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锋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汾阳032200)
2010年10月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山西省某医学院护理专业大一女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批女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我国正常人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一些人格特征或特质的完美组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都是以不良的人格为基础。[1]因此建立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人格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2]本研究是在调查山西省某医学院护理专业大一女生心理卫生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批学生人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该批学生的人格特征,掌握该批学生的人格特点,为该校培养良好人格的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疏导心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山西省某医学院2009年新入学护理专业大一女生进行调查,发放测试卷367份,收回367份,其中专科生169名,本科生198名;城镇学生77名,农村学生257名,年龄18岁~23岁。
该实验采用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3]进行测试。16种个性因素:乐群性 (A)、聪慧性 (B)、稳定性 (C)、恃强性 (E)、兴奋性 (F)、有恒性 (G)、敢为性 (H)、敏感性 (I)、怀疑性 (L)、幻想性 (M)、世故性 (N)、忧虑性 (O)、实验性 (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于2009年9月17日统一进行测试。由专业人员组织,严格按指导语进行,保证每位受试对象对测试题目理解,如实准确并独立完成问卷。发放测试卷367份,收回367份,有效率100%。
根据系统标准常模,与本批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对照,进行专业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
测试结果表明:本批大学生在16种人格特质中,60%以上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几项的得分介于中间分值 (4~7分);60%以上学生在怀疑性、幻想性这两项得分大于7分;60%以上学生在世故性这一项得分小于4分。说明本批学生中大部分思想简单、易感情用事、缺乏合作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常倾向于想而不是做。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模式有关。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 “80末”和 “90后”学生,他们大多从小受到近乎 “暖箱式”的关爱,成长历程中少有艰辛生活的体验和锻炼因此在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中表现为思想简单,易感情用事;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多是灌输式、保护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重记忆轻理解,重接受轻创造,因此在学习、工作中多缺乏合作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常倾向于想而不是倾向于做。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护理专业大一女生的整体人格特征Table 1 Personality of Female Nursing Freshmen on the whole
在16项初级因素的比较中,本科学生与专科学生在敢为性上有差异,且本科女学生的得分高于专科女学生,说明本科层次的学生较专科学生喜欢冒险,遇事不畏缩,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详见表2。
在16项初级因素的比较中,城镇与农村学生在兴奋性存在差异,且农村学生兴奋性得分低于城镇学生,说明城镇学生较农村学生轻松、心情愉快,社会联系广泛,在集体中较引人注目。详见表3。
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人格完整,悦纳自我。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多有不良的人格基础,在不良人格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而心理危机的发生也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特异性。[4]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把创造潜能、心理潜能付诸实现,才能成为创造性人才,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明确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和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创造素质。[5]卢家楣等通过教学现场实验,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发现学生
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6]人格因素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还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应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传统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当自觉地将这些弥补起来作为教育的内容,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7~9]
表2 护理本科女学生与护理专科女学生16PF得分比较(±S)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16PF Results between Bachelor Nursing Students and Diploma Nursing Students
表2 护理本科女学生与护理专科女学生16PF得分比较(±S)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16PF Results between Bachelor Nursing Students and Diploma Nursing Students
注:两组相比*p<0.05
?
表3 护理专业城镇女学生与护理专业农村女学生16PF得分比较 (±S)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16PF Resul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Students
表3 护理专业城镇女学生与护理专业农村女学生16PF得分比较 (±S)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16PF Resul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Students
注:两组相比*p<0.05
因素Factors城镇女学生Urban Female Students t P(n=77) (n=257)农村女学生Rural Female Students A 6.49±2.02 6.53±2.03 -0.165 0.869 B 5.64±1.72 5.68±1.92 -0.200 0.842 C 4.95±2.32 4.84±2.16 0.390 0.697 E 4.25±1.91 4.27±1.59 -0.118 0.906 F 6.26±2.58* 5.54±2.43* 2.234 0.026 G 4.18±1.71 4.51±1.97 -1.300 0.194 H 5.58±2.28 5.46±2.26 0.426 0.671 I 6.32±2.15 5.92±1.90 1.595 0.112 L 2.79±2.01 2.65±1.81 0.607 0.544 M 4.77±1.61 4.57±1.71 0.902 0.368 N 8.96±3.93 9.43±4.38 -0.847 0.398 O 4.66±2.23 4.92±2.24 -0.837 0.403 Q1 4.70±1.78 4.61±1.88 0.375 0.708 Q2 4.70±2.03 4.95±2.03 -0.927 0.355 Q3 5.57±1.55 5.59±1.72 -0.074 0.941 Q4 5.52±2.02 5.32±1.88 0.774 0.440
本研究就是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新生的人格特征,为该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预防心理危机和心理疾患发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发现:本批60%以上学生在怀疑性、幻想性这两项得分大于7分;60%以上学生在世故性这一项的得分小于4分。可见大部分同学思想简单,易感情用事,缺乏合作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常倾向于想而不是倾向于做。下一世纪,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竞争日益加强,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合作与创新的意识、交往的能力,对社会及个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本批学生的人格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该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针对这些缺陷,有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加强爱心、感恩及责任感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的精神,学会自尊自信,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学生做情绪的主人。通过对不同生源、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女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发现不同生源、不同层次(本专科)护理专业女学生人格特征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可以认为城乡差异及层次差别对本批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同生源人格因素的比较,只在兴奋性上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兴奋性的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同学需要动员鼓励她们大胆的展现自我,克服封闭、抑郁的心理。不同层次人格因素的比较,仅在敢为性上存在差异,本科层次的同学得分高于专科层次,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培养专科学生的自信心,让她们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开启自己灿烂的一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智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5]高校教育应将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要用爱心和耐心持之以恒地去探索,锲而不舍地去追求,这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10]
[1]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40-44.
[2]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2(4):481-484.
[3]李绍良.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量指导手册 [M].沈阳: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1987:11-11.
[4]葛小锚,胡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2):86-88.
[5]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3-56.
[6]卢家楣,刘伟.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4(4):381-386.
[7]王艳芝,李彦牛,杨轶.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0-751.
[8]李艳兰.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999-1000.
[9]李燕,肖成,周秀芳.医学与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的对比研究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776-777.
[10]叶少芳.医学院校心理健康的新理念和模式研究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