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林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市 400041)
200多年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根据新的绿色GDP分类标准,不同资源环境绿色指数分为深绿、绿色、浅绿、黄色、橙色、红色和黑色——资源环境效率不断递减。“黑色”GDP虽然也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但它包含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对公共财富的掠夺,人们要为此付出昂贵的生态成本、健康成本和人文成本。
智猪博弈模型是一个非合作的博弈模型。这个模型描述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槽,另一头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就需要支付2单位的成本,如果大猪先到,它吃掉9单位的猪食,小猪只能吃1单位;如果同时到,大猪吃7单位,小猪吃3单位;如果小猪先到,大猪吃6单位,小猪吃4单位。下表列出了该博弈对于不同组合的支付水平。如图
表1:智猪博弈模型
若两猪同时按按钮,则同时到猪槽,大猪吃7单位,小猪吃3单位,扣除单位成本就分别为5和1;其他情形见表一。在智猪博弈中,可以看到,不论大猪选择“按”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是“等待”;在给定小猪是“等待”的选择时,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所以,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大猪按,小猪等待,各得4单位。可见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这也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国际公共物品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
笔者认为,哥本哈根之后的中美关系开始增加了一个新的博弈领域——绿色科技领域。从美国角度讲,美国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希望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其实只是表象,从根本上是为美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寻求出路,这将带动美国的经济再度转型。智猪博弈的模型生动地解释了中美两国在气候博弈过程中的各国情景,并且试图模拟了两国在博弈过程中的较量,是阐释中美气候博弈的最佳模型。智猪博弈在中美两国以及国际气候合作中,体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二氧化碳的义务分配和时间表方面的分歧。发达国家以减排效率为由,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先期减排;发展中国家根据“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纳什均衡的安排也是发达国家先减排。而智猪博弈的纳什均衡为美国率先减排,并且中国也要进行效率方面的承诺。《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正体现了这点。
中国政府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公布了温室气体减排计划中国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美国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前较2005年的水平减排17%的温室气体,到2050年减排80%。这一目标是根据当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ACES法案,或者简称Waxman-Markey法案)而宣布的。
在其他影响条件既定时,两个国家不同的减排指标对各自的经济收益值有着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表2:中美碳排放收益表(基于20 05-20 20年单位GDP的C O2排放比)
如表2所示,从收益集合I开始到收益集合A,反应了各国从不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单纯重视经济发展忽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到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从A到I,如果有一个国家选择较小的减排指标,而另一个国家选择较大的减排指标,则选较小减排指标的国家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反之依然。如果两国选择相同的减排指标,则对应表中的A、D、I,两国获得利益相对均衡。此时,双方同时都有一个优势策略,则双方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优势策略,随着人类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不量化减排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则收益集合E、F、I、H、G被排除。剩下A、B、C、D,由于受到道德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此时中国选择了40%-45%,而美国选择17%,此时双方的收益集合在B,根据上述分析b1
利用SWOT分析模型,通过对两国在发展黑色的高碳经济与绿色的低碳经济的利弊,危险和优势对比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国的意图。如图表3。
表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战略意图分析
表4: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战略意图分析
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政治意愿并不一致,发达国家并不想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更不想丧失赶上或者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机遇,再加上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能力的差别。这些不同意愿和能力等因素都交织在一起,使得本来就比较复杂的国际政治体系显得更加复杂。但从长期来看,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是今后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通过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应对。所以笔者认为,在减排的过程中,想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就需要参与博弈的主体改变固有的思维体系,从长远发展出发,改变现有的片面地追求短期利益的思维模式,顾全全人类的大局,真正实现全球经济从黑色GDP向绿色GDP的转变。
由于中国认识到博弈的长期性,看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生存的威胁,转变了博弈的思维,并且在国内开展节能减排的种种活动以及努力,并且在最近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而美国却没有实质性的指标。笔者认为,两国应该进一步的遵循如下规则,方可实现通力合作。
一是换位思考的思维转变。虽然我们是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但这并不必然等于彼此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国家之间一定要怀着换位思考的意识,抱着公正客观的态度,来承认和照顾彼此的合理利益需要,这样才能够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增加共识。中国向来有“礼尚往来”、“子诚我信”的优良传统,我们愿意同各国交朋友,话沟通,谋合作。
二是树立长期合作的博弈观念。中美两国进行气候博弈不是一次性的单方面的博弈,而是长期的博弈,非重复的单次博弈,参与博弈的各个主体会忽略很多因素,主要考虑自身的利益,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犹如上述分析的囚徒困境以及智猪博弈当中的参与人,参与人往往会选择对于自身利益最大的行为,在中美两国交互活动过程中,如果某一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就很难促成双方合作。强化合作意识,才能追求到双赢共赢的结果。
三是建立共享型的气候价值观。低碳经济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在本质上反应着一种价值观,一种关于气候方面的价值取向。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当前,全球正在发生着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燃烧化石能源和乱砍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向大气中过量排放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结果。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共享型的气候价值观应该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们都喜闻乐见的文化。
中国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我国学者潘家华指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筑重复博弈的策略。罗伯特·奥曼认为,即使参与者之间在短期内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但是重复博弈的最终均衡往往是实现合作。因为,只有重复博弈、相互合作人们才能追求到双赢共赢的结果。重复博弈中的无名氏定理说明,只要交易具有长期性,且交易双方对未来收益的贴现足够高,就会自发地形成博弈主体间的合作均衡。中美两国之间的环境博弈并非单次的博弈,而是重复博弈,这就要求中美两国正确的认识并且认真地对待。
二是增强互动的策略。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最终达成了《坎昆协议》,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共识,继续推动谈判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广做各方工作,利用“基础四国”、“77国集团+中国”等机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为开好坎昆会议做了有效铺垫。中方还与会议东道国密切沟通,为墨西哥当好东道主、办好坎昆会议提供了有益建议和全面支持。在经贸、政治、安全、文化、教育,国家之间都应该讲互利共赢,这样国家之间的关系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保持其活力和旺盛力。同时,中美利益交汇增多,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三是制定协约的策略。为了使一个策略行动可信,你必须采取其他附加行动,通常口头的承诺没有制定的协约、规章、制度来的可靠。在坎昆会议成果中,首先的成果是首次在缔约方会议决定中明确写入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要求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减排并进一步提高减排承诺。其次,《议定书》的谈判取得积极进展,明确要求确保议定书第一和第二承诺期之间没有空当,反映了国际社会延续议定书的主流意见。同时还有,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的机制安排取得了重要进展。《坎昆协议》的制定,体现了制定协约策略的阶段性胜利。
四是实施教化的策略。在博弈论中,通常可以采用的一个办法就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收益,3因为教化体现出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理念的传播。两国以及世界各国可以采用教化的形式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并且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程度,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并且有组织的开展公民环保宣传教育。在教化群体方面,儿童以及青少年也是教化的主要对象,加强对这一年龄层人群的教育收益较大。在教化的方式方法层面,可以采用多远的宣传手段,包括媒体传播。因为环保教育也需要选民参与,通过组织针对性和持续性的宣传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环保意识,使得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建先.公共人物的合作思维.[J]重庆:重庆行政公共人物,2009.07.P16.
【3】陈建先.现代领导的策略理念.[J].郑州:领导科学,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