阳宗镇最低,为40.37/10万。凤麓镇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相对集中、人员流动性大,伤寒、副伤寒病例数多、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凤麓镇、龙街镇、海口镇,占发病数的81.33%(详见表2)。

2.3 历年动态

1998年~2008年,澂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014例,年均发病率为119.48/10万。2004年以前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总体呈指数曲线上升趋势,于2004年达历史高峰,用Ye=101.22+0.161x表达(r=0.884),发病率在22.77/10万~341.6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66.54/10万;2005年以后,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负指数下降趋势,用Ye=102.66-0.16x表达(r=-0.968),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在70.54/10万~341.6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39.25/10万, 其中以2004年发病率最高,为341.60/10万。发病率居全县法定传染病的首位,无死亡病例(见图1)。

表1 澂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数、发病率及肠道传染病发病数构成比

表2 澄江县1998年~2008年各镇发病情况、发病率及构成比

图1 澂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

2.4 季节分布

澂江县全年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生,1月份最少,月平均发病率为0.65/10万,从2月份开始上升,主要集中在4月~8月,占全部伤寒发病数的51.4%,4月、7月为发病高峰,其中4月发病率为13.23/10万,7月发病率为15.78/10万,与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相符(见图2)。

图2 澂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月平均发病率及月最高发病率

2.5 人群分布

2.5.1 年龄分布

1998年~2008年,报告病例构成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不同年龄组变化趋势不同。年龄构成仍以青壮年为主,发病从10岁组开始上升,形成10岁~50岁组的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81.68%,50~岁组年龄发病人数逐渐减少(见图3)。

图3 澂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年龄分布

2.5.2 职业分布

发病以农民为主,病例数为1198例,占发病总数的59.48%;其次依次为:学生400例,占发病总数19.86%;工人106例,占发病总数5.26 %;干部、职员59例,占发病总数2.93%;散居儿童58例,占发病总数2.88%;其它为193例,占发病总数9.58%(见表3)。

表3 澂江县伤寒副伤寒职业构成

3 讨论

澂江县1998年~200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高峰,2004年~2008年呈下降趋势。病例主要分布在凤麓镇、龙街镇、海口镇,占发病数81.33%。这三个乡镇发病人数高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乡镇都属于坝区,人口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大,农村经济相对较差;没有粪便无害化管理措施,群众防病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群众都有喝生水的习惯;各镇、村组户没有专修排污(沟)通道,污水随意排放;水源点防护设施不完善,水源点附近堆放有猪粪、鸡粪等农家肥;农村多为“露天所厕”,暴雨、洪灾易污染水源。

2004年4月澂江县龙街镇师家村水源点污染,导致甲型副伤寒(县CDC病源学检测)爆发流行,发病率达346.40/10万。疫情暴发后,当地政府和卫生等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处理,采取水源消毒、预防接种等一系列措施,发病人群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此次伤寒、副伤寒疫情爆发病例大多集中在4月~8月,正值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期,占发病数的52.47%。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10年间发病最多的人群为农民和学生,共有1198例,占职业分布的79.34%。因此,提示预防和控制澂江县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的重点对象应为当地的农民和学生。

监测结果显示,澂江县近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因素有:①实行了数字终端采集疫情网络直报;②完善了各医疗单位的疫情上报制度和加大了疫情漏报调查的处罚力度;③经多次学习、培训《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增强了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意识。④伤寒、副伤寒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相对较轻,加之基层医疗技术条件差,缺少实验室资料支持,存在漏诊及延误治疗情况;⑤病例多来自农村,受经济、医疗条件等因素制约,病人未及时就诊或治疗不规范或者治疗不彻底;⑥绝大部分农民和学生由于卫生观念不足和生活习惯的因素,形成吃生冷食物和喝生水的习惯;⑦多年来均有伤寒病例发生,造成慢性传染源的积累,部分乡镇疫点呈散在暴发流行。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1)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对发热患者和疑似病例的筛查和监测报告,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消毒等处理。重视现症病人的治疗管理,提高病人的及时就诊率、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强调住院治疗和全程治疗,并彻底治愈病例。

(2)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改水、改厕,管好水源。规划以县城所在地凤麓镇为中心,连接各镇各村、组、户排污、截污管网的建设,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紧抓河道与湖泊的净化治理,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切实改善城区和农村的卫生状况,加强对城区和农村卫生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以县、乡、村预防网络为主,全民参与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宣传、普及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整体增强全民的自我防护能力。

(4)学校应加强学校卫生检查工作力度,建立发热症状报告监测制度,经常开展学生健康教育课、普及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努力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卫生防病意识。

[1]阎梅英,梁未丽,李 伟,等.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401-403.

[2]曾丽萍,赵 薇,余庆福,等.2000-2003年年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和副伤寒疫情[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

[3]王双凤,苏晓梅.1996-2005年云南省澂江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7,22:6.

猜你喜欢
副伤寒水源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保护水源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鸡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南水源头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