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磊
网易CEO
过去的十年,我认为是非常透明和矛盾的十年。从1990年到2000年是不够透明的,因为没有互联网,信息没那么流畅。在这最近透明的十年,你可以真正看到哪家公司在干什么,哪个产品在真正接近消费者需求。这十年正好也是中国入世十年,互联网让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村,关贸物流又让我们可以成为世界公民,每一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创新和技术带来的改变。同时这十年也充满了矛盾。2003年我曾看过一本叫《基业长青》的书,里面研究了全球十几家超过50年历史的公司,包括IBM、索尼、柯达、SUN等,你会发现这里很多企业其实就是在这十年中突然遭受了巨大打击,有些公司倒了,有些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当然剩下的也有活得不错的,比如沃尔玛等。
中国这十年,我自己认为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中国的确出现了很多企业家,也出现了很多非常聪明的人能抓住宏观经济需要的十年,比如矿老板和地产商等。同时,我也觉得,我们到今天在很多方面实际上都还是落后世界一些领先国家和企业的。如果看得再清楚一点,实际上我们生活环境变得更不安全了,比如食品安全,有很多数据能支持这个论点。我们是多么恐惧地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安全的地方。所有一切的进步,最后都需要落实到以人为本,就像政府说的“民生为本”,但是民生真正落实到的不就是衣食住行、医疗或教育吗?
中国有真正在时尚意义上的媒体或高技术含量的设计师吗?我们都在跟随别人的东西,包括时尚媒体。作为一个有2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对自己穿着的时尚定位在哪里?今天好多稍微富裕的人都以挎LV包或者香奈儿包为荣,认为只要贵就有身份,那是对审美的缺失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心虚的。
中国的“食”是非常有品位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与中国美食的多样性相比,但我们今天面临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就是食品不安全。
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年消费汽车最多的国家,但我们的石油也是全世界最贵的,甚至某些地方的行是非常拥堵的。
而今天的教育也一样,我们的确扩招了,但在有“量”的同时谈得上“质”吗?今天的人越来越不想读书,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
再看大的医疗问题,由于食品的不安全及因污染造成的各种疾病的多样性,现在的疾病比以前可能更加复杂。
科技发展到今天,为什么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还是像原始人一样脆弱无力?这种感觉并没有根本性变化,或者说科技带来的喜悦并没有在对人类保护上起到根本性加强。
中国在评价自己好或不好时,不能只是回顾过去,同时还要做横向比较,不要总是看自己GDP增加了多少,还要去看看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以色列。以色列有很多高端技术,包括在制药、转基因和生物等方面,QQ最早的模型ICQ也是以色列人做出来的。
我的意思是说,现在你再去说今天的中国是服装出口国第一,人均多少牛仔裤是中国制造的时候,你要看到,世界上做衣服最好的国家仍然是意大利,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粗糙的制造业,意大利已经在面料和设计方面完完全全地领先了,涉及到整个纺织工业线。
麦肯锡中国总负责人去年在一次会议上面对美国人做演讲,他说,几年前外资大企业老问他,中国政策问题到底稳不稳定,但最近几年,问题开始变成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换句话说,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已被重视,如果外企来中国能把中国企业打败,到世界上就无敌了。我觉得他说的所谓打败,是在某个领域,比如快速消费品或衣服、家具等劳动密集型方面,绝不是技术含量的领域。有些东西,国家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超越。举一个简单例子,1970年,日本发明了第一块石英手表,当时瑞士抓狂了,说这么好的手表,一个月差一秒,机械手表哪里做得过他,之后整个瑞士制表业面临崩溃,大家看不到前途。今天再回头看,世界上最顶尖的手表还是在瑞士,日本民族的基因就决定了他只能做石英手表。
商业要有利益诉求这是必然的,因为有股东、员工要负责,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长期的,有些东西是短期的,企业可以多做一些比较长期的事情,比如知识产权的授权。
苹果iPad和iPhone4有一个芯片叫A4,CPU是英国一个叫ARM公司授权的,这家公司从不生产CPU,它只提供知识产权的授权,但这样的一个公司在英国和美国都可以生存,在中国能生存吗?不可能,因为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美国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公司,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欧洲国家也好,美国也好,在知识产权方面决定了他们可以在一流设计和应用方面成为一流企业,而我们只能成为二流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