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同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遵义56300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够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更能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苗族是一个充满离奇故事的民族,漫长的历史赋予了这个民族浓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带有强烈神秘色彩的文化当中,包含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以反排木鼓舞最富盛名。本文从教学模式的结构入手,结合反排木鼓舞自身具有的多重功能,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
反排木鼓舞是流传在黔东南台江县一带最古老的祭祀性舞蹈,源于苗族的“吃牯脏”活动,表达了一种认宗的情感和对祖先的祭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承载着对苗族迁徙历史记忆的表述。关于反排木鼓舞的起源,传说居住于反排村的苗族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由于受其他部落的侵袭,不得不过着不断迁徙、逃亡的生活。在一次迁徙途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逃散来到反排这个地方,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鸟鸣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偶然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啄树时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由此受到启发,制作木鼓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在多年之后兄妹俩得以与族人团聚,大家宰牛祭祖,并将他们学得的舞蹈传授给大家,舞蹈狂欢,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反排木鼓舞。
舞蹈在整个过程中大致以模仿虫、鸟、兽、禽的动作为主,头、肩、腰、臀等身体部位均随不同节奏的鼓点进行不同幅度、不同方向的运动变化,使整个身体处在前后、左右的移动中,这样反复的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而且可以提高四肢、腰、胯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提高人们的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此外,反排木鼓舞特别要求舞者集中注意力,因为鼓点节奏的变化,动作的更替、方向的转变,尤其是与我们传统舞蹈动作技术相反的同边顺拐,需要大脑有意识地控制支配,运动中各种感觉不断反映给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从而活化、刺激大脑细胞,促进大脑发育并提高大脑机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综上,反排木鼓舞的这些健身价值,完全符合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任务中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健康水平的要求。
反排木鼓舞的娱乐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击鼓者通过敲击木鼓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音色和节奏的鼓点,在节奏鲜明强烈的鼓点下,伴以粗犷奔放、遒劲飘逸的舞姿,两者和谐微妙配合,完美再现了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观其舞姿,听其鼓音,无不生起一种古朴深远的恬美意境、刚柔相济的豪爽之气,给人一种美与乐的享受。此外,在古拙、朴素鼓点的伴奏下,舞者与同伴默契配合,使身体完成各种疯狂、张扬、雄强的动作,能增强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高校开展反排木鼓舞,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调节大脑的疲劳,也缓解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在运动中体验快乐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追溯苗族千年的历史,木鼓舞是苗族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祭祀舞蹈,是苗族舞蹈文化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其存在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木鼓是苗族的圣物,祖的神灵寄息于鼓中,每13年一次的祭鼓节上,反排木鼓舞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祭鼓认祖,互识支系,表达了对祖先的效忠和怀念。在认同感和集体精神的驱使下,同一系族的人穿着相同的服装,听统一鼓点,跳统一舞步,以此强化宗族观念,凝聚氏族精神,表达血缘宗族的团结亲密,具有强烈的宗族共鸣感和感召力。在这一盛大活动中,舞者更多地追求个体与集体默契配合的乐趣,满足于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体会民族认同、民族团结的情感表达。因此,反排木鼓舞不仅是苗族人民连结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而且体现了对人们民族情感、集体精神、人文修养的教育。
反排木鼓舞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明珠,根植于苗族人民生存的反排村,经过无数代反排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其本身的神秘性、娱乐性、民族性,更吸引了其他民族甚至海外游人、艺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将有着浓郁民族文化氛围、深厚群众基础的反排木鼓舞引入高校课堂,对于继承和发展反排木鼓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各单项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学校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为依据,服务于总目标。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制定的体育课程目标,反排木鼓舞课程应按照五个学习领域来确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3.1.1 运动参与目标
通过反排木鼓舞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1.2 运动技能目标
掌握有关反排木鼓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技术;较为熟练地完成反排木鼓舞五个章节的技术动作;学会自编简单的反排木鼓舞组合动作。
3.1.3 身体健康目标
通过反排木鼓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学会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的习惯。
3.1.4 心理健康目标
通过反排木鼓舞课程的学习,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用运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3.1.5 社会适应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高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趋于基础性、实用性、娱乐性和科学的健身性。反排木鼓舞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遵循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以体育课程的目标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内容。理论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应包括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及发展,反排木鼓舞的运动特点及锻炼价值,反排木鼓舞表演的欣赏,反排木鼓舞的创编等;实践部分旨在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热爱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内容安排由简单到复杂,应包括反排木鼓舞的基本技术动作、基本方向转变,反排木鼓舞的成套组合动作等。
按照体育课教学方法运用的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等原则,在反排木鼓舞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分解和完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时采用游戏法、竞赛法等,辅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组织上,采用“合—分—合”的组织方法,先以集体教学和分组练习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技术动作掌握较快学生的优势,在分组的基础上再采用合作的教学方法,争取使每位同学都能够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3.4.1 开设普修课
将反排木鼓舞作为普修课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鉴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强化民族审美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3.4.2 开设选修课
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程。高校开设反排木鼓舞选修课程,优势在于参与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更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3.4.3 成立俱乐部
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以专项俱乐部为形式组织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反排木鼓舞在高校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还应不断注入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成立反排木鼓舞俱乐部。由于俱乐部的活动时间和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巩固课堂上掌握的技术动作。此外,学生是因爱好而加入俱乐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在从事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所做出的一种评判。依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阐述的体育课评价要求,学生对反排木鼓舞的学习可以从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另依据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结合我国现行体育课成绩百分制的计核方法,三个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应有所不同(见表1)。
反排木鼓舞作为苗族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体育功能,而且更多地表现出娱乐、社交、集体精神的作用。把反排木鼓舞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需要,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推动了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传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反排木鼓舞的发展,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定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苗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 龚坚.现代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反排木鼓舞[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74097.Htm?fr=ala0_1_1.,2011-02-22.
[4] 吴萍,刘文燕,王馨平.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6).
[5] 王一波,陈廷亮,咏梅.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1).
[6] 赵波,李景谷.对贵州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体育价值及推广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