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

2011-01-26 09:17游勇陈兴长柳金峰
灾害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家清平汶川

游勇,陈兴长,柳金峰

(1.中国科学院地表过程与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2010年8月12 日晚至13日凌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遭受局地强降雨,12日23:30分左右,位于清平乡场镇附近的11条沟道同时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截至8月15日18时,遇难和失踪人数均达7人,冲毁和掩埋房屋379间,汉(旺)清(平)公路中断,2座桥梁被毁。其中以文家沟泥石流(简称“8·13”特大泥石流)规模最大,共造成5人遇难,1人失踪。泥石流直冲清平乡新场镇,并冲入绵远河,形成长约1 650 m,宽约420 m的堰塞坝。堰塞坝淤埋震后新建民房、绵远河防护堤、幸福大桥,并堵塞老大桥。主河堵断后形成了回水长约1.5 km的堰塞湖。堰塞湖淹没上游的公路、民房等基础设施。泥石流还造成清平乡电力、通信、交通完全中断。根据调查,文家沟是汶川地震后新增的一条泥石流沟。该流域在震前近百年内都没有发生过泥石流,但在震后的2008年、2009年已暴发了4场泥石流。

在汶川地震区,像文家沟这类震后新增的泥石流沟还有很多,深入研究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很有必要。

1 文家沟自然环境概况

1.1 流域概况

文家沟位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清平乡境内,是绵远河左岸的一级支沟,距绵竹县城直线距离约33.0 km,距清平乡政府所在地直线距离约0.5 km。该沟流向自东向西,汇入绵远河。沟口地理位置为104°06'58.6″E,31°33'04.8″N,流域面积7.7 km2,主沟长度4.5 km,流域相对高差1 520 m,主沟纵比降337.8‰(图1)。

1.2 地形地貌

文家沟所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区,属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四川盆地及边缘山地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属于构造侵蚀中切割陡峻低—中山地貌。流域平面呈阔叶状,主沟居中,在海拔约1 000 m处接纳右岸的一条大支沟,在海拔约1 350 m处分为两条支沟。沟口海拔约880 m,流域最高点海拔2 400 m(图1),相对高差较大。

汶川大地震在文家沟沟源诱发了一大型滑坡,并在运动中转化为碎屑流。滑坡-碎屑流堆积在沟道内,形成一特殊的堆积地貌[1]。震后两年多的时间内,由于地表水冲刷,在滑坡-碎屑流堆积体上形成了新的狭窄冲沟,呈陡缓相间的折线状,冲沟宽度约3~10 m。

1.3 地质条件

研究区处于龙门山褶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映秀—北川逆冲断层从流域的北西方通过。文家沟流域位于发震断裂下盘,距离主发震断裂直线距离约3.5 km,夹持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之间,处于发震断裂下盘和前山断裂的上盘,北、西、南三面被断层所围限。地震期间不仅主发震断裂对该区域影响严重,而且前山断裂在该段也产生了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2-6]。受断裂的影响,该流域地表破坏十分严重。

图1 文家沟流域及“8·13”泥石流危害范围

该流域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是古生界寒武系和泥盆系的地层(图2)。寒武系地层主要出露于流域内海拔1 300 m以下,属寒武系下统清平组的灰色薄层状长石云母石英粉砂岩、钙质泥质粉砂岩,以及暗紫红色薄层板状钙质粉砂岩。泥盆系的地层主要出露于海拔1 300 m以上区域,以泥盆系中统观雾山组为主,岩性为灰—灰白色石灰岩夹白云岩和白云岩质灰岩,下部为砂页岩夹泥质灰岩、石英砂岩等,岩层产状323°∠34°。在海拔2 000 m以上分布有少量泥盆系上统唐王寨群的浅灰色薄—厚层状白云岩夹白色纯灰岩。

顶子崖断层从流域中部呈近NS向通过。该断层为逆掩断层,走向NW,断面产状30°∠40°,位移方位NE-SW,断面呈弧形,有碎裂岩,拖拉褶皱,断层ESR年龄小于0.07 Ma[7]。文家沟内地震滑坡主要形成于断层下盘的泥盆系灰岩中。

1.4 气候

文家沟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春季降雨较少,常有春旱发生;夏季暴雨较多,常有洪涝;秋季常有连绵阴雨;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根据绵竹县气象站(距文家沟直线距离35 km)的观测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086.4 mm,年降雨量最大出现在1963年达1 421.4 mm,年降雨量最少出现在1965年仅699.3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9.6%,冬季(12-2月)的雨量仅占全年总降雨量的2.5%。近20年来日最大降雨量达496.5 mm,出现在1995年8月15日;1 h最大降雨量为49.8 mm,出现在1995年8月11日;10 min最大降雨量23.98 mm;一次性连续降雨最大出现在1959年8月9-11日,降水总量达706.9 mm;最长一次性连续降雨时间为18 d,降雨总量82.1 mm。据《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清平乡文家沟一带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 514 mm左右,多年24 h最大降雨量平均值在160 mm左右,多年6 h最大降雨量平均值在110 mm左右,多年1 h最大降雨量平均值在55 mm左右。

图2 文家沟区域地质简图

2 “8·13”前泥石流及防治情况

2.1 文家沟地震滑坡概况

汶川大地震在文家沟内诱发一巨型高位基岩顺层滑坡。滑坡源区位于文家沟上游东侧山体顶部,长约960 m,前缘宽度500 m,后缘宽度1 080 m,面积约为69万m2,分布高程1 885~2 340 m,前后缘高差455 m,滑体厚度20~30 m,初始方量约2180万m3。

该滑坡在地震的强大外力作用下高速下滑,并在运动中多次与山体发生碰撞,迅速解体转化为碎屑流。碎屑流沿沟谷倾泻而下,总的水平运动距离约4 022m,垂直运动距离为1 443m,遗留的松散堆积物体积达5000万m3,导致48人遇难[8]。

2.2 “8·13”前泥石流活动情况

文家沟流域在震前山清水秀,植被良好,沟内居住有40多户村民,近百年内没有泥石流发生的记录。震后,该沟在2008年6月21日、7月25日、9月24日,2009年7月30日均暴发了规模不等的泥石流。其中,以2008年9月24日暴发的泥石流规模最大,冲出物达50万m3,绵远河主河道局部被堵塞,将主流逼向右岸,洪水漫过绵远河右岸防洪堤,淹没了下游右岸清平乡元宝村一组的大量房屋;同时上游回水长度大约500 m,淹没了部分耕地、房屋、道路、采沙场等,造成了一定危害和损失。

2.3 泥石流防治工程情况

汶川地震后,按20年一遇的频率对文家沟泥石流开展了防治工作,主要工程措施[9]:在主沟沟底高程1 243~1 095 m范围的上游沟段修建19座谷坊坝;在沟底高程1 095~1 075 m的中段范围,左侧修建护坡导流堤,按间距15 m布置6座潜坝;在沟底高程1 075~985 m的范围,沟道左侧修建护坡挡墙、按间距10~15 m在沟底布置35座潜坝;在沟底高程为942 m处布置高8m的拦挡坝;在沟底高程为940~913 m的下游段布置两侧护坡挡墙;在堆积扇上修建长255 m的排洪沟。

3 “8·13”特大泥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泥石流形成过程

2010年8月12 日18时左右至晚上22时,清平乡一直下小雨。晚上22时后,文家沟流域所处区域电闪雷鸣,开始下暴雨。大约在13日00:25,文家沟响声如雷,地面颤动,携带着巨石的泥石流接踵而至,直冲到绵远河对岸,直接冲毁、淤埋沟口两岸和主河对岸的房屋(图3~图6)。泥石流共造成6人死亡和失踪,379间房屋被冲毁或掩埋,汉(旺)清(平)公路中断,2座桥梁被毁。

图3 文家沟沟口堆积扇上巨石

图4 泥石流冲毁房屋

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上最大石块长3 m、宽2.5 m、高1.6 m,其它直径超过1.5 m的巨石在沟口堆积扇上分布有20余个(图3)。文家沟泥石流过程持续约240 min,不仅在沟口淤积大量堆积物,而且泥石流还完全堵断绵远河主河,冲出物总量高达429.3万m3(表1),属特大型泥石流。

图5 泥石流淤埋房屋

图6 泥石流严重堵塞主河

表1 “8·13”特大泥石流总量计算

3.2 泥石流的容重

泥石流的容重通过现场调查、结合文献[10]的计算方法和勘察规范[11]三种方法综合确定。根据对泥石流沟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调查,泥石流的堆积特征为混杂沉积,呈垄岗状堆积形态,属典型的粘性泥石流。根据经验,确定其容重为2.20 g/cm3。由于现场调查时恰逢下雨,未能采集到此次泥石流样品。此处近似用2009年1月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野外勘查采集的样品数据(颗粒分布曲线如图7),采用文献[10]的计算方法,求得粘性泥石流的容重为2.25 g/cm3。同时,还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勘察规范,通过查表求得此次泥石流的容重为1.926 g/cm3。最后综合确定“8·13”特大泥石流的容重为2.20 g/cm3。

3.3 泥石流的运动特征

根据现场泥痕断面勘测,利用以下公式可求

图7 文家沟泥石流颗粒分布曲线

式中:VC为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nc为泥石流沟床粗糙率;RC为计算断面水力半径(m);IC为泥石流断面处水力坡降,用沟床坡降代替;WC为泥石流过流断面面积(m2);Qc为泥石流流量(m3/s);W为泥石流总量(m3);T为泥石流持续时间(s);WS为泥石流中泥沙总量(m3);C为泥石流的泥沙体积浓度。

计算参数和计算结果列于表2。计算的“8·13”特大泥石流总量与表1中调查的泥石流冲出量基本一致。这说明文家沟泥石流运动速度、流量和总量的计算比较合理。得粘性泥石流的运动速度、流量和总量[12]:

表2 泥石流的运动速度、流量和总量计算

根据现场调查和计算结果,“8·13”特大泥石流的流量和规模远远超过人们的一般认识,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①松散物质极大丰富。地震诱发的滑坡在运动过程中解体并转化为碎屑流,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体积达5 000万m3,为震后泥石流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松散物质,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松散物质大部分都可能形成泥石流。②沟道堵溃。流域内的拦挡坝未能抵挡住“8·13”泥石流,相反却起到了类似于堰塞坝的作用,在逐级溃决时,产生级联效应,加大了泥石流的峰值流量。流量的增大导致泥石流的侵蚀能力增强,沿程不断有新物质补充。另一面,堆积体上快速形成的沟道两岸在泥石流的冲击下坍塌,也加剧了沟道的堵塞,最终导致特大规模泥石流的形成。③泥石流容重增加。文家沟震前近百年来没有发生过泥石流,主要是山洪,其容重一般为1.30 g/cm3以下,震后该沟演变为泥石流沟,暴发的泥石流容重高达2.20 g/cm3,相应的流量就会增加238%。容重的增加也会增强泥石流的侵蚀能力,从而也会导致泥石流的流量和规模相应增大。

3.4 泥石流成因分析

“8·13”特大泥石流发生后,笔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并对文家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资料的分析,初步认为此次特大规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文家沟流域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夹持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发震断裂)和前山断裂之间。地震中,两条断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受此影响山体表层受损严重,并在流域上游形成了一个大型地震滑坡。该滑坡在运动中多次与山体碰撞并解体,最终形成碎屑流,堆积在沟道内,为泥石流活动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质条件。

(2)文家沟流域在2010年8月12日18:00至8月13日04:00遭遇强降雨,降雨量达227.0 mm,特别是在8月12日22:30至8月13日01:30,降雨强度非常大。此次强降雨是“8·13”特大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和驱动因素。

(3)文家沟是震后新增的泥石流沟,震前近百年来没有发生过泥石流。在“8·13”强降雨作用下,洪水不断冲刷滑坡—碎屑流堆积体,并最终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形成后侵蚀能力明显增大,迅速下切堆积体前缘,大量堆积物沿程不断补给泥石流,导致泥石流规模迅速变大。

(4)震后相关部门在流域内修建的19座谷坊和1座拦挡坝,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不但没能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相反却起到了堵塞坝的作用。上游防治工程堵溃后,大大增加了泥石流的峰值流量,直接导致下游防治工程溃决,形成级联效应,最终形成特大规模的泥石流。

4 文家沟泥石流发展趋势

文家沟所处区域属于汶川地震极震区,地震对文家沟流域内的崩塌和滑坡还将产生10年左右的影响[13]。经过“8·13”特大泥石流后,沟内松散堆积物依然很多。泥石流在碎屑堆积体上冲开了深达70余米的狭窄沟道,沟岸坡度约38°,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在后期的降雨作用下很容易坍塌形成天然堵塞坝。根据对“8·13”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现松散物质状况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测文家沟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1)近期文家沟内沟道较通畅,天然堵塞坝较少,但在遭遇强降雨情况下,沟道内松散堆积体上的溯源侵蚀依然严重,很容易再次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击沟岸可能导致坍塌堵塞,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泥石流规模,但由于堵塞体结构性较差,很容易被泥石流冲开并带走。因此,在后期同样降雨条件下形成的泥石流将会小于“8·13”特大泥石流的规模。

(2)文家沟虽然经历了“8·13”特大规模泥石流,但沟内松散物质依然丰富,短期内泥石流仍会频发,并将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在20年或更长的时期内,随着沟道的充分发展和流域内松散物质的自重固结,松散物质将逐渐稳定下来。在没有新的扰动情况下,泥石流将逐渐平息。

5 结论

(1)文家沟是一条在汶川地震后新增的泥石流沟,震前的近百年来没有泥石流发生的记录,但震后已演变成为一条高频的粘性泥石流沟。

(2)“8·13”特大泥石流后,文家沟沟内松散物质依然丰富,且沟道狭窄,容易形成堵塞坝。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后期的泥石流规模不会超过“8·13”泥石流,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泥石流将会保持一定的规模。

[1] 余斌,马煜,吴雨夫.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6):827-836.

[2] 李勇,黄润秋,周荣军,等.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J].工程地质学报,17(1):3-18.

[3] 徐锡伟,闻学泽,叶建青,等.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地震地质,2008,30(3):597-629.

[4] 周荣军,黄润秋,雷建成,等.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1):2173-2183.

[5] 蒋瑜阳,唐川,杨泰平.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特征初步研究[J].灾害学,2010,25(1):78-83.

[6] 铁永波,唐川.汶川县城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灾害学,2010,25(4):43-47.

[7]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化探队.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万地质图说明书-清平幅,H-48-17A[R].1995,11.

[8] 黄河清,赵其华.汶川地震诱发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2):168-177.

[9] 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文家沟泥石流勘查设计书[R].2008.

[10] 余斌.根据泥石流沉积物计算泥石流容重的方法研究[J].沉积学报,2008,26(5):789-79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2] 周必凡,李德基,罗德富,等.泥石流防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25-129.

[13] 唐川.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山地学报,2010,28(3):341-349.

猜你喜欢
文家清平汶川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云上远眺新汶川
汶川震后清平镇泥石流灾害演化特征
生死一幅画
生死一幅画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变味的母爱
参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感怀
那把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