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系统筹划

2011-01-16 05:42南小冈安宗旭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2011年3期
关键词:战斗力军事部队

南小冈,安宗旭

(⒈中国人民解放军77200部队,云南 昆明650032;⒉国防大学 基本系,北京100091;3.军事科学院 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北京100091)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涉及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进行科学设计、系统筹划,切实把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全面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1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基本概念与现状分析

1.1 基本概念

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军队作战能力产生和提高的根本方法与途径,是战斗力诸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基本范式,也是衡量军事系统效能的重要指标,对战斗力建设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战斗力生成模式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人、武器装备,以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组合方式(包括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军事训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军事活动)等。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是适应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通过改变战斗力诸要素内涵,创新组织结构与运行机理,从根本上改变军队作战能力生成和提高的方法与途径,以形成新型作战能力的实践过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变化,都会引起人、武器以及二者结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从而导致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1.2 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向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美陆军的主战武器90%具备依托信息系统实现精确打击的能力,并计划在2030年完成军队信息化转型。俄军以构建“一体化空天防御体系”为龙头,牵引各军兵种信息化建设,计划于2030年前建成全军共享的“统一信息空间”。英、法、德、日、印等国也都在加快推进军队信息化进程。

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型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首先是在“小米加步枪”基础上进行的向机械化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型。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我军在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之时,

又开始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基础上,向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虽然前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摊子大、基础差、投入少,历史欠账较多、发展步伐缓慢,信息化的武器装备水平不高。

无论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快速发展,还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都迫切要求尽快进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完成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实现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完全相适应的战斗力生成新模式。这个转变的过程取决于以武器装备为基础的整体发展情况,快则15-20年,慢则30-40年。当这个阶段完成的时候,我军将基本实现信息化,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

2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基本原则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借鉴运用军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进行科学设计、系统筹划。系统工程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它用系统思想思考、分析客观系统的结构、性质及其演变过程,而且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过程和方法。系统工程处理具体问题一般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性。系统筹划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也必须遵循这三个基本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被研究的系统当做一个整体对待,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涉及到人、武器装备、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军事训练等方方面面,根据“木桶效应”理论,这些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转型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战斗力的建设成效就会出现“短板”。要均衡协调发展武器装备等“硬件”与体制编制、军事理论、法规标准、军事训练等“软件”,使“硬件”和“软件”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要加紧解决影响和制约军事能力建设中的“缺项”、“漏项”。要把单件武器装备、单个人员等“单项”建设置于系统、体系等“整体”建设之中,克服只注重“单项”的性能指标,而忽视其在“整体”中的功能发挥。要搞好配套建设,注重整体和全局的提高,以谋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高军事能力建设的整体效益。

2.2 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可看成是多元素的有机综合体,具有多种属性,在确定系统目标时,应进行多目标的综合。胡主席着眼国家利益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战略全局,科学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继而又提出军队必须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总体来说,我军的能力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遏制战争、控制危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每个方面又包含有多种能力需求,每种能力需求还需再往下逐层分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能力体系。在不同的能力体系中,每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不同,所需考虑和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建设中,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系统筹划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多效益的综合,科学设定目标能力体系。

2.3 最优性原则

所谓最优性原则,是指处理系统问题时,应尽可能做到准确、严密、按科学规律办事。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物质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系统筹划,坚持最优性原则,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优化,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要正确选择资源投向,合理确定优先顺序,精确控制资源投量,把有限的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争取最佳效益。要注重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军事能力建设的整体推进。要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发展,确保少出差错,不断迈上新台阶,避免短期行为、盲目跟进。要打破部门利益、军种利益、局部利益,一切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

3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主要着力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军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积极推进战斗生成模式的有效转变,关键在于能否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进行系统设计和筹划,提出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顺利转型。为此,提出以下十二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系统筹划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主要着力点。

3.1 适当调整现行兵役制度

按照我军现行的退老补新机制,从每年老兵退伍离队到新兵补入连队,部队存在一个战斗力调整期。要进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必须适当调整现行兵役制度,缩短战斗力调整期。即按照“兵役登记——兵役录取——兵役集训——补入部队”的步骤,在每年5、6月地方中、高等学校学生毕业之前即进行兵役登记,在8月底前完成新兵选拔,从9月份开始在部队专门的训练基地展开集中训练,11月底前完成新兵集训,老兵退伍离队后及时补充到基层一线连队的相应岗位。适当调整现行兵役制度,既能扩大兵源基数,提高新兵质量,又能避免新兵毕业时间与现行入伍时间之间的空档期,有利于退老补新之间的衔接,缩短部队战斗力调整期,确保部队战斗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2 推进体制编制创新

作战部队是实施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行为主体。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需求,在部队层面推进体制编制创新,为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坚定的制度支撑。从战略战役层面上讲,应实行战区、军区、集团军三结合的体制编制,形成便于指挥、便于训练、便于管理的机制。从战术层面上讲,建立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的体制结构,有利于催生我军作战样式、训练方式、指挥体制等方面的新变革,从而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3.3 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化军事形态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必须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要重点发展微电子、光电子、超导电子、分子电子、真空电子等通用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与决策等主体信息技术,指挥控制、侦察预警、火力打击、信息作战、综合保障等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努力提高侦察预警能力、情报共享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战略投送能力、联合攻击能力、综合防护能力与联合保障能力。

3.4 充分发挥现有装备潜能

我军是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武器装备基本上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信息化的武器装备水平不高,各部队之间的装备更新和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因此,必须结合我军军情,大力加强半机械化装备的机械化改造,以及机械化半机械化装备的信息化改造。要以信息化激活机械化的新能量增长点,解决机械化建设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信息化主导机械化的整合与改造。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的作战潜能,通过熟练掌握现有装备,促使部队作战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的不断提升,为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3.5 努力培养官兵的信息化素养

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人的因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必须从战略高度系统规划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未来所需的各类信息化军事人才。一方面应增加军队院校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大信息化专业建设人才和信息战专业人才的培训员额;另一方面要在日常训练中增加信息对抗训练的课题和内容,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课,努力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培养官兵的信息素养,不能一味地强调提升官兵的学历层次,而是要着眼部队信息化建设和装备发展实际,培养基层官兵的信息素养,锻造用得上、用得好的信息技术人才。

3.6 大力发展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一种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益的战斗力新型增长方式。通过模拟训练系统,各级指挥人员能够在近似实战的氛围中练指挥、练决策、练协同,提高作战指挥能力。通过模拟训练器材,广大官兵能够在新装备到位之前,就基本掌握装备的操作技能和使用方法。新装备一到位,就能快速形成作战能力,从而加速战斗力的生成。通过组建模拟蓝军部队,部队平时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与模拟蓝军进行对抗训练,战时与真实的对手过招,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出奇制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模拟训练,加大模拟训练的普及力度以及模拟训练技术的创新力度。

3.7 加大联合训练力度

作战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的必由之路。基层部队的现行训练模式,是从单兵训练、分队训练、合同训练到联合训练逐步展开的。联合训练是作战训练的最高形式,也是实施联合作战的基础。因此,在做好各兵种合同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大联合训练的份量,包括陆空联合训练、陆海联合训练,以及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训练。不能怎么好看怎么训,而要怎么管用怎么训。依据联合作战任务确定训练课题,依托指挥信息系统融合诸军兵种部队,各作战部队要有计划地全系统全要素融入联合作战训练中,充分发挥各部队在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3.8 加大考评监督力度

检验评估是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而采取什么样的检验评估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方向。要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坚持“优化内容、强化条件、量化标准、简化评估、灵活组考”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系统化、自动化科学评估方法,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要把与提高部队战斗力密切相关的训练科目纳入考核范围,增强考评的针对性。要从难从严设置考核科目,增强考核的实战性、对抗性和检验性。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追求整体作战能力和最终作战效果。要细化量化标准,实现对战斗力的精确化评估,但不能片面地追求米数、环数、秒数。要坚持公正公平,科学有效地检验部队的真实作战能力,切实达到有力促进战斗力生成的目的。

3.9 加强军事实践理论研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对于军事理论研究,也同样适用。基层作战部队对军事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需求。基层官兵最清楚部队战斗力的底数,最了解各种装备的实际战技术性能,最知道哪些体制还不顺畅,哪些促进了战斗力的进步,哪些阻碍了战斗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广大基层一线官兵中去了解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获取理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军事实践中去。同时也要鼓励广大基层官兵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积极开展军事理论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也许字句不够整齐,逻辑性不够强,但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可能是最管用的招数、最好用的办法。

3.10 确立核心军事能力在战斗力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核心军事能力,其实质就是军队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未来战争,这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基石。因此必须坚持核心军事能力在战斗力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提升核心军事能力的关系,统筹协调好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单位、时间。同时要尽可能地利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机,结合实际加强核心军事能力的培养锻炼,使二者有机统一于一个整体。

3.11 正确处理军事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军事工作是部队的中心工作,而政治工作决定着部队的发展方向,后勤和装备为军事工作提供各种保障,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可轻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部队的方方面面,单靠军、政、后、装工作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都不可能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合力抓好转变。通过加强党委集体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揽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只要党委一班人站在为部队长远建设负责的高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互为支撑、一体实践的转变路子,就能够合力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实现。

3.12 切实解决基层官兵的后顾之忧

基层官兵是战斗力的主体,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真正实践者,也是未来在战场上杀敌制胜的主力军。然而他们处在野战部队的最基层,在工作条件、训练强度、家庭生活等方面,无论与驻大中城市的部队机关、院校和研究所相比,还是与社会同龄人相比,都有一定的落差。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岗位得到尊重、付出得到肯定、个人得到发展。对关系到基层官兵切身利益的职级晋升、住房分配、转业安置等热点敏感问题,要尽量向基层作战部队倾斜。要根据军事劳动风险高、强度大、责任重等特点,形成相对独立、体现优待、鼓励奉献创新的福利体系,保证基层官兵及其家属、子女付出的牺牲得到充分认可与回报。让他们增强军人的职业自豪感,坚定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的理想,一心扑在“谋打赢”上,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责、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基本概念与现状,提出了系统筹划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并针对陆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从兵役制度、体制编制、模拟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方案。由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各军兵种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还需要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具体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1 刘继贤.军事能力建设与军事系统工程[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24(4):5-10.

2 王辉青.关于军事科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方法论创新问题[J].中国军事科学,2006(4):91-96.

3 赵存如.钱学森关于军事系统学的论述[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24(2):8-12.

4 路志强.“加强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专家研讨会纪要[J].军事学术,2011(3):11-16.

5 斯科特·贾斯珀.美军联合作战能力转型[J].邢扬,译.外国军事学术,2005(6):54-59.

6 范德军.加强全域作战训练,推进陆军转型建设[J].军事学术,2010(3):32-34.

7 许光锋.关于陆军转型发展的思考[J].国防大学学报,2007(2):21-22.

8 吴建栋.正确处理陆军战略转型的若干重大关系[J].国防大学学报,2006(5):28-30.

9 蓝立,青申伟.军队建设转型的重大创新实践[N].解放军报,2011-5-17.

猜你喜欢
战斗力军事部队
俄部队军演
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建议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老部队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基于改进雷达图的战斗力生成要素分析技术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