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培培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自2007年5月份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价格逐月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超过2006年全年的1.5%,绝大多数月份也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 的目标。综观各月份环比或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7 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有所加快。
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8年5月份以来,我国CPI 同比涨幅连续回落。与2008年4月份8.5%的高峰相比,2008年5月份、6月份、7月份的CPI涨幅分别为7.7%、7.1%和6.3%,逐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但是价格水平还处在较高的位置,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2009年我国CPI出现了负增长,物价虽然下降,但是却并不意味着通货紧缩。2009年我国物价下降的原因为:一是对2008年高通货膨胀的正常回调。二是食品价格在粮食供给充足及生猪产量明显恢复下出现较明显回落。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四是受基期价格偏高的影响程度较大。
到了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迅速上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4月份比上月增长了2.8%,创下了历史的新高。2010年下半年我国各月CPI指数上涨幅度超过了3%,新一轮通货膨胀出现。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2010年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后25个月新高,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4.9%。据报道,2010年11月北京菜市场山药的零售价格从2010年年初的每斤2元左右涨到每斤10元左右,中国实际物价一直在上涨。
由2008年以来CPI走势图也可以看出CPI在2010年保持继续上涨。而从相关数据可知,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助长了CPI的增长,尤其是鲜菜类价格的暴涨(以2009年1月~3月和2010年1月~3月的农产品为例)。2008年以来,CPI、PPI走势见图1,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见表1。
图1 2008年以来CPI和PPI走势
表1 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变动及对总指数影响
1.农业、资源、能源等重要产品严重短缺
本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引发,而食品价格上涨是由部分农产品如猪肉、禽蛋、油脂等结构性短缺造成的。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了价格总水平上涨4.0%,对CPI的贡献度达到83.3%,而除食品之外的其他产品价格仅仅上涨1.1%,拉动CPI上涨0.8%,对CPI的贡献度仅为16.7%。2008年第1季度,CPI指数的结构性上涨特征依然明显,食品价格上涨21%,拉动CPI上涨1.7%,对CPI的贡献度达到87.2%;而非食品价格上涨1.7%,拉动CPI上涨1%,对CPI的贡献度仅为12.8%。在食品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蛋和粮食是最主要的上涨因素,2007年分别上涨31.7%、21.8%和6.3%。肉禽及制品中,猪肉价格的上涨最为突出。2007年4月份以来,由于生猪供给紧张和养猪成本上升,猪肉价格出现快速上升,2007年8月份猪肉价格单月同比涨幅最高达到80.9%,拉动CPI上涨2.3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度达到35.4%。食品的价格也陆续上涨,进一步引发扩散到一些食品下游行业,以至更多行业开始提价。服装、家庭用品、医疗、交通、通信及教育等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整体作用加快了CPI的上升,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2010年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当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4%,增速较9月进一步加快了0.8个百分点,并创下两年来的新高。食品价格上涨贡献度达74%。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首先是因为自然灾害多,2010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其次,“空心村”、“留守村”的大量出现,表明劳动力外流已经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再次,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1世纪前的20多年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但人口增长远未到高峰,人均收入增长不断提升人均食品消费水平,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
农产品和石油涨价较多,而国内石油涨价是国际石油涨价所致,而农产品涨价主要是短缺所致。当产品供不应求时,物价就会上涨。另外,2010年中国对电、水、天然气价格进行了上调,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而造成这些产品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这些领域的垄断。政府对土地、旅游、石油等领域的垄断,导致了这些领域的产品价格只增不减,而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又会对其他行业产生影响,而这些产品的增加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成本,通货膨胀压力严重。而处于自由竞争的行业的产品价格基本都在下降。以2008年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例,如表2所示。
表2 2008年1月~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2.全国愈演愈烈的投机行为
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3.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伴随适度的物价上涨”
经济快速发展与物价持续稳定走低的现象,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同样存在。1974年7月13日,《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份令人震惊的英国整个工业革命时代的物价统计报告。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间,英国的物价在长达250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1800年,美国的物价指数约为102.2,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80.7。在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物价波动幅度不超过26%,在1879年到1913年的金本位时代,物价波动幅度小于17%。美国在生产飞速发展、国家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历史巨变的113年里,平均通货膨胀率几乎为零,年均物价波动不超过1.3%。
4.输入性通货膨胀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货币供过于求,流动性过剩,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3万亿美元。据2008年年底的权威发布数据,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8%。这是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5.流动性过剩
由于中国多年的资本项目和经常性项目顺差,造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外汇占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200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大幅度顺差。美元不断的进入中国市场,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投放人民币。这样市场上人民币供给就会增加,央行为了稳定币值同时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进行对冲,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对冲掉经济体系中增加的货币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多发行的货币很难完全被完全收回。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6.2009年我国物价下降的原因
2009年我国CPI出现了负增长,物价虽然下降,但是却并不意味着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的原因一是对2008年高通货膨胀的正常回调,二是食品价格在粮食供给充足及生猪产量明显恢复下出现较明显回落,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四是受基期价格偏高的影响程度较大。
1.加快市场化改革,构建自由竞争市场
近年来,除了食品住房,我国物价不断上升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垄断程度相对较高以及资源相对短缺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城镇土地、水、电、暖、气等行业。而在一些允许民间资本自由进出的行业,如家电、汽车、日用品行业等,产品都在随着生产力的增加而不断降价。例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台电冰箱的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目前同样容量但质量更好的电冰箱的价格仅在2000元上下;当时一台21寸的彩色电视机要卖到至少4000元,而目前同等尺寸且技术更加成熟的电视降到1000元左右。汽车行业在我国的降价趋势可能更加明显,21世纪初,一辆卡罗拉花冠轿车的售价为21万人民币,而如今它的售价不足13万。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汽车业不断地走向充分竞争,汽车价格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因此,加快市场化改革,构建自由竞争市场是刻不容缓的。
2.将竞争引入垄断行业,调整不合理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只增不减,然而这些产品恰恰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些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应逐步放开私营经济限制进入的部分行业,将竞争引入垄断领域,调整不合理的定价机制。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在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有利于我国汽车行业、航天等方面的发展。
3.增加对短缺行业产品的供给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供给短缺,而不是需求不足。因此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是增加社会的供给,而不是一味地打击需求。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交通业等领域的投入。农业、交通、资源型矿产的供给水平在我国已处于严重不足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所以,加大这些行业投入就显得极为重要。其次,推进技术创新,推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4.政府需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需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首先,货币政策应进一步采取从紧的策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连续性、有效性与科学性,减少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并且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减少坏账损失,降低风险;同时要加强利率和汇率等政策的相互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应注意提高利率可能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坏账率以及普通居民购房贷款负担等带来的影响。其次,采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税收等措施,来达到财政政策效果,进而缓和通货膨胀。加强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补贴力度。同时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另外要更多地增加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向市场,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最后,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表明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合理引导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避免物价螺旋式上涨引起的经济剧烈波动和公众的心理恐慌。
5.政府应对弱势群体提高保护
我国政府应该也有能力为那些在高通货膨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提供保护。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及高校大学生的补贴,并建立了新农村医疗合作机制,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当出台更多的措施,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加快建立低保制度,从而为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提供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体制,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蔡玉平.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物价负增长问题[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12):1-4.
[3]王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辜胜阻.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N].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6.
[5]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