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肝癌外科治疗的安全性评估

2011-01-23 07:48黄新军李向农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组术癌灶肝门

黄新军, 李向农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全球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发病患者数居全球首位,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即大肝癌或巨大肝癌(约占临床确诊患者的75%),因此疗效差,平均5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2]。目前,大肝癌外科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仍是根治性手术切除,而大肝癌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治疗观念上的更新,大大改善了大肝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我们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大肝癌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肿瘤直径的大小分为两组:大肝癌组(n=457,肿瘤直径>5 cm,包括大肝癌和巨大肝癌);小肝癌组(n=298,肿瘤直径≤5 cm,包括小肝癌和微小肝癌)。大、小肝癌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术前肝功能情况见表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比例、肝硬化合并率、AFP阳性率、肝炎史、嗜酒史以及术前肝功能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大肝癌组和小肝癌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采用右肋缘下斜形切口或上腹正中切口或双侧肋缘下“人”字形切口。大肝癌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肝血流控制方法,其中423例(92.6%)采用常温下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方法,25例采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9例采用保留腔静脉通畅的全肝血流阻断法。在断肝方法上,415例(90.8%)采用钳夹法、刀柄分离法或刮吸法离断肝实质,其中钳夹法159例,刀柄分离法132例,刮吸法73例,上述各法联合使用51例;另42例(9.2%)采用超声刀断肝。

表2 大肝癌组和小肝癌组术前肝功能比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大、小肝癌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3天、第7天肝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2.1 肝功能的比较 术后第3天两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肝癌组的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高于小肝癌组(P<0.05),见表3。术后第7天两组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大肝癌组的总胆红素水平仍明显高于小肝癌组(P<0.05),见表4。

表3 大肝癌组和小肝癌组术后第3天肝功能的比较

*:vs.小肝癌组,P<0.05。

表4 大肝癌组和小肝癌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的比较

*:vs.小肝癌组,P<0.05。

2.2 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大肝癌组术中出血量300~2 000 mL,平均(923.81±416.09)mL;小肝癌组术中出血量50~500 mL,平均(301.53±118.90)mL。大肝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小肝癌组(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此,大肝癌(直径>5 cm )在我国大陆地区很常见。大肝癌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但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大肝癌的首选方法及最有效的措施。

本研究通过对75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大、小肝癌患者ALT、AST在术后1周内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两组术后第3天、第7天的ALT、AS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大肝癌手术切除对肝脏的机械性损伤并不比小肝癌明显增大,这可能与手术技术(如肝脏游离、肝血流控制、切肝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时间缩短等因素有关。此外,接受手术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均经过仔细的肝功能评估,而且非患侧肝叶常有代偿性增大,这些都有利于保证术后有足够的肝贮备能力[3]。大肝癌术后第3天、第7天的血清胆红素明显高于小肝癌组,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1) 大肝癌术中出血相对较多,滞留在创面及腹腔内的血细胞破坏、吸收使血清胆红素升高明显。(2) 肝内部分胆管被结扎、缝合、扭曲变形,引起肝内胆管梗阻;周围肝组织水肿压迫使胆汁排泄不畅,致使血清胆红素升高。然而,由于本研究中大肝癌患者于术前均经仔细筛选,多数患者肝硬化程度并不严重或对侧肝叶增大,故术后7天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血清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 本组的大肝癌切除术中出血量比小肝癌多,其原因可能是:(1) 癌灶体积大,切肝创面大而失血增多;(2) 癌灶位于肝膈面且侵犯膈肌,分离或切除部分膈肌致出血增多;(3) 癌灶紧邻或侵犯右侧肾上腺或重要血管,尤其当癌灶紧邻第二、三肝门,游离肝脏或癌灶时易造成损伤出血;(4) 存在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或胆管癌栓,取癌栓时增加了出血量。

我们在肝切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肝血流阻断方法。第一肝门阻断法安全、简单、易行,适用于多数肝切除手术。其优点是可以完全阻断入肝血流,无需过多解剖肝门,操作简单、省时,但此法主要缺点是阻断时间受限制。第一肝门阻断法分为持续性阻断法和间断性阻断法。目前一般认为预计阻断时间在60 min以内的,可用持续性阻断法;而预计阻断时间超过60 min的,则可选择间断性阻断[4]。本研究中使用常温下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法占92.5%,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肝脏缺血性损伤多可在术后1周左右恢复。由于我们的切肝技术不断进步、熟练,绝大部分病例仅一次阻断即可完成肝切除。我们通常采用的阻断时间为15~30 min。对于少数肝硬化较重、肝功能稍差、或手术难度大预计断肝时间较长者,我们酌情选用间断性第一肝门阻断法、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或保留腔静脉通畅的全肝血流阻断法。

在断肝技术方面,尽管超声刀、微波刀、氩气刀等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本组90.8%的病例仍采用指捏法、钳夹法、刀柄法或刮吸法断肝。即先充分游离肝脏,在距离肿瘤边缘1~2 cm 预定切除线后再切开肝包膜, 单独或联合使用上述各法,钝性分离肝组织,同时钳夹、切断、结扎肝内血管、胆管。此方法简便易行,可提供良好手术视野,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少数病例(9.2%)采用超声刀断肝。超声刀断肝的优点是安全、出血少,特别适用于险要部位的肝癌切除。主要缺点是切肝速度慢,比上述方法长近一倍时间。此外,超声刀费用较高,对肝纤维组织多(如肝硬化)的肝脏,切割效果较差。

对于大肝癌,特别是对伴有肝硬化者,应尽量减少肝组织的丧失,以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切除方式以尽可能彻底切除病灶为原则,切缘大多不超过肿瘤边缘2 cm,不强求行规则性肝叶切除。对于紧贴第一、第二或第三肝门处的大肝癌患者,可紧贴肿瘤包膜切除肿瘤,这样不但可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而且为术后复发患者创造了综合治疗的条件。

[1] 钱建民. 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进展[J].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09, 1 (1) :7-10.

[2] Bosch FX, Ribes J, Díaz M, et al. Primary liver cancer: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trends[J]. Gastroenterology, 2004, 127(5 Suppl 1):S5-S16.

[3] 杨甲梅, 耿利. 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J]. 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8(1):3-5.

[4] Smyrniotis VE, Kostopanagiotou GG, Contis JC, et al. 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versus Pringle maneuver in major liver resections:prospective study[J]. World J Surg, 2003, 27 (7) : 765-769.

猜你喜欢
组术癌灶肝门
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果的影响
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基于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研究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对指导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医治的临床意义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脑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保护效果及应激反应影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乳腺癌多发性癌灶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
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