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张建忠
摘 要:低碳经济是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是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日益深入,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采取积极的态度。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而提出一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经济结构
作者简介:王海霞(1963-),女,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5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125-03
一、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在这本书里,英国政府针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了一系列的减排目标,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1]“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还有的学者认为[2]“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核心是通过创新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通过引导鼓励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通过转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理念,实现更低碳排放下的经济繁荣。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回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化之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正在向“低碳化”发展。而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对能源利用的能耗效率高,向低碳经济转型更具优越性。在此情况下,西方发达经济体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3]“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3个20%的目标,即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美国出台《新能源法》,加快可再生生物能开发,《气候安全法案》将在全美国引入“限排交易体系”。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到80%,建立核证减排量交易市场。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制定了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计划。世界经济走向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我国来说,及时调整思路,提高碳意识,尽快调整发展战略、产品结构,率先布局低碳领域,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在世界经济低碳化过程中争取主动。
(二)应对外部挑战,促进国内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快速增长。根据(IEA)的数据统计,我国化石能源的燃烧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约10%上升到2008年的约17%,而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国际压力。在中美、中欧的贸易谈判中,二氧化碳减排这一“绿色贸易壁垒”成为谈判的焦点和难点。另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明显拉开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日显重要,这就要求中国除了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外,还要承担相应的减排任务,对气候变化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贡献。
再者,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即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就是要抛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在经济发展新的时期,我国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一项战略选择,这是我国经济承前启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一)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
我国与别国之间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学习、借鉴与合作的机会在日益增加,低碳化成为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时尚。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而发达经济体国家在上述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这种低碳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对我国是十分有利的。
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低碳经济”作为其经济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如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美国出台《新能源法》,加快可再生生物能开发;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到80%的目标。
低碳经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5]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将创造大量市场机会。一是低碳产品、服务和技术。目前,全球低碳产业开发投资已达13万亿美元。联合国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2012年可达4500亿美元,2020年6000亿美元。二是节能产业的发展,受气候变化和能源的约束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节能产品。三是预防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四是清洁发展机制带来互利双赢机会。面对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举措,低碳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日益增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同时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理应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并加强与其合作,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二)产业节能减排的余地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大规模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传统的区域性挑战不同,低碳发展为中国企业拓展了全球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意义深远:首先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在与后工业化时代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当今世界经济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和化石能源储量日益枯竭之间的矛盾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赋予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空间,而我国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第三是应对全球变暖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是我国增强国际交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锲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9月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郑重的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四项建议,即研究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发展低碳经济。这几年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机、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不过,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碳”依然在中国经济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另外,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再加上节能技术水平低,能源管理不到位,这种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正是低碳企业的巨大商机,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和又一次高速发展的锲机。这需要我国在加强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引进,以此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在变化,民众的消费方式在改变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财富的创造者、经济的发展最终都要由企业来完成。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融资支持。利用这种好的条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在变化,国有企业率先实施低碳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并且将节能环保的理念直接植入了企业决策当中,逐步将投资更多转向清洁项目。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可以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形成低碳产业和市场,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也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
近年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环保等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从日常生活和消费细节做起,为减少资源消耗以及碳排放贡献自己的力量。随手关灯、步行上班、减少电梯使用、购买小排量汽车、使用环保购物袋、废物再利用等行为正成为众多民众的自觉行动。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含义。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利人利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并且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公德得到褒奖。民众消费理念向低碳消费转变,有利于充分挖掘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潜力,也有利于为低碳经济发展培育好根基。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6]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时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我国经过这些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经济类型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发展由低收入型向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迈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立了新的发展模式,也为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因为低碳经济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7]离开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就像无源之水。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人们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建设中贯彻低碳理念,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二)完善低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必须有国家法律做后盾,才能顺利进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着眼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进行相关的修正,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推动整个社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三)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形成激励机制
除了前面提到的法律和法规外,国家还应出台一些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低碳经济进行扶持,利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经济的生产与经营。发展低碳经济,市场微观经济体是主体。为此应鼓励微观经济体对低碳经济的战略投资,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低碳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同样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应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并组织力量进行低碳技术开发的科技攻关,包括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技术等。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3]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5]龚雄军、陈霖.世界经济低碳化趋势正深入发展[J].中国经贸,2008,(10).
[6]詹花秀.低碳经济中的中国话语权[J].经济建设,2010,(04).
[7]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