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长治,古称上党,素有“天下脊”之称,长治与天为党,在太行之巅谱写了一曲曲豪壮的红色颂歌,响遍了上党大地,凝聚成一股坚定的太行精神。
在这块大地上,见证了从新中国的孕育、诞生到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从抗日战争时期“小米加步枪打鬼子”的时代,到第一个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的建立,再到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城市政权,再到维护金融稳定的摇篮——冀南银行的成立……让这块土地的红色历史变得越加厚重,今天再踏上党,重走太行,看那轮太行山上的红日,仿佛仍能听到当年那慷慨激昂的歌声;看那太行山的铜墙铁壁,当年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奋起拼搏场面仿似历历在目;仰望太行山脉,才懂得“上党从来天下脊”之太行精神的震撼。
长治西屏太岳山,东倚太行山,漳河、沁河两水穿城而过,如果从空中俯瞰它,这座小城就紧紧的依偎在青山绿水中,仿似母亲怀抱中的婴儿般,是那样的静,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太行山中的小城,却在曾经那段峥嵘的岁月里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依山就势开创出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民族证券,酿造了一个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挺起了中华的脊梁,成为当时华北最大的根据地;在这里,我们的革命先辈在铜墙铁壁的陡壁上铸造起一座兵工厂;在这里,矗立起一座中国金融的“祖庙”、新中国金融的摇篮——冀南银行,开拓出中国金融的朝觐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建立了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也是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唯一一位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有人说长治是一座小城,却奢侈的拥有许多中国史前的版权传说,而当我们重上太行,这条凝聚着太行精神的山脊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座大山里安逸小城的另一种力量之美。
长治昔称上党,位于太行山的南麓,是太行山的核心地带,这里群峰林立,长河汤汤,也因这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它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历来被视为“用武之国”和“兵争要地”。战国时的秦赵“长平之战”,十六国时的“潞川之战”,五代时的晋梁潞州“夹寨之战”,后周与北汉的“巴公原之战”,北宋初赵匡胤平定李筠的“泽州城之战”,都发生在这里。而祖祖辈辈生活在太行山上的上党人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奋臂而起,保家卫国,慷慨赴死,死而无怨,今天走上长治这方土地,那些已经被风雨洗礼过的痕迹,在历史的回声中,仍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时的激昂与澎湃。
“八路军来到晋东南,抗日登上了太行山。太行山高高摩天,我们依山靠水和鬼子周旋。”这首《太行吟》道出了这座小城的的力量之美,这里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撑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
1937年,太行山的上党地区迎来了一次最为浓烈的血与火的考验,“七七”事变,日本人举着血腥的屠刀,在中国的大地上肆虐。为了中华民族,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八路军的最高指挥机关先后在长治的潞城和武乡安营扎寨,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这些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开创了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酝造了一个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振奋了民族精神,挺起了中华的脊梁。
八路军进入上党后,把他自身所蕴含的先进性深深扎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壤,吸取了上党山水丰富的养料,就如同一株充满了生命力的大树,挺天拔地,开展了人民的战争,创立了人民的政权,发展了人民的文化,挺起了太行山的脊梁。
八年抗战,上党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神头岭之战、长乐滩之战、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著名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八年抗战,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这里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使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深受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八年抗战,上党在战火与硝烟中铸造了独特的根据地文化,它与军事武装、劳动大军一起构成了根据地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壮大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八年抗战,邓小平在这里开辟了他思想理论的试验田,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科学以及其它领域里的独到的见解和重要的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成为日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源头。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刘伯承、邓小平又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上党战役是重庆谈判期间,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光辉战例,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打的第一个歼灭战,对争取和平民主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虽已经过去了,却给我们留下了铭记着太多红色辉煌的旧址和纪念地,有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和朱德总司令亲手种下的红星杨;有在全国最早建立的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有武乡关家垴、长乐、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和沁源围困战遗址;有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广志山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旧址;有屯留老爷山、长子北高庙、长治市北关桥等上党战役遗址。今天,在没有了战火硝烟的时代里,我们再一次走老一辈革命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除了崇敬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珍贵。
八年抗战史,五年在武乡。今天我们踏上武乡的土地,每一处神经都被这里的红色印迹牵制着,每一点感触都因那段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久久不能平息。
抗日战争的历史在武乡能追忆5年,1937年11月14日八路军总部首次进驻武乡,到1942年6月17日最后一次离开武乡,先后驻扎9个村,累计停留了536天。旧时老百姓说的“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这其中的小米说的就是武乡的小米。期间,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用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孕育了一种伟大的民族文化——八路军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时代成就了武乡,将红色文化深深的根植在了武乡的土地上,让它成为了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了“全国抗日模范县”的美誉。今天这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承载了太多革命先烈们的辉煌事迹,我们走近每一处革命旧址,都仿若在时刻昭示着奋发图强、勇于拼搏的精神,它依然在默默的履行着光辉使命。
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身临其境的感受八路军当年在太行山区八年抗战的真实场景。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武乡县城,这是全国第一座系统展示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八年抗战史的大型革命博物馆。来到这里,仿若回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时代,思绪顿时被迁回了那个峥嵘的艰苦岁月。6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块土地可谓功不可没。当时,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就驻在武乡,在这里指挥了华北地区的抗日战争,粉碎了日寇从1940年起向抗日根据地发动的疯狂“扫荡”,使华北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取得华北敌后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座系统反映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以及朱德、彭德怀、左权、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八年抗战的伟大革命实践和太行山根据地人民斗争事迹的综合纪念馆于1989年9月3日在凤凰山下落成。纪念馆坐落在凤凰山腹地,这里山峰耸立,松柏苍翠。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曾在凤凰山腹地的马牧村、寨上村一带驻扎40余天,著名的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长乐战争就是在这里指挥的。纪念馆坐北向南,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今天这座在太行山上立起的历史丰碑,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丰功伟绩,它必定会像太行山一样,与日月同辉,名垂史册。
1938年5月23日,八路军总部由武乡的寨上村转移至沁县南底水村及附近村庄,在此一共驻扎77天。1938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移至屯留的故县镇,朱德、彭德怀、左权共同住在村东头崔毓岚的大院里,总部机关的一切学习、讨论以及研究和部署作战计划都在这里进行。1938年12月21日,八路军总部由屯留的故县镇进驻潞城县的北村,政治部和后勤部分别驻在中村和南村。在北村这一段幽美平静的生活仅持续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1939年7月7日,在侵略者大举进攻晋东南的轰轰炮声之中,八路军总部开始向太行山的纵深转移,途经襄垣县的普头、黎城县的河南和霞庄,于7月15日二次返回武乡县境。这次八路军总部驻扎的这个村子叫做砖壁,西距武乡县城50公里,处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三面临崖,一面靠山,一座座山峰像刀削斧劈一般,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总部在这里直接指挥八路军与日寇进行反围攻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八路军与日军进行了大、小战斗70余次,歼敌万余人,使侵略者消灭八路军和八路军总部的企图再次化为泡影。1939年11月11日,八路军总部由砖壁移至西南不远处的王家峪村,1940年6月5日又由王家峪移回砖壁。
这些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关键作用的地方,老一辈革命者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地方,如今依然犹存,不仅成为了这段红色历史的见证,也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回忆。
“太行有个黄崖洞,鬼子常常来进攻。朱总司令发命令,要把鬼子消灭尽。”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勤劳聪慧的太行人民利用地形优势,在这里建起了兵工厂,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伟大创举。我们又一次走进太行山深处,触摸那铜墙铁壁的瞬间,又一股熟悉的精神涌进心间。
在黎城县与武乡、辽县(今左权县)的相邻一带,正是太行山的腹心,百里崇山,峡谷纵横,其中有一座巍峨险峻的高山,名曰黄崖山。黄崖山山势嵯峨,群峰突兀,雄伟壮观;一泓涧水,劈山而下,破崖而出,扬头东去,构成一条迂回曲折、峭壁对峙、沟壑纵横的带状深谷,气势非凡。因居中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悬崖上有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就建在这里。
黄崖洞兵工厂是在1938年9月由115师和129师的修械所合并而成的。原址在榆社县韩庄村,称总部修配所。初时设置简陋,只能修理损坏的刀枪,兼造地雷、手榴弹,所谓“家当还没有王二麻子剪刀铺的齐全”。1939年5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的决定,成立军工部,决心发展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是年7月,韩庄修配所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为摆脱“背着工厂打游击”的局面,迁进黄崖洞,居山创业,扩建为拥有700工人、机器设备40部的兵工厂。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是八路军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为赢得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36师团共5000余众,陆空联合,进犯黄崖洞,企图一举破坏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900余名指战员凭借天险与敌血战8昼夜,歼敌千余人,赢得了敌我伤亡六比一的辉煌战绩,“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阴谋。在这里发生的著名的保卫战,被中央军委在《战役综合研究》一书中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
这里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这里也曾有过老一辈的革命者的足迹,但这里最值得骄傲的却是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篮——冀南银行。我们深度探寻它的背景,又一次被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所震撼。
走进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小寨村,给我们的感受是与巍巍太行相比,这座小村庄似乎变得微不足道,但它却在新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冀南银行在红色金融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八路军的银行,是抗日根据地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更是中国金融的“祖庙”。
冀南银行诞生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1939年初,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占了许多城市,控制了交通干线,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和疯狂的“扫荡”,致使冀南、太行根据地经济和财政遭到严重损害。毛泽东同志决定在被隔断区设立地方银行,在发行纸币与敌伪经济展开斗争的同时,推选农村信贷,发展生产,保障抗日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冀南银行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诞生了。其任务之大,关系着抗日战争的胜败与中华民族存亡。
冀南银行的诞生、发展、壮大,倾注了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正式成立,总行就设在小寨村。冀南银行成立后,军民生死患难,并肩作战,首任行长高捷成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4岁。继任行长赖勤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还有80余位冀行同志也先后为冀南银行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5年5月薄一波对冀南银行的题词:“冀南银行——新中国金融的摇篮”。
美丽的自然风光孕育了长治,坚毅的太行精神感染了长治,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为甘于奉献拼搏的人,申纪兰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是全国唯一一位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不仅带领西沟人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她的红色人生也深深融入了长治这方厚重的土地上。
链接
5月30日至6月1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对砖壁村群众进行了两天的走访,并召开了五个座谈会,他认为砖壁村要围绕红色旅游,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
武乡的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革命遗址遍布全县,要彻底整合旅游资源,开通红色旅游专线,拉近各景区之间的距离。通过考察,袁书记认为砖壁村历史遗留的丰厚性和遗存分布的广泛性优于王家峪,以八路军为主体充分挖掘八路军文化的历史性和广泛性,完善一山、一沟、一村。一山:以体验园为主,将八路军文化的独特性,刺激性充分展示给游客,完善配套设施和整体绿化;一沟:充分利用沟里特有的自然性、观赏性,将总部前的“军备沟”恢复战争原貌,充分挖掘抗战时期的故事,将电台站、武器装备库恢复原貌,开辟马道、人行抬轿小路;一村:将新村红砖瓦房全部喷刷成灰色,总部右边旧村落进行复原,组织村民进行迁移,挖掘文化故事,恢复布展原貌。
同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再现八路军文化特色村的原貌,固定演出八路军时期的老电影,组织村民编排抗战文化题材的节目,将八路军文化氛围融入到“农家乐”中。
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
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位于武乡县韩北乡砖壁村。这里背依群山,峰峦环绕,前临深谷狭涧,素有“砖壁天险”之称。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由潞城县的北村移驻砖壁,同年11月又西移王家峪,1940年6月又由王家峪移回砖壁,10月由砖壁转移到辽县的麻田。在此期间,彭德怀副总司令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1942年5月,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左权将军牺牲在麻田附近的十字岭,八路军总部再次由麻田移回砖壁,7月又移至麻田。砖壁旧址中的彭德怀旧居和左权旧居至今仍保存完好,彭德怀副总司令当年种下的槐树如今已郁郁葱葱,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位于武乡县韩北乡王家峪村,东距砖壁旧址约10公里,峡谷齐天,丘岭延绵。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八路军总部在此驻扎,朱德总司令住张昌绪家东屋,左权将军住南屋,彭德怀副总司令住在东院张富生家西房,刘伯承、邓小平、陈赓、杨尚昆、陆定一、杨立三等从前线回总部开会,分别住张富生家的东房和南房。此间,朱德总司令还亲手栽种过一棵白杨,其枝杈折断后,剖面部可见到一个五角星状图案,故又称“红星杨”。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
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位于武乡县城东70华里的蟠龙镇。1939年12月,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批示,由延安进驻武乡县蟠龙镇。1940年2月,抗大总校也南移至武乡与抗大一分校、太南留守大队合并,副校长罗瑞卿,教育长何长工;学员4900名,分住在蟠龙周围的白家庄、韩家垴、东沟、尚元、温庄等村。平时,以连为单位在驻地村庄上课、生产、练武、参战,重大节日或集會,在总校校部蟠龙镇活动。1940年4月15日,抗大总校在蟠龙镇举行了第六期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致了训词,彭德怀副总司令讲了话。在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抗大曾派出一批干部参加,尤其是在第三阶段的反“扫荡”中,抗大曾自己组织了“洪岭战斗”、“卅亩战斗”,并且配合了著名的关家垴歼灭战,取得了光辉的战绩。12月,抗大第六期结业,这一期间总分校共培养干部14040名,根据朱彭总副司令的命令,这些干部分配到党、政、军各个要害单位担任要职。1980年8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镇旧址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
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位于潞城市北村。1938年12月21日至翌年7月8日,八路军总部由故县村迁此。北村、中村、南村3村呈三角形,相距均约1公里。司令部和朱德总司令住在中村东北面石窑沟龙王庙内。这里依山傍水,松柏成林,易于隐蔽。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参谋部、北方局党委驻北村杜姓大院。该院为一座占地800余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四合院,7间主房原为作战室,现陈列有236幅历史照片、56件实物和50余万字的历史资料。东上房3间是彭德怀副总司令住处,东下房2间是左权副参谋长住处。旧址大门上的鎏金匾额书有“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为杨尚昆1990年3月8日题写。村中墙上的“保卫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标语至今仍依稀可见。
这块土地上有着太多关于日本入侵的记忆,在这片土地上也有着太多胜利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沁源闫寨村感受“倭奴驱尽日,我儿还家时”的豪迈。
太岳军司令部位于沁源县城南十五华里的沁河镇闫寨村东,是1940年成立太岳军区后至1942年11月太岳军区和决一旅(决死一纵队)司令部的驻扎旧居。
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它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薄一波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在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太岳军区成立后,1940年8月,太岳部队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接着,太岳军区又粉碎了日军对太岳区“三光政策”、“铁壁合围”两次大扫荡。在日军扫荡开始后,太岳军区经过严密筹划组织了 “沁源围困日寇指挥部”,将全县分为十一个战区,组织了十三个游击集团,开展了长达两年半时间的围困日寇斗争。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是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一次扫荡后,军区司令部和决一旅(原死一纵队)司令部打窑洞10余孔,共同驻扎办公,旧址分三个院落,其中中院为薄一波、陈赓办公院落,每人居住一孔窑洞,共用办公窑洞一孔,三个窑洞相通,便于安全转移;旧居中有太岳革命文物照片、实物陈列。该旧居被省级有关部门确定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
阻止卖国行为,打败日寇围剿,距日本投降已经60多年了,中国人民驱逐鞑虏的英勇牺牲精神永远回响在我们心中。
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始建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是全国唯一系统展示牺盟会决死队历史功绩的专题纪念馆。2008年进行全面改建扩建,按晚清民间风格设计,整个新馆为二层四合院。正面为主展厅及耳房,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用于全面展示牺盟会决死队的丰功伟绩。东西为二层廊房,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用于纪念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牺盟会决死队的烈士,以及对新中国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南面为一层服务用房及大门入口。新馆占地面积为9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77平方米,布展面积可达到近两万平方米,是一座及展览和教育演示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
壶关县抗日根据地位于王莽峡周围数十里之内,是八路军太行山北部根据地的南大门,有“太北门户”之称。
1940年4月23日至26日,朱德总司令与国民党谈判,路经壶关县进行了“大井划界“,朱德寓处旧址位于大井村北5公里的郭家驼村二圣庙中。
1944年9月11日至15日,常行民兵17人在群众的支持下,依托窑洞与日军一个小队、伪山西剿共军二师一部以及投日的国民党保安五中队共500余人,进行了4天4夜的窑洞保卫战,打死日伪军56人,取得了抗日的极大胜利。常行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位于大井村南15公里的常行村西。洞长2500米,呈爪字形,原为采煤旧坑道,村中、南山和西山留有三个出口,村中窑洞口上修筑了一座碉堡。如今,常行民兵窑洞战斗遗址吸引了无数参观凭吊的人们,已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