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存孝
中国的穆斯林,虽然都依附于中国的主导经济——小农经济,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善于经商的传统习惯。中国的穆斯林学者和商人们,从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出发,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载体,来阐释和践行自己的商业思想和活动。青海穆斯林,主要包括回族和撒拉族,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就是“亦农、亦商”的经济文化传统,重视商业发展,素有“回回善经营”之说。以伊斯兰教内的教职人员阿訇为例,许多人出生于商人家庭,或本人就是商人出身。青海穆斯林为繁荣青海地区商业经济,加强边疆和内地沿海地区的贸易联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青海穆斯林社会经济概况
我国穆斯林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儿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10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经济体系,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整体经济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穆斯林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青海是多民族不断交汇的地方。境内现有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世居民族为主的54个民族。到2007年末,总人口为554.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1%。
青海回族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迁徙定居、繁衍生息、融会组合,于元末明初逐渐形成的。全省回族人口87.76万人(2007年数据),占全省人口的15.83%,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4.19%。主要分布在化隆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宁市、湟中县、平安县、贵德县及全省其他地区均有分布。青海回族普遍使用汉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经济上以农为主,兼营商业,形成“亦农、亦商”经济传统。
撒拉族是我国独有的突厥语民族之一,撒拉族的先民于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而来,在中国定居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全省撒拉族人口12.14万人(2007年数据),占全省人口的2.19%,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73%。主要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黄河谷地以及黄南州、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西宁市等地。撤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撒拉语和汉语,经济上与回族相似,以农为主,兼营商业。
二、回族善经营:伊斯兰教崇商思想
在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的整个内容中,有关商业经济、商业道德的论述占有相当的篇幅。《古兰经》和《圣训经》中有大量的这些方面的训诫。《古兰经》中大量提到“出外奋斗者”、“大地上寻找财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认为经商是真主喜爱的职业。因此有人认为:“当你阅读《古兰经》时,有时会觉得它不是一本圣书,而是商业手册。”伊斯兰教给与商人崇高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客观看,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商业通道之一。这里几乎人人经商,富商的社会地位也是比较显赫的。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和阿拉伯人的传统生活和文化,决定了伊斯兰教具有重视商业、崇尚商人的价值取向。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中,关于商业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和商人是真主所喜爱的。真主从商人中选派了先知,肯定了商业和商人在宗教意义上的价值,吸引更多的穆斯林去从事商业。第二、鼓励教民远行经商。穆斯林商人遍及亚、非、欧等各大洲,在经商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本民族的经济,另外一方面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穆斯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第三、形成了许多商业道德和约束。比如买卖公平、反对欺诈、反对高利贷、反对欺行霸市等等。
三、以商济农:商业经济文化传统的成因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青海穆斯林聚居的河湟谷地一带的山镇,虽然适宜农业的发展,但地形崎岖,多山地,耕地面积狭小。和中原大片的耕地相比,农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历史的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以及穆斯林本身人口的快速增长,在有限耕地上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扩大了的经济生活需要。因此,在农闲时节,利用商业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成为当地穆斯林很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另外,河湟流域介于牧区与内地之间,是商品流通的走廊,贸易的中心。聚居于此的青海穆斯林正是“立于农而强于商”。
(二)伊斯兰教崇商的经济价值观念。回族、撒拉族等青海穆斯林对商业的热衷固然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伊斯兰教崇商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是由于近代以来回族土地缺少,所以兼农兼商的居多。也有人认为清朝以来回族备受压抑,无兴趣从政从学,只好将精力放在商业、农业上。这些说法道出了一定的事实,但却不能解释同时期河湟地带的藏族、土族农民占有的土地更少,而却很少有人去经商的现象。再说,中国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族中的劳动人民都受着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使得一些民族逃进深山密林,也未能步入商业领域。”(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在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特性的形成中,文化背景的意义要远远超出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青海穆斯林以商济农的经济文化传统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素质的内容是庞杂的,就商业来讲,民族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民族成员对商业风险和收益的认知。虽然在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中有“前定”说,即人的生死祸福、利益得失等皆有预定,但穆斯林对此教义的理解是辩证的。每个穆斯林并不是消极地去对待自己的人生,“前定如大海,自由如舟楫”,每个人都抱着胜利的信念,去尝试、努力,但对最终的胜败,却能够坦然处之。这种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素质在青海穆斯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穆斯林商人在赚钱之前先想到的是赔钱,大家深信商业是真主喜爱的职业,是先知从事过的职业,只要自己努力,终究会得到回报。穆斯林的商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健康的心态下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这种心理素质对于整个穆斯林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和继承与发扬,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高原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青海穆斯林体格强健、富有耐力、适应性强的生理特点。无论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还是辽阔无边的草原牧区、或是繁华喧闹的内地城市,人们都可以看到青海穆斯林的身影和他们热衷的商业活动。以穆斯林为主的许多商业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如长短途的客货运输队、城市的出租车、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