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红,王营池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大学校园景观作为调节师生生理及心理的工程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创造适合时代发展,适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景观意象,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五元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蓝本。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规划总面积约182.24 hm2。新校区西邻原校区,东临绵江公路,南临规划中的绵阳市二环路,北为规划的科教文化区,周围为绵阳市科技创业园区,如图1所示。
图1 西南科技大学规划总平面
新校区包括山岭坡地与平坝两大部分,院系科研区和体育场馆位于学校外围,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开放性特征。教学区位于校园中心,生活区南邻教学区,环境清雅;东侧与运动场和体育馆相邻,方便学生学习、生活。各功能分区之间以景观绿化连接过渡,形成整体风格统一的校园意象。
九洲湖景区位于校园核心部位,既是校园内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片宜人的休闲区域。景区东临科技广场,与校前阶梯水景形成景观互动;南北西三个方向,分别由行政办公大楼、教学楼群以及逸夫图书馆呈半圆形三面围合,形成典型的半开敞空间。景区与周边建筑群之间通过建筑物小广场和人行道路连接过渡。景区包括植被绿化与景观水体两大部分,湖水引自农灌渠——龙西堰,与校内其他水体景观之间相互连通,形成循环的活水系统。景区与科技广场结合,整体平面形态为一个不规则的太极图案,完美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寓意,景观基质“虚实相生”、“软硬结合”,让人充分领略我国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道法自然”的主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是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作者凯文·林奇(Lynch·K)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提出了“意象”的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并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图2 九洲湖景区景观道路
3.2.1 道路
九洲湖景区道路主要由边界道路及内部林荫小道组成。道路网络将景区内外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意象分明的景观环境,使周边建筑物产生强烈的向心感。
景区东临人行道为拉毛水泥板道,道路纵贯南北,方向性强。道路在平面上连接科技广场与九洲湖景区,同时又起到空间划分作用,行走其中,使观察者形成统一、雅致的景观意象。西面是围绕九洲湖、顺应教学楼群弧形走向而设的滨湖道路,道路由青石板块铺设而成,作为教学楼群廊道空间(灰空间)的延伸,与九洲湖形成良好互动。景区内部沿九洲湖驳岸设有一条蜿蜒青色片石铺设的石板小道,如图2所示。漫步其中,自然之气使人了然于心,为观察者和使用者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的场所。
3.2.2 边界
图3 教学区滨湖道路
凯文·林奇将边界定义为:“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他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在九洲湖景区西侧沿湖的弧形带上,如图3所示。设置了亲水石板凳,景观照明设施,观赏植被等结合周边空间及教学、办公楼群,给同学们营造了人性化的学习、休闲地带,或晨读、或三两讨论,或观景赏鱼,将学习与生活完美结合。
凯文·林奇认为:“道路有时也充当边界元素。”结合围湖小品,周边道路更加强了景区的边界意象,使娱乐、休闲与工作、学习之间分区明确。景区东侧作为整个景区唯一的开放空间,其毗邻的人行道低矮的路边石隐藏于绿化中,无明显空间划分设施,使二者之间既界限分明,又密切相连。景区内部以青色石板铺设的景观道路,沿九洲湖卵石驳岸设置,一衣带水,使九洲湖与旁边草坪绿化区之间形成明显边界,意象清晰。景观道路宽窄适宜(2.5 m),漫步其中使人饱览周身景色,给人一种身处自然的深切意象。
3.2.3 区域
整个景区作为行政办公大楼、教学楼群以及逸夫图书馆围合而成的半开敞式(亦即内向性)景观区域,以四川当地卵石铺设的近水驳岸,“虽为人造,宛若天工”,体现出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乔恩·郎在《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提到:“城市设计是一个由人组成的与自然有复杂关联的环境和文化现象,建造环境的过程是一种进化和产生产品的历程。”这一理念置于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大学校园建设,在内涵上有许多契合之处。
图4 九洲湖景区景观
景区的整体设计汲取我国传统园林景观意象及空间营造方法,如图4所示。内植被设置也多采用当地花木,如香樟、垂柳、竹子等,湖内养殖观赏锦鲤等,灵活运用中国传统造园要素,与毗邻区域界限分明,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这也正契合了凯文·林奇在《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的:“区域是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区,因为具有与外部其他地方不同的连续线索而可以识别。”
九洲湖正是严格按照这种设计理念,将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营造手法引入其中,无论是在二维平面内,还是三维空间形态上,都清晰的诠释了我国传统美学意蕴及哲学思想,展示给人一种意象分明的景观性格特征。
3.2.4 节点
“节点是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是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凯文·林奇这样定义节点。对照定义,九洲湖景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东侧与科技广场之间形成鲜明的性格差异,并作为行政办公大楼、教学楼群及逸夫图书馆的视觉及休闲中心,从地理区位关系上讲,明确的界线,风格统一的空间形态,植被处理、人群活动等,都使其具有空间节点的典型特质。
景区设计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准确的捕捉了人群的视觉出发点,人群主要通过俯视与平视的角度形成对景区的认知与意象。借助于周边建筑物,观察者将整个景区尽收眼底,在绿化区的衬托下,九洲湖本身无论是仿自然的驳岸,明镜般的湖面,还是树木的倒影,都使人的视觉聚焦在此;即便是在景区边界的地方,人群的亲水天性,其视觉焦点也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在湖面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景区的南面与北面均设置建筑物小广场,通过铺装材料的选择或连贯的材质纹理设置连接周边道路,这作为整个景区的一部分,也契合了区域的概念。在次一层级的区域范围内,给人预留出足够的停留、观赏及活动交流空间,丰富了人对景区的整体意象。
3.2.5 标志物
图5 九洲湖景区观赏石
图6 九洲湖景区铜像雕塑
整个九洲湖景区与远处科研楼群遥遥相望,与周边极具现代感的建筑物、广场、雕塑等形成鲜明对比。从周围任何一个角度看,九洲湖景区都因其“道法自然”的空间形态及景观设计给人以独特意象。凯文·林奇说:“标志物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应具有唯一性和可识别性特征”,柔缓的湖水对比周边建筑、道路、广场等大面积石材、玻璃;清新自然的绿化对比毗邻的钢筋水泥构筑物,都使其自身形成清晰的意象特征。从包括九洲湖在内的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讲,景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个性鲜明,平面规划充分体现鲜明的“底图对比”。在群体意象中,九洲湖景区无疑是一处最具标志物特征的校园景观。景区内部沿驳岸设置的景观道路旁设置景观小品,如观赏石、铜像雕塑,作为景观标志物,如图5、图6所示。亦具有了标志物的唯一性和可识别性特征,既增加了景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又给人鲜明的意象。
以上用凯文·林奇在《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一书中总结出的城市意象五元素来分析校园景观意象,虽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校园景观规划作为校园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营造为适宜特定人群使用的可意象性空间,通过某种意象特性调节紧张、快节奏的校园学习生活,从而为使用人群传达一种舒缓、闲适的景观意象。对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美)乔恩·郎.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Urban design:The A-merican experience)[M].王翠萍,胡立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吴家骅.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付军,张维妮,王燕.从城市意象角度探讨高科技园区景观环境设计[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2)
[5]刘青.把握校园空间意象塑造良好育人环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