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雪1, 李 霞1,2, 张绍军2
1.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69;
2.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1
microRNAs(m 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已有研究表明miRNAs的靶基因中有不少癌症的相关基因。为了全面研究miRNA与癌症的关系,作者将19种癌症的相关基因集合分别富集到494个miRNAs靶基因集合上,得到各类癌症所富集的m iRNAs。结果发现19种癌症仅集中地富集在144个m iRNAs上,由此验证了癌症在miRNAs上的公共机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癌症富集较多的8个m iRNAs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这8个m iRNAs均为高度保守的miRNAs,且它们的靶基因集合一致富集在基因本体论 (gene ontology,GO)的基本生物学过程上,并与转录因子活性以及蛋白激酶活性相关。另一方面,在基于miRNA构建的癌症网络中,前列腺癌与乳腺癌,结肠癌与乳腺癌之间共享较多的miRNAs,表明了这些癌症在miRNA层面上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论文,发表于2009,1:43-50)
蔡 禄,裴智勇,陈斯云
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是蛋白质发挥其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基于相互作用蛋白质数据库、基因本体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SCOP),结合SW ISS-PROT等相关数据库中蛋白质功能注释信息,定义描述蛋白质相互作用倾向性的参数,对酿酒酵母定位于不同细胞器蛋白、部分膜蛋白,以及酿酒酵母、线虫和大肠杆菌按SCOP分类的不同结构类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细胞器、膜和结构类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确实存在明显的偏向性。(研究论文,发表于2009,1:65-71)
通讯作者 蔡禄,1964出生,博士,教授 /博导,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近几年主要开展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徐晓虹1,2,叶灵静1,2,王亚民1,2,张 婧1,2,罗清清1,叶银萍1,2
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2.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该研究主要探讨丰富环境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采用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缺血组 (IE)、标准环境缺血组 (IS),同时分别设丰富环境假手术组 (SE)、标准环境假手术组 (SS)。通过双侧颈动脉重复结扎建立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缺血后在丰富环境和标准环境饲养3 d或7 d后,进行开场行为和水迷宫空间记忆行为检测;同时进行神经细胞损伤的组织学观测,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DNA 片段化,用RT-PCR检测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丰富环境干预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导致的自发活动、探究行为减少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并对正常小鼠也有促进作用。缺血再灌注4 d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较严重,神经元密度显著减少,脑组织DNA片段化明显增强,丰富环境作用使神经细胞损伤和DNA片段化程度均有所减轻。同时丰富环境作用可抑制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XIAP mRNA表达下调。可见,丰富环境干预可改善脑缺血小鼠的自发活动、探究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XIAP基因表达下调、减弱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有关。(研究论文,发表于2009,2:84-92)
通讯作者 徐晓虹,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毒理学研究。
王晓东,李智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北京 100005
摘要:近年来化学交联法结合质谱分析法被广泛用于蛋白质复合体结构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为研究蛋白质复合体结构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文章对不同类型的化学交联剂、质谱分析中的Bottom-up与Top-down两种研究策略,以及化学交联法结合质谱分析法在蛋白质复合体结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这两种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极大促进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结构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综述,发表于2009,3:157-167)
通讯作者 李智立,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疾病早期预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标志物,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血清/血浆成分分析分离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肿瘤个体化治疗、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筛选;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结构研究及其应用;糖蛋白糖链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质谱成像及其应用。
第一作者 王晓东,1983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结构与疾病关系研究;血清 /血浆成分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王英泽,黄 奔,吕 娟,梁兴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效应和纳米安全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
摘要:纳米生物医学是纳米技术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逐渐受到科学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得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进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者从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载体、医学诊断和纳米治疗技术四个方面讨论了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希望为读者展现这一新生领域的巨大潜力。(综述,发表于2009,3:168-174)通讯作者 梁兴杰,1972年出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现为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纳米药物的设计合成、结构优化和功能测定及其临床应用中的生物机制。
第一作者 王英泽,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动物生物学、生理学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利用纳米技术逆转肿瘤抗药性的机制研究;纳米颗粒抑瘤的免疫机制研究;化疗药物对机体铁代谢的影响等方面。
张 凯1,张 茨2,孙 飞1
1.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摘要:作为将基因信息翻译为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对于生命活动至关重要。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核糖体结构功能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Thomas A.Steitz(耶鲁大学)和Ada E.Yonath(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对核糖体结构以及基于结构的功能研究的历程、意义、历史性突破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由此对结构生物学的未来进行了一些思考。(综述,发表于2009,5:325-334)
通讯作者 孙飞,1979年出生,博士,研究员 /博导,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电子显微镜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创新研究组长,并兼任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电镜中心(现为生物成像技术实验室)首席专家。主要利用低温电子显微技术、三维重构技术和X射线晶体学方法研究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的三维结构。
第一作者 张凯,198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内容包括:古细菌二型分子伴侣结构和功能研究;利用电子断层三维重构技术获得胞膜窖精细三维结构;解析ACAP1的C端结构域、数个线粒体beta氧化相关酶的晶体结构;改进电子断层三维重构的代数迭代算法并开发相应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