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
认清新形势把握新特征努力提升农机化科学发展水平
林建华
“十二五”是我国我省农机化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凸显期。重要的特征就是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交融,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更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新时期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十二五 战略机遇期 新课题
“十二五”是我国我省农机化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凸显期。重要的特征就是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交融,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更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新时期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目前我省农机化发展整体上进入了高级阶段,要向更高目标迈进,进一步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我们面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多,难度更大。
(一)农机化发展环境日趋良好,但对农机化的认识缺乏深度、扶持缺乏力度的问题仍然存在。当前,我省农机化发展的环境氛围越来越有利。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都把发展农机化作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省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各市、县也都把农机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二是农业农村发展对农机化的依赖越来越迫切。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务农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不论是外出还是留守农民,都把繁重的农活寄托于农机化。实践表明,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民种粮意愿的关键因素。农业农村发展越快,城镇化水平越高,对农机化的需求空间就越大。三是扶持措施越来越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机械化深松作业补贴政策开始大面积推行,国家和省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等中长期农业重点规划把农机化列为了重要建设内容,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农机合作社建设等扶持资金项目规模不断增加,农机科技贷款、农机具质押贷款等金融信贷措施进一步配套,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农机化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备。国家和省里先后颁布实施了《农机化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机管理条例》、《山东省农机化促进条例》等一系列农机化法律法规,农机化已进入依法管理、依法促进的新时期。但深入研判农机化发展的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农机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特别是有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机化的重要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仅仅把农机化作为抢收抢种的手段,没有把农机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存在实用主义的思想,只注重生产环节的作用,忽视平时的建设发展。这些地方没有把农机化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没有纳入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农机化的扶持、投入不足,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承担起依法监管与依法促进的双重职责,努力做好向社会各方面宣传农机化的工作,着力为农机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但机械装备性能低端、质量不高、产品单一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省农机总值、农机总动力和拖拉机总量分别达到675亿元、1.19亿千瓦和248万台,动力机械、配套作业机械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作物机械、牧渔林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保持了全面发展的势头。尽管全省农机装备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性能稳步提高、布局趋于合理的发展格局,但总体上仍是以数量增长为主,仅仅是解决了农业生产有机械的问题,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不能适应新时期我省农机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机装备技术含量较低。我省现有的农机装备单一功能机械居多,多功能机械相对较少;多数依然以链条传动方式为主,液压传动的不多;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机械还没有起步;当前的机械还存在作业舒适度不高、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恶劣等问题。二是机械装备种类不足。我省经济作物、设施生产和牧、渔、林、果业机械十分缺乏,大多数生产领域、生产环节的机具仍为空白;丘陵山区的小型、轻便、适用机械也不多,更不能满足大农业对大农机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机装备结构还有待优化升级。大中型与小型拖拉机之比为1∶4.5,小型机械占比仍然较高;动力与配套机械之比为1:1.64,仍需不断优化;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仍占小麦联合收割机的30%以上,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还是主打机型。机械装备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农机化向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制约因素。综观农业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历程,他们在20世纪40—70年代实现农业机械化后,并没有停止和减缓发展步伐,而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向大型化、大功率、多功能、复式作业、精准化方向发展,并且将卫星定位、光电技术、激光扫描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机装备上。依靠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引领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我省要在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基础上实现向更高水平迈进,就必须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上下功夫。各级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农机产、学、研、推、管等社会资源,组织协调好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创新和生产。要注重利用购机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其助增长、优结构、破难题、促发展的功能,推动农机装备的优化升级和整体提高,逐步建立起与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相适应、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农机装备体系。
(三)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机械化作业领域不宽,作业水平和效率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农机化发展在“十一五”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不仅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人畜力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实现了体面生产、文明生活。但是,我们现在的机械化,还是低水平、低效率、低效益的机械化。在机械化作业领域上,主要是粮食生产和大田生产的机械化,设施生产、经济作物生产以及农村牧、渔、林、果等各领域的机械化还在探索推进之中,离全面的机械化还有很大差距。在机械化作业水平和效率上,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土地规模小、区域化种植不统一等因素,限制了机械化生产作用的发挥。机械运转空行时间长,作业时间短,能耗大,成本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率,也就难以提高水平。在机械化作业效益上,随着农机总量的快速增长,有的地方出现机械扎堆现象,而且传统的长距离、大跨度机械跨区作业,由于受机械转场成本提高、柴油价格大幅上涨和当地机械多竞争大等多种因素影响,作业成本逐年提高,作业效益不断下降。如何合理确定机械跨区作业的服务半径,探讨适应机械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条件下的新的农机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水平、效率和效益,显得越来越迫切。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效率和效益,关键是要解决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发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作业的问题。我们要注重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变化、土地经营形式趋向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要研究推行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等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机械作业的规模化水平。要研究并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发挥优势,实施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推动机械化作业水平、效率和效益的快速提高。
(四)经济作物机械化列为了机械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环节还是空白,实现经济作物机械化任重道远。我省在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以后,及时把战略重点转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通过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开创了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去年省里召开了全省经济
作物机械化现场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今年又制定了《全省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考评办法》。各市县也都把经济作物机械化提上了战略重点,加快了以花生、两薯(马铃薯、红薯)、三辣(大蒜、生姜、大葱)蔬菜、棉花、黄烟、茶叶等为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推进步伐,取得了有效进展。但是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复杂,规模太小,对机械化作业的要求高。要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和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突破经济作物机械化,一要着力解决经济作物品种繁杂、种植规模小的问题。要结合实施“一村一品”富民工程,积极引导和推动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大力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发展工作,形成作业示范、区域带动、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二要着力解决经济作物生产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问题。要依托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加强对不同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种植规格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的研究总结,探索经济作物生产农机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以机艺结合为重点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要注重把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与良种推广普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农民选用整齐度高、成熟度接近、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经济作物良种,为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三要着力解决经济作物机械制约问题。目前,我省经济作物播种、收获等关键生产环节适用机械非常缺乏。各级农机部门不但要抓好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机具的推广应用,更要抓好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研发生产组织工作,切实承担起技术推广和组织研发新机械的双重重担,按照“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加快推进”的原则,围绕大宗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机具研发和推广,实施重点突破,带动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整体提升,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作物机械化实现大的进展。在加快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同时,也要把发展农村各业机械化摆上位置,明确主攻方向,加强技术机具攻关,形成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的局面。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发展,但建设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十一五”以来,我省以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业为导向,大力培育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出了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五化”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管理进行了重点指导,对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资金扶持,对明星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表彰奖励,推动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全省3800个农机合作社、平均每乡两社的大好局面。但由于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在我省农机化发展历史上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在探索和实践之中。目前我省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发展规模较小。现有多数农机合作社是骨干农机大户的机械联合和作业合作,一般规模都不大。大部分农机合作社拥有的农机总值仅为50万元左右,并且机械种类不全,配套程度不高,基本上只能以本村为主进行机械化作业,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二是组织化程度较低。我省农机合作社吸纳农机户的能力还比较差,把农民机手组织起来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机合作社一般仅吸纳农机户5到10户,大的农机合作社也就是20户左右,而且许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功能不易有效发挥。三是建设管理水平较差。许多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不全,场地窄小,农机停放场库棚建设滞后,机械露天停放、散乱停放的现象比较普遍;配套建设跟不上,机械维修保养设备缺乏,技术力量不足;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随意性大,利润分配不规范,等等,都影响着农机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四是用地制约了发展。有的农机合作社要扩大规模,但由于受农用地管理规定的制约,无法落实土地,影响了进一步发展。农机合作社是农民的创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既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指导农机合作社发展,又不能急于求成,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要努力为农机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扶持政策,指导他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健全制度,完备设施,提高自我管理、规范运行的水平,增强自我发展、应对市场的能力,加快步入健康、持续、良好的建设发展轨道。
(六)农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管理服务手段落后、支撑服务能力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把农机管理和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放在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贯彻实施有关农机化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注重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农机管理服务效能,为全省农机化实现向高级阶段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持。进入新时期,我省要实现农机化向更高目标发展,在管理服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深化,有许多难题要破解,任务依然相当繁重。在依法管理上,有的地方法制观念仍然比较薄弱,越位执法、违法管理的现象仍在发生,特别是个别地方违法为外地区农机挂发牌证,更严重的是为外省各类汽车挂发农机牌证,触目惊心,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立即解决。在管理服务理念上,有的地区和部分同志还没有牢固地树立起“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意识,设身处地为农民和农机手考虑不够;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端正,简单粗暴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到了农机部门在农民群众中甚至在社会上的形象。在管理服务机制上,还没有全面地建立起与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相适应的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机制。在管理服务手段上,缺乏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装备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机推广、培训、监理、鉴定、维修等都缺乏足够的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施,支撑服务农机化发展的能力不强。在安全管理上,农机“三率”水平没有大的突破,截至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农机挂牌率仅为46.74%,驾驶员持证率42.13%,年检率29.11%。农机安全生产的隐患依然突出,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农机管理和农机化公共服务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实现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必须切实把这项工作时刻抓在手上,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管理、科学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努力把全省的农机管理和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总之,进入“十二五”,我们要科学分析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农机化发展的新特征,牢牢抓住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发展,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和效益的要求,加速实现农机化发展的新突破,努力在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作者为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