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在大英网络听力课程中的应用

2011-01-29 08:53贺新
关键词:控制组听力支架

贺新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加之网络应用于听力学习,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教学要求。因此,笔者提出了一种适合在网络听力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模式,即将支架式教学法贯穿于网络听力课堂教学。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J.S.维果斯基提出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 “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因此把 “最近发展区”定义为 “介于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成人指导 (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1]把握 “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观点是学习者和介人 (父母、教师、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质量是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学习者尚未完善的认知是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是宝贵的 “花蕾”,如能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其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其理论强调了互动与合作,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者认知发展过程中,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挖掘,激发学习者的潜在机能,而不是不断地训练,强化现有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发挥潜在发展水平,并使其最终变成实际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深化,新的最近发展区被创造出来,由此不断推动学生发展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

根据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布鲁纳(J.S.Bruner)等人于1976年正式提出了“支架”(Scaffolding)这一名称。支架的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俗称“脚手架”。把 “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教学,所谓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个暂时性的支架可能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出学习策略和任务。建筑工人在搭设脚手架时,会事先考虑建筑物下一阶段预计完成的高度;教师在教学中搭建 “脚手架”时,也必须先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然后再提供适当的支持或引导 (即支架)来推动学生此种能力的发展。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习的责任将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后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

三、研究设计及过程

(一)实验对象

为进行此项研究,我们随机抽调2009级102名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两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为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组,共55人。控制组为传统网络听力教学模式组,共47人。两组均在自主中心进行一学期的实验研究,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出版的 《体验英语》教程及其网络课程,由同一名教师任教。

为了解新生英语听力水平及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听力教学,因此2009年9月,对09级全体新生进行入学摸底考试,且将这次考试作为教学实验研究的前测。测试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听力单项成绩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0.878>0.05,说明两组听力水平无显著差异,见表1。因此,我们假设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听力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表1 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考试听力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Table 1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of the listening score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1)问卷调查

实验前,在为了解学生对听力课程的态度及需求的基础上对09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结束后,对09级新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支架式教学法在一学期的听力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如何,即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否有提高及学生对听力课程的态度是否有所转变。

(2)课堂观察

网络听力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的听力教学活动。依托网络,进行听力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扮演的角色,教学内容的体现形式以及教学评估的方法等等都有别于传统的听力教学。以上所述与传统听力教学不同之处使网络听力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提前将做好的课件传送给学生,学生可根据教师所给课件进行提前预习。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解决所遇难题以及丰富教师课件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实现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协调者等多种角色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如课堂会话,讨论等形式,观察实验组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与控制组进行对比。

(3)测试

实验前,为了精确衡量支架式教学法是否改变学生听力水平及态度,笔者对09级新生进行了入学前听力水平测试,测试题由大英组编写。实验结束后,学生参加了期末测试。为了解学生听力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笔者对其两次听力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实验过程

从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以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听力教学。两组大学英语听力课均为每周4学时。实验组,每周两学时听力课,由教师在自主学习中心进行上课,并在上过程中贯穿支架式教学法;另外两学时为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中心自习。而控制组的教学同时也在自主中心进行,但按传统教学模式安排,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其余的教学安排与实验组相同。

在进行听力教学中,通过在实验班进行课堂活动搭建 “支架”,以帮助学生提高。

在听前阶段,在了解学生听力水平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搭建 “接收支架”。即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支架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支架,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上传课件以助学生学习,搜索自身所需知识;词汇是听力课堂上需要首要解决的难题,因此教师可以列出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movie star/rehearse/performance.教师通过搭建词汇支架,学生就会了解所听材料的主题,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

译本中,“班姑”“蔡女”这两个典故分别译为“Ban Zhao”与“Cai Yan”, 然后再辅以注释,言简意赅,有效减轻了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困难,基本传达了“班姑”“蔡女”的历史内涵。

在听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学生需要内化已接收的信息,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帮助学生搭建 “转换支架”,达到知识的真正内化。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答,以及帮助学生做笔记的方式为学生搭建 “转换支架”。如听一篇与电话号码有关的材料,教师可提前列出telephone number/place/area code.学生可根据所听内容完成任务。

在听后阶段,通过在听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内化,教师需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产品支架”。教师搭建 “产品支架”可采用讨论及角色扮演等形式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在控制班采用一般的网络听力课程的教学模式。

(四)分析讨论

(1)问卷调查

在实验前,为了解学生在听力课程中的需求,以及期望教师以何种方式教学,就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一)中,笔者设计了十个问题。每个问题采用A、B、C、D的选择形式。

表2 问卷调查(一)Table 2 First Questionnaire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急切地期望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尤其是在新的听力模式环境下,教师的支架作用尤为重要。

实验结束后,为了解教师在实验组的网络听力课程中的支架作用如何,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表3 问卷调查(二)Table 3 Second Questionnaire

结果显示,经过四个月的实验,学生对网络听力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由此增强了他们对听力课程的自信心和提高了他们的听力水平。

通过课堂观察来看,实验组的大部分学生在听力课堂上表现积极,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努力完成,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程度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课堂上遇到问题时,他们请教老师或同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资源,尝试用不同的有效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与实验组相比,而控制组的学生有些被动,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也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师生交流也只是老师对重难点的讲解。

(3)测试

我们将两次测试的成绩用SPSS 11.5进行分析。实验前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听力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数据结果显示两个分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78>0.05)。见表1。实验结束后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查控制组的听力水平是否均有所提高,最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查通过在课堂中贯穿支架式教学法两组的听力水平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Table 4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of the Listening Score between EC &CC

从表中可以看出P=0.000<0.005,这说明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绩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通过在实验组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实验组学生的听力水平明显高于控制组学生的听力水平。即支架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表5 实验组入学测试和期末测试配对样本Table 5 Paired sample test of the listening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n Entrance Exam and Final Exam

从表中可以看出P=0.000<0.005,说明在实验组经过四个月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学生的听力成绩有很大的提高。结合课堂实践,学生主动地参加活动,互相交流,养成了良好的听力习惯。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支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和学生逐渐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角色。在听力课堂上,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在课堂上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也说明了支架式教学法在网络听力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四、结语

以上只是笔者就网络听力课堂的教法的初探,由于时间的局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关的理论作为指导,根据具体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程的形式尝试不同的教学法和策略,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获取和利用英文信息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将现代化学习手段引入外语学习中来的真正目的。

[1]Meyer,D.K.What is scaffolding instruction?[C].Chicago: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1993.

[2]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白毅鸿.教学支架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82-183.

[4]蔡基刚,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20-22.

[5]曹岚.多媒体辅助-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4):69-72.

[6]戴伟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10-17.

[7]何广坚.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许乃英,黄慧.课堂电化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章国英,胡继岳.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及其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02(5):22-25.

猜你喜欢
控制组听力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给商品起名字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