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话语系统研究——以赵本山春晚小品为例

2011-01-24 07:46张应恒
淄博师专论丛 2011年4期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方言

张应恒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一、幽默及选用语料研究的基本概况

幽默这种特殊的言语表达形式,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语言学领域,笔者做过简单的数据统计(根据中国知网),以幽默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包括硕博论文)达到了608篇(查询时间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研究的角度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其中按照微观语用学理论进行论证的最多,达到了260篇,其中又以合作原则来解读幽默会话含义的居多,有102篇,直接以赵本山小品为语料来阐释幽默的就有15篇。纵观这些对赵氏幽默的论述,对宏观层次的把握不够到位,没能深入到孕育赵式幽默的深层次、更广阔的话语系统环境中;微观层次方面,论述的语言点较广,新颖而且更具有说服力的观点较少。笔者所能知道的,最近几年,在语言学学术专著方面,对赵本山小品论述较多的是秦海燕的《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一书,较为分散的阐述分布在不同章节的19处。较为集中论述的两处即中篇《东北方言玩笑类言语行为的意图分析》与《社会化适应与跨方言交际》。本书在东北方言这一言伴语境下对三部描述东北人生活的电视剧依据言语行为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了详尽分析,提供了一种研究东北方言的崭新视角,其中有关东北方言话语系统的观点对进一步剖析赵本山小品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语料选择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歌德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在此,笔者试图对赵本山小品作为主要语料重新加以思考,希望能进一步的思考幽默这一文化命题。

在本文中,笔者并没有涵盖赵本山所有传媒作品,只是选取了赵本山在1990年—2010年春晚(其中1994年缺失)中所表演的小品。相对于其它形式的作品,这些小品在春晚这一广阔舞台的成功展示,它所携带的浓郁东北气息为全国人民所喜爱,成为当下流行的话题内容,但学术界对其进行不同领域的研究后的评价态度则褒贬不一。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借鉴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这种在众多语言与非语言形式综合包裹之下的赵式幽默现象做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希望对赵氏幽默以及其它形式的言语幽默研究提供一种较为适恰的思路。从语言学上来讲,笔者认为催生这种赵式幽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殊的宏观深层次话语系统,即是用东北方言与文化所传递的会话言语信息流在发送者(赵本山以及其它演员)与接受者(全国的观众)之间产生了最小化的信息接受的偏差;特殊的微观层次话语系统即意识形态、社会化适应、话语形式和面子体系,鉴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只对鲜有论述的前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本文主要借鉴了秦海燕《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一书中的观点。

三、宏观话语系统

罗纳德·斯伦考在《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一书中将话语系统分为自愿话语系统与非自愿话语系统,并且着重论述了四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即社团话语和职业话语(属于自愿),性别话语与世代话语(属于非自愿)。[1]在赵本山小品中,这些话语系统有交叉融合之处,笔者所列出的这些宏观话语系统的具体语言体现,主要展现其最为关键的致笑着力点。针对这些的具体分析将在微观话语系统来进行。

“跨方言交际涉及东北方言系统与其它方言系统、与普通话系统、与各种职业话语系统等的交流和碰撞。在各种话语系统的碰撞过程中,方言人的文化素养、特殊心态、价值取向都会有不同的体现。”[2](P224)赵本山小品所具有的幽默张力恰恰是那种一成不变的东北农民话语的定位与社会上不同交际角色的碰撞,接受者在一种深层固有无差别的思维模式——农民语言的俗、朴实与见识面窄的推动下去理解潜在波动并有差别的各种不同的人物所代表的话语系统。赵本山本人所饰演的一成不变的操有东北方言的农民形象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及其以他为主所营造的话语系统所对应的言伴语境的具体语言,有如下体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本山在这二十年间所演的小品唯一不变的是农民的身份、农民的语言,这种非自愿话语系统与其他身份人物所在的话语系统产生了碰撞,相同话语系统(同是非自愿)主要体现在《相亲》《小九老乐》《老拜年》《钟点工》《送水工》这五个小品中。其他的都是自愿话语系统,其中以传媒语言为主,其次是医患语言,最后是官场语言。“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以幽默、搞笑为目的的东北方言小品,多是以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为主要角色。由于话语系统单一,方言模式纯粹、固执,在跨话语交际过程中才会有碰撞、有误会和意外,才会有幽默和笑果”。[3](P222)

四、微观话语系统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赵氏春晚小品中,传媒语言与东北农民语言之间自愿与非自愿两种不同形式的话语系统之间结合的次数最多,成为近些年来赵式幽默乐此不疲不断采用的致笑形式。如果把视角放大来说,诸如时下也异常火爆的以周立波为代表的上海海派清口还有在北京以郭德纲为代表的相声,与赵式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纳德·斯考伦在《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一书中,在阐述不同的话语系统之前,对影响其形成的四个关键部分(即意识形态、社会化适应、话语形式和面子体系),做了宏观的详细阐述。笔者在这里把这些放到微观话语系统进行分析,主要是基于凸显赵本山小品中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自愿与非自愿)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化适应两方面所体现的特殊之处的考虑。

传媒语言在这两方面的具体体现如下:

1.意识形态方面

“东北人都有一点这样的思维定式吧。特殊的地缘和经济文化原因造成了这种自卑心理。这种潜在的、自觉到的闭塞心理表现在语言层面,就是认为东北方言土俗,不登大雅之堂。”[4](P212)这种土俗恰恰给了这些操东北方言人自由发挥的天地,无拘无束,感情可以酣畅的表达。这种烙印是无法抹去的非自愿话语系统。然而与此相对的,那些主持人一板一眼遵循着他们新闻职业领域的规矩这一自愿话语系统。这些碰撞所产生的笑点,在黑土和白云在《昨天·今天·明天》《说事儿》《策划》《火炬手》《不差钱》这些小品中的对话中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这里不必赘述。范曾在《群言》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赵本山与卓别林》的文章中这样评价赵本山的小品“赵式小品处于中国社会伟大的转型时期,一个备受资本主义侵凌、宰割、饱受屈辱的民族在站起来的过程中,欢欣鼓舞地迎接中国自强、自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潮。他们有着一种对新事物的热爱和追逐,尽管其中包含了他们的幼稚、误解和小小的虚荣心,但其主导精神则是质朴、纯良和信心。赵本山的小品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心愿,它也引发了人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性的思考。”

2.社会化适应方面

“方言人的言语交际能力表现为对各种自愿话语系统的掌握和熟悉程度。交际场合变化了,交际领域变化了,交际对象变化了,都可能意味着交际者将进入另一个话语系统,进入另一种文化或亚文化交际模式。”[5](P222)《昨天·今天·明天》和《说事儿》是借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央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和《小崔说事》进行的,其谈话内容及参与者一般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及知名人士,两个上了年纪的方言人去参加,谈生活中的琐事,笑点是很明显的。《策划》中牛群也代表了时下社会中不遵守新闻行业职业道德进行虚假宣传的传媒人;《火炬手》中刘流作为铁岭奥运火炬手选拔赛的主持人;《不差钱》中是通过毕福剑这个《星光大道》主持人选秀的形式进行的移植;《捐助》中小沈阳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的形式展开。这些小品把雅与俗、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借助于传媒的力量弥补了在时间与空间的隔膜,由此达到了最小差别的契合。“他们话语中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变化都在他们的视野之下,小品的艺术变形处理突出了搞笑因素,但是生活的底蕴是真实的:东北人正在与时俱进。多话语系统之间的穿行,表明东北人正在融入整个中华大文化之中。”

五、余论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话语系统方面探讨了赵式幽默小品,材料选取与分析主要是针对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探讨,并未涵盖其所有传媒作品,诸如电视剧、电影、剧场话剧等;另一方面,除了赵本山,范伟、巩汉林、潘长江等其他一大批东北方言小品也值得我们尽心通盘的综合考虑。鉴于以上两点,本文所述观点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没有比较,就不会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通过对这些不同幽默形式异同的比较,会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赵本山小品的认识,这也将是笔者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1] (美)罗纳德·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3][4][5] 秦海燕.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M].济南:齐鲁书,2008.

猜你喜欢
赵本山小品方言
方严的方言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方言
《临宋人小品》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赵本山:你郁闷吗?
山也还是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