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正在流动——王承云作品集评

2011-01-18 04:52王林
山花 2011年1期
关键词:感性当代艺术艺术家

王林 等

时间正在流动
——王承云作品集评

王林 等

徐虹:看了王承云的作品使我想起了里希特。

艺术家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截断观众对熟悉事物的冷漠,把这个事物从隐晦中揭示出来,找出来,让它定格在历史屏幕上,让大家既看又见。所谓见就是说你要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会在这些事件当中遭到这样的结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是历史性。只有事件被镶嵌在记忆中、被镶嵌在事件原有位置上的时候,历史才会显现出来。否则那么多在时间中流逝的事件,有几件能被揭示出来?如果没有被揭示,那么谁写历史,历史就成了谁的历史,这是王承云作品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作为艺术家,王承云具有中国智慧。我觉得艺术家是一个发现者,是一个创造者,创造在于他的发现,在于他把他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可以让人们去看的东西,光看还不算,还要见,就是见性,要见到这个世界本身的性质。我认为艺术家的职责就是在涌现的事物中间,让别人看见,为什么?存在在哪里?理由是什么?所以我觉得王承云作为一个艺术家,尽到了他的职责。

王端廷:现在天天看展览,今天的展览确实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100多年来,由于照相机的发明,由于观念艺术的出现,架上绘画一直在受到挑战,架上艺术空间一直在受到挤压,架上绘画已经死亡的说法一再地重复。今天我们看到王承云这样一个展览,使我感到绘画终于又可以发展,又有它的新生了。

我是研究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在西方当代艺术史上靠架上艺术占据当代画坛的确是屈指可数。我看了一些当代成功的画家,跟他们做一个对比,王承云的绘画放在世界当代画坛毫不逊色。王承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画家,他在中国受到了良好的学院派写实绘画的训练,到了德国又很好嫁接了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他在里希特、新表现主义之后把世界当代绘画向前推进了一步。王承云的绘画做的是减法。有的是从色彩上,有的是从造型上,有的是从整个画面结构上,他画一个东西不画整体各个细节,而是画一些局部。比如说他画一个人像,会忽略五官的某些部分,保留一部分,但是即使省略了很多,我们仍然能看到这个人的特征。他的绘画手法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视觉的当代性。犹如电视和影像,犹如网络图像,尤其是现在生活一日千里的变化,不管是宏观社会的变迁还是微观个人的速度,我们走在路上看一个人,很少关注他的细节,我们只会注意大概。电视中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瞬息而过,不会留在脑子里。我们要观看的图像,我们所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这就是当代视觉经验在绘画上的表现,这就是绘画语言当代性的呈现。什么叫当代绘画?王承云这种绘画就叫做当代绘画。

他表现的题材是现代都市生活。而我们的画家,我们的文化人始终迷恋乡村生活,我们对于城市生活是格格不入的,是有距离的、有隔阂的。但王承云对于都市生活没有距离。他对都市生活的感受,很贴切的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还有重要的一点,他表现的不是群体生活,而是个体生活。刚才大家都谈到,中国人太重视群体了,忽视个体,太重视超时空的东西。比如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对于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的表现,在我们这里是缺失的,而王承云恰恰补上了,这也是中国当代绘画所需要的。中国当代艺术不乏政治科普式的艺术,政治价值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对于政治之外的个人生活、市民生活、微观政治方面也是缺失的。王承云在这一方面对于当代人关注的视野,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和个体感受的尊重,这样一种探索也是值得肯定的。

王承云的绘画是超民族性的。很多中国画家在国外办展览,不要看人,一看作品就知道是中国人,从题材上、从艺术语言上,都有一种民族特征。王承云的绘画语言具有当代性,也具有世界性。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程度,我非常惊讶于他的聪明和智慧。我觉得他这样一种绘画值得我们做当代批评的人很好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好的个案。

杨卫:王承云身上有一种大气象。虽然落到点上是一种绘画,但明显跟目前国内所流行的符号性、图式性的东西不太一样。他的情绪很饱满,非常有阳光气息。这样一种东西,我觉得他是打开了。也就是说对王承云来说,也许他没有很多理论准备,但是他这样一种心理感觉是非常好的。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当中感受到这个艺术家的心理状态非常健康。从这一点来说,王承云这样的艺术家恰恰弥补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所存在的缺失。我们批判社会也好、揭示社会也好,我总有一种感觉,总觉得这些艺术家有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在揭示社会疾病或者社会痛苦的时候,这些艺术家自身就有病。这个问题需要有类似于像王承云这样的艺术家,以一种健康心态或姿态注入,能够使我们在他的画面中有一种真正的释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像王承云这样一个类型的艺术家,在这个期间来做展览,我觉得是特别的恰到好处,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管郁达:当代艺术的外延越来越大,很多艺术家让我觉得是黔驴技穷,非要把绘画之外的很多所谓观念、伪哲学、庸俗社会学,很肤浅的生态学、政治学的理论强行往绘画里面填充。当观念特别泛滥的时候,艺术家纷纷放弃了艺术之所以作为艺术、绘画之所以作为绘画的特点,去做二流、三流的哲学家、政治学家。正是这个时候王承云坚定的回到了绘画本身,也就是回到身体的感觉本身。王承云的学习背景首先是在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特别注重绘画性本身,王承云当时就做得相当不错。绘画性是画家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唯一理由,也就是说我们讲出想法或观念的时候,不在于想法、观念讲得多深,而是在于你讲述的方式,也就是所提供的新的观看的可能性。这是王承云很本质的一点,他界定了绘画如何重新观看的问题,就是回到绘画性,回到身体感觉。

王承云作品·听到嘣的一声200×600cm布面丙烯2010

王承云很多的画都不是“画”出来的,他用笔的速度那种感觉、整个身体的语言呈现极为丰富,这给架上绘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代绘画所面临危机,是新闻图片出来以后,绘画不知何为,就用观念来填充,恰好王承云在绘画本身、在语言拓展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王承云在绘画语言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的绘画语言有一种流动性,材料从油画转移到丙烯,在形的建构方式上、在色彩的自由运用上,我觉得贡献非常大,在当代绘画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是很罕见的,他绝对是一位大师。我觉得王承云在绘画实践中是聪明绝顶。他避免了我们通常讲的观念化、哲学化,而且把艺术拉回到生活实践最本质的地方。王承云没有图像化和图式化,激发出来的东西是真正发自身体的能量和源于视觉的感动。

邓平祥:王承云这个展览从绘画实践角度是值得关注的。

很多朋友说他是一个感性的画家,这一点我同意,这是从绘画语言表达角度而言的,但如果从题材内容来说,就未必了。我认为这个结论太简单了。他对题材的选择绝对是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批判的。他选择这个题材做什么?这一点我们不要忽略,如果忽略艺术创作就被贬值了。

中国现在整个文化都被娱乐化了,这是强调感官、强调视觉愉悦的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王承云是一个感性和理性整合比较好的画家,从他的题材选择和表达方式表现出来。为什么他在语言上感性呢?这就要回到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就是在感性当中表现真理的,如果你没有感性的东西,没有视觉语言感性表达,那就可以用文学来替代,可以用思想来替代。所以我认为王承云是一个理性和感性整合比较好的画家。他的理性表现在他的题材选择,他的社会指向,感性则表现在语言的追求——语言的虚化、语言的自由,跟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相结合的自由。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价值问题,因为中国是没有在整体上经过启蒙的国度。如果我们跟着整个民族的感性走的话,知识分子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就完全动物化了,就完全物质化了。物质性和感觉性是最低的价值观,苦难和信仰才是最高的价值观,恰恰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是被贬值的,这是在王承云艺术当中我所看到的重要之处。

我们现在有一个错觉,好像当代艺术是对语言的消解,好像语言的品质高下在当代艺术中不要再谈,被认为是古典艺术的东西。我看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再过两、三百年,把当代艺术作品和古典艺术作品摆在一块的时候,淡化当代艺术的观念背景和社会指向,就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品质,来考量当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话,当代艺术的价值何在?我认为当代艺术在语言问题上还有很多的可能性。王承云的追求给我们提示了这一点。我认为绘画可能性还没有穷尽,至少是中国有志于绘画性的艺术家,还有较大的空间。另外表现绘画性品质和质量的平台太小了,再过两、三百年,在绘画性上比较拿得出手的作品,就会发现我们的量很小。所以有志于追求当代绘画性的艺术家,在中国是比较可贵的。俄罗斯艺术,他们经过两三百年的绘画性追求,做得比较到位,但我们不够。

(摘引自《色变——王承云作品展》研讨会记录)

猜你喜欢
感性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