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理文明:低碳经济的生存论向度解析

2011-01-12 06:14王素萍
关键词:能量文明人类

王素萍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熵理文明:低碳经济的生存论向度解析

王素萍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从低碳技术到熵理技术再到熵理文明,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从而建立低耗节约、与自然和谐共存、符合生态规律的新文明社会。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熵理文明为低碳经济的技术文明指向了一个与机械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

熵理文明;低碳经济;熵理论;生存论

任何经济模式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低碳经济同样需要与其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技术模式,低碳经济的技术是一种低碳技术,其本质是一种熵理技术,因为低熵化的生存方式和低熵技术的选择才是技术的终极关怀所在。熵理论为人类理性对待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完整的视角,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必须建立以“和合精神(和仁、和处、和爱)”为中心的熵理文明。熵理文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从人的基本需求和地球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出发,遏制经济欲望的无限膨胀,现实地改变传统的价值观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并强调国际气候制度应保障优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从全球化和低碳经济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出发,明确公平分担减排义务和保护全球气候这一双重目标——建立低耗并符合减熵原理的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社会。

所谓“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以较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低碳经济”英文为Low-Carbon Economy(LCE)或者Low-Fossil-Fuel Econo-my(LFFE)。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概念起源于发达国家,这种新的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为应对环境与能源问题以及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而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U K Government,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并宣布了2050年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低碳经济国家,不断创造商机并解决就业问题,朝着可持续能源市场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1]。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尽快步入低碳化的轨道。

一、低碳经济:需要新技术支撑的经济模式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具有几种不同的技术经济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种模式需要的是环境代价的付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的是污染治理代价极大;“经济发展采取源头治理的模式”即对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即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2]。以上四种模式对低碳经济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的实现离不开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包括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和CO2捕获与埋存等技术领域开发。

低碳经济是一种需要新技术支撑的新的经济模式,只有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技术模式,才能使得低碳经济真正得以实现。选择低碳技术必须改变传统的技术观念,传统技术观是机械论技术观的反映,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表现。在技术价值判断上,机械论自然观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了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对技术进行价值判断时,往往以技术的复杂程度、技术转变成人类需要的有效能量的能力大小为标准,作为人类发展的持续动力。这种技术价值的判断方法只考虑了技术对社会的单向作用,而没有考虑技术在发挥作用时的输入、转化、输出的整体过程和效应。仅仅停留在人类对某种技术的需求层面上,而熵理技术观把自然、技术、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技术的整体价值和功能。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性认识经历了物质、能量、信息三个主要阶段,在物质性认识阶段,以培根的实验思想、笛卡尔的分析哲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建构了机械论世界观。机械论以原子和虚空为构建世界模型的前提假设、以实证主义为其哲学思想、以还原论为其基本方法,把技术看作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获得幸福的手段,并把技术进步看作人类文明发展的衡量标准。在人类认识能量之后,尤其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每一阶段,人类建构的世界模型不同,认识世界的方法各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技术的认识也大相径庭。尤其是第二定律被发现之后,人们把自然和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系统,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理论为参照重新审视技术问题,得出了许多与传统机械论技术观完全不同的结论,无论是人们的技术观还是世界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二、熵理技术:低碳经济的理想技术选择

随着技术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从熵世界观来思考技术,熵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于1865年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包括人类创造的技术转化在内)都是不可逆的,只能向一个被耗散的方向转化:“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3](P4),为了说明能量转化过程中所引起的混乱程度,物理学引入了熵概念对能量转化规律加以描述。熵是不被转化为做功的能量,因此,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也就是说人类损失了用于某种做功过程的能量。熵的概念向我们表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从有用功到无用功,从有使用价值到无使用价值,从可利用到被污染。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被转化为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污染,污染是熵的同义词。从熵的角度看,技术把自然界的贮能物质转化为有效能量和无效能量,有效能量的利用,使自然和社会更加有序,从而使负熵增加;相反,无效能量又产生了更多的正熵,使自然、社会更加无序。系统审视能量、技术和熵三者的关系,可以得到如1所示的关系图。

图1 技术对自然界的效应

从图1可以看出,技术的作用对自然和人类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使人类获得负熵以维持自然和社会的有序状态;另一方面,技术却相应产生了引起自然和社会无序状态的正熵。技术创新的外驱力取决于这项技术所创造的熵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某一技术产生的负熵不能满足人类对负熵的需求时,人类就会寻求新的技术以产生更多的负熵;另一方面,当某一技术产生的熵增超过人类对该技术熵增的承受力时,人类就会寻求新的技术以替代熵增过大的技术。正是技术在生产输出中产生的熵的双重外部效应,使人类对技术创新有持续的需求,从而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自身的有序性与进化,必须首先依靠能量的输入。社会发展依赖于更大规模的获取、储存和利用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守恒的。从能量的角度看技术,技术既没有创造能量,也没有使能量消失,技术仅仅起到了把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作用。“一旦我们揭开了笼罩在技术之上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技术所起的只是一种转化作用。任何人类天才创造出的技术只不过是自然界所蕴藏的能量的转化器”[3](P70)。熵理论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演化进程及规律,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誉之为宇宙的首要定律,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则把它称作整个宇宙最高的形而上学定律。熵理论为人类理性对待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完整的视角,我们把在熵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技术观称为熵理技术观,与机械论技术观相比,熵理技术观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技术的整体价值和功能,从目前人们使用能源的状况来看,高能耗、高熵增的技术会使自然的能源消耗超过自然的能源再生能力,最终会使地球生态系统走向“热寂”,人类自身也会随之消灭。因此,树立熵理技术观、发展适度熵技术是人类发展技术的必然选择。依据熵理技术观,人类选择技术的标准和生活方式应该是低熵化。所谓“低熵技术”,在宏观上可以视为后现代经济理论学家所倡导的“最好的技术”,即“旨在生产真正必须的商品和使用最少资源的技术,而且这种技术不会损害自然环境和人的共同体”[3](P89)。在微观上,可将“低熵技术”作两种理解:一是将“低熵技术”与“自助技术”、“民主技术”、“大众技术”、“合适技术”或“适中技术”等而视之,其主要特点是“当地制造的,操作上劳动密集型的,分散化的,可修理的,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合乎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在功能上,这种技术“无限优越于以前的原始技术,但同时又比珍贵的超技术简单得多,便宜得多”[3](P199-200)。二是将“低熵技术”看作是包括高新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同义词,主要有低熵材料开发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前一种低熵技术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后一种低熵技术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主要形式,是低熵化发展模式的主要技术选择与技术支撑。

运用低碳技术就是为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从熵理论角度看,就是减少环境的熵增。熵理论为人类理性对待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完整的视角,我们把在熵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技术观称为熵理技术观,与机械论技术观相比,熵理技术观把自然、技术、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技术的整体价值和功能,实现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而低碳技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仅仅包括低碳技术本身,而且包括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低碳技术必须走出传统技术的窠臼,在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选择新型的技术模式,熵理技术是低碳经济的理想技术选择。

三、熵理文明:低碳经济的生存论检视

与熵理技术相对应的是熵理文明。熵理文明是人类以低消耗节俭的方式,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文明。低碳经济的技术文明指向是一个与机械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低碳经济就是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低碳技术要求低碳的生活方式。所谓低碳生活方式就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食、日用品、建筑、交通、行为等方面,抵制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目标。从日常生活的养成方面,使用布袋、拒绝产品的过分包装、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适度消费肉类、节约用电、房屋简装、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等。社会是由许多子系统等组成的综合互动的系统工程,每一子系统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并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与制约。如果系统结构合理,各系统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适当而有效,那么熵值就低,系统的演进就协调而有序,社会也就越接近低熵化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实质就是一种低熵化生存。

低熵化生存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低熵化与社会运作方式的低熵化。人们生活方式的低熵化是指人们主动降低自身的欲望,积极与低熵技术提供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改变传统的高消费生活方式,摒弃任何导致熵值增加和反对商品过快地更新换代,赞同对商品的维修和产品包装再利用,乐善好施,使自己弃之不用的废旧物能够再次利用等。改变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以低熵原则作为尺度来调节人和自然、人和物质关系,调节人类社会的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使人类活动的熵增现象降到最低限度[4]。力求建立一种社会消费总量与自然的再生产总量相互平衡的、消除人境赤字的“现代文明社会”,从而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文明社会。“低熵技术”看作是包括高新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或“生态技术”的同义词,传统机械论自然观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了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对技术进行价值判断时,往往以技术的复杂程度、技术转变成人类需要的有效能量的能力大小为标准,而这种技术价值的判断方法只考虑了技术对社会的单向作用,以及人类对某种技术的需求层面上,而没有把人、自然、社会、技术看作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更没有考虑技术在发挥作用时的输入、转化、输出的整体过程和效应,这样就会导致其系统性和准确性的缺失。熵理论是人们正确判断技术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使得人类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把技术纳入自然、社会的整体能量流通系统中以进行整体性思考[5]。

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把它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上,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人类理性的自由王国,必然是建立在熵理文明这种必然王国的基础之上。以低熵原理为尺度调节人和自然、人和物的关系,调节人类社会的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冲突,使人类活动的熵增现象降到最低限度,力求建立一种社会消费总量与自然的再生产总量相互平衡而不是相抗衡的社会,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文明社会。熵理文明的核心是熵理思维和熵理行为。熵理思维方式从熵增原理出发,指向人类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以及社会占有的不均衡性,并强调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建立以“和合精神(和仁、和处、和爱)”为中心的熵理文明[7]。倡导低耗节约、与自然和谐共存,符合减熵原理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社会[8]。为此,人类必须放弃两种掠夺,即人对自然和人对人的掠夺,必须降低无限膨胀的经济欲望,并现实地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熵理文明真正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选择。

[1]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哥本哈根会议的绿色使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1):57-63.

[2]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114-117.

[3]杰里米·里夫金,特德 ·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苗启明.论熵理思维的基本思维理念—21世纪的根本思维方式(续)[J].浙江社会科学,2000,(1):122-126.

[5]徐奉臻.论作为新型现代化诉求的“低熵化发展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2):52-5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6.

[7]谢树放.试论宋明理学“天人合一”仁学生态伦理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06-109.

[8]林锡奇.论熵的哲学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1996,(9): 24-27.

Entropy’s Civilization: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and Perspective of Existence Theory for the Low-Carbon Economy

WANG Su-p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The analysis from the low-carbon technology to entropy’s technology,and to entropy’s civilization not only promotes our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ological essence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economy,but helps us to reflect on human being’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way of living as well.Based on this reflection,the renewed-mode society could be expected with the merits of low-energy consumption,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conformed ecology rule etc.Low-carbon economy,in its real sense,leads to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into a healthy and scientific one.Entropy’s civilization is supposed to throw light on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low-energy economy,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mechanical civilization.

entropy’s civilization;low-energy economy;entropy’s theory;existence theory

B17

A

1008-407X(2011)01-0087-04

2010-05-26;

2010-09-15

王素萍(1970-),女,山西长治人,讲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能量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能量之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