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劳动率对比分析

2011-01-22 07:32赵丹
关键词: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种植业

赵丹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农业自然条件差,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土地面积有限,可耕地面积少,农业资金缺乏,劳动力供给充裕过剩,存在土地禁锢劳动力的问题,充足甚至过剩的劳动力所对应的产出却有限,因此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问题也自然会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山西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然后再通过对比发现山西是否在进步,与其他省份差距到底有多大以及还有多大的提升潜力。

一、农业内部纵向对比

(一)第一产业纵向比较

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规律表明,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存在着固定的变化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虽然各个发达国家最终的比例关系不确定,但是三个产业比重的变化轨迹是相同的。比如,美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一度达到75%,而日本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接近70%。据山西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山西农村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自1990年的18.82%下降到2009年的6.5%,期间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应提高了。

显然,山西省三次产业演变过程与发展规律相吻合,然而期间就业结构的变化却相对滞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就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但是山西从1990年到2009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是从48.53%下降到了39.73%。

这样我们很容易发现,山西就业结构的调整要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大约2/3,而就业人数的比重只减少不到1/5,这种不同步的下降速度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从侧面反映出第一产业拥有过多的或者剩余的劳动力。而且山西与全国同期的情况相比,也是要明显滞后全国的变化速度。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也下降了2/3左右,但是就业比重变化相差较大,全国同期下降超过了1/3。

表1 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变化Table 1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rs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下面引用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更能说明山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相对劳动生产率=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

这两个指标从公式的表示方面是相似的,但是它们所反映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结构偏离度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它是指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GDP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3]它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析,表明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能创造多个百分比的产值。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就会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表2 第一产业情况对比Table 2 Contrast to the situa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我们分别计算出全国和山西的1990年和2009年两年的结构偏离度,我们惊奇的发现1990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61,这表明当时的结构已经相当不合理,而到2009年结构偏离度下降到-0.84,相比1996年更加不合理,这说明十多年来,有相对更多的劳动力堆积在了第一产业,而非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而全国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要优于山西的变化。

根据相对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我们发现从1990年到2009年,劳动力没有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而继续停留在生产率相对低的第一产业,致使2009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更低,每1%的劳动人口只能创造0.16%的增加值,这也说明第一产业严重禁锢了劳动力,大量地浪费了劳动资源,远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第一产业内部对比

除了产业结构存在矛盾之外,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同样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种植业。[4]种植业历来就是山西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观念和习惯决定着农民对种植业的热衷。1996年农村从业人员中有97.49%的劳动力从事种植业,2006年这个比重仍然有95.8%,只稍稍下降了不到两个百分点。而同期,种植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相比就业比重的变化相对明显。

表3 种植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单位(%)Table 3 The proportion of crop output and employment

同样利用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来分析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我们发现种植业的偏离度同样存在指标恶化的现象。从1996年的-0.30下降为2006年的-0.33,相对劳动生产率也从0.70下降到0.67,结合上面的分析,大量的劳动人口拥挤在第一产业,而其中几乎全部都从事着传统的种植业,这让本就步履艰难的经济改革更雪上加霜。多年间,传统的农业劳动者,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即使生产效率极低,收入很少,他们仍旧坚守黄土地,不肯离去。

表4 种植业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Table 4 The deviation and rel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of farming

二、农业外部横向对比

除了内部纵向对比之外,还通过外部横向对比来了解山西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在讨论山西与兄弟省份的区别时,主要选取中部省份,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同时计算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来得到山西究竟与兄弟省份差距有多大。

本文研究范围是中部五省。 (1)式中:ni为各省劳动生产率 (以下劳动生产率皆指农业劳动生产率),Gi是用可比价计算的中部各省第一产业增加值,Ei是中部各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2)式中:nd指中部五省平均农村劳动生产率。[5]

由于各省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我们在其中找到一个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省,式 (3)中用Gm/Em表示,因此,在当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下,中部五省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最大潜力为:

各省提升潜力是:

分析结果见下表:

表5 2009年五省农村劳动率提升潜力分析Table 5 The analysis of five provinces in 2009 to enhance the potential of rural labor rate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山西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均排在最后,说明农业的产量和人数的绝对数较低,主要是由于山西地理资源匮乏,人口相对较少决定的。

第二,山西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也即是相对数最低,一人一年的生产额为7500元,远远低于五个省份的平均水平11 000元/年,更低于湖北的18 100元/年,足可说明山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

第三,山西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从表中分析,山西与江西相比虽然差距很远,同时也说明了山西的劳动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知道了这个差距,对于山西省重新规划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山西农村劳动生产率限制因素分析

结合纵向和横向、内部和外部的对比分析,我们知道,山西农业劳动率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村、农业堆积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农业方面资金投入不足。[7]历来农业都是不受重视的产业,虽然农业的人口较多,但是就现在的发展阶段,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力度主要还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山西本身的地理资源的限制等因素导致农业资金方面不足。

第二,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山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的地理划分和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农民与市民在身份、地位、就业、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而这些不平等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生活,妨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小城镇的发展,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第三,山西城市化进程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也是一个重要制约的因素。[8]山西起步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特别缺少能够吸收大部分文化结构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近年来国家政策从紧,关闭了很多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低的小企业、小工厂,更加剧了这种局面,因此,就山西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给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第四,就业制度不完善。山西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加之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企业用工信息不能及时知晓,盲目进城临时找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成本,还可能被不法职介和用工单位蒙骗。

第五,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山西的农业从业人员90%的是小学和初中文化,[9]科学文化素质的匮乏,成为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城市工业的发展,所吸收的工作人员不再是简单出卖苦力的农民工,更多需要一些具有技术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的工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成为他们进一步深造的障碍。

第六,历史遗留和心理因素。我国东部地区凭借沿海的区位优势,最先接触西方文化影响,具有较浓的商品意识。而山西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状态,形成人们思想意识的保守,缺乏开放意识,山西从整体上确实存在着本土观念、求稳怕变、封闭保守等意识方面的问题,有别于东部人好迁徙、逐利而行的特征。

第七,城市失业人员增多限制农民转移就业。[3]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生产率的提高,耕地所能容纳的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而农村非农产业又不能完全消化剩余的劳动力。受城乡收入差异的利益驱使,一部分农民不可避免地会涌入城市谋生。而现今,城镇大学生就业也存在困难,城市也堆积着相当可观的失业人员,因此,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挡在就业门外。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91-317.

[2]山西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33-146.

[3]王亦兵.对当前山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7):87-91.

[4]梁俊花,刘敏,冯旭芳.对山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J].经济问题,2003(11):72-74.

[5]王涛,赵丹.十年间山西农民就业对比分析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170-173.

[6]江西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42-165.

[7]盛泽中,韩东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2006(2):45-47.

[8]李泽峰.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发展研究 [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2):3-6.

[9]郝根彦.关于构建和谐山西背景下的 “三农”问题思考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42-44.

[10]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12-243.

[11]韩绍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及组织 [J].求索,2007(7):37-39.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种植业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