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张国海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大学不同年级学生体重指数的比较研究
王 莹,张国海†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通过对温州大学学生体重指数的分析,研究各年级段的体重指数分布现状及其随年级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学生的体重指数总体处于良好状态,男生和女生的正常体重比例基本持平,平均达到 79.8%,女生体重偏低比例高于男生,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高于女生.各年级段相比,低体重和超重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肥胖率不高,但仍存在随年级升高而略微上升的变化趋势.三、四年级学生容易出现体重指数异常变化,其中男生低体重率降低,超重和肥胖人群增加;女生的变化与男生正好相反,低体重比例超过超重和肥胖比例.建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预警机制,对出现不良体重变化的学生可采取专门的手段和方法予以调控.
大学生;体重指数;分布状况;年级
合理体重是维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global epidemic disease)[1].2003年,我国体重超重者已占人口的22.4%,肥胖者为3.01%[2].近年来,我国体重超重、肥胖者仍持续增加,估计目前分别有2.4亿和7 000万[3].因此,预防和控制不良体质形态已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探讨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形态特征,本文通过对温州大学学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 BMI分布现状及其随年级变化的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以温州大学2008 – 2009学年校本部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测试数据中身高和体重值计算BMI,受试人数共10 431人,其中男生4 719人,女生5 712人.受试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BMI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具体判定标准为[4]:低体重,BMI小于18.5;正常,BMI为18.5 – 23.9;超重,BMI为24 – 27.9;肥胖,BMI大于28.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测试结果以“平均数 ± 标准差”表示,两样本间平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组间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P < 0.01作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表1 受试者对象一般情况(M ± SD)Table 1 General Profile of Subjects (M ± SD)
从表2和3可以看出,温州大学学生的BMI分布在12.27 – 34.99之间,学生的体重指数相对集中,79.8%在正常值范围内,这说明被调查学生的BMI总体状况良好.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2%,其中低体重学生比例为12.4%,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达7.8%.从BMI均值看,男生高于女生(表1),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 0.01).女生低体重比例远远高于男生,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 0.01);女生正常体重比例与男生基本一致,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高于女生,组间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 < 0.01).说明男女生正常体重的比例相当,但女生偏向于低体重,男生则偏向于超重和肥胖.
表2 温州大学学生BMI分布情况Table 2 BMI Distribution of Wen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表3 温州大学学生BMI等级分布情况及男、女生分布率统计分析Table 3 BMI Grade Distribution and Results of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n Distribution Rat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Wenzhou University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 BMI为基础制定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主要是用于“肥胖状态”的筛查.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2].1997年国际肥胖委员会都柏林会议建议,同成年人一样,将体重指数作为反映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脂的指数和估计肥胖发病率的参数[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被测试的大学生中,肥胖比例仅为0.5%,总体水平不高,但超重比例达到7.3%,说明大学生中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潜在肥胖状态,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调控,存在发展为肥胖的可能.
从表4可以看出,被测大学生体重正常率占到总人数的79.8%,低体重率占12.5%,超重率占7.2%,肥胖的检出率最低,仅为0.5%.各年级段均呈现出与上述分布相类似的分布特点.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正常标准状态,反映多数学生的体质形态状态良好.
表4 温州大学1 – 4年级学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n (%)]Table 4 Prevalence of Students with Low 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Wenzhou University [n (%)]
表5 温州大学1 – 4年级学生BMI分布率的统计分析Table 5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n BMI Distribution Rate between Students of Grade 1 – 4 in Wenzhou University
从各年级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百分率 χ2检验结果来看(表 5),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只有肥胖率各年级有一定差异,其中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以及三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 0.01).上述结果反映出,低体重和超重各年级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尽管学生肥胖的总体检出率不高,但仍存在着随年级升高而略微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处于机体生长发育的末期,在身高方面上基本已经保持平衡,变动很小,加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环境变化不大,在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以及参与体育锻炼上相对比较固定,因而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体重的波动上绝大多数学生变化不大.只是在肥胖率上高年级学生检出率高于低年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明显高于三、四年,随年级的增高、体育课的结束,学生往往体育活动减少,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一、二年级的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小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存在着随年级升高,超重和肥胖人数增大的变化趋势;男生低体重在一年级最高,随年级升高有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各年级同性别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百分率 χ2检验结果来看(表 7),低体重男生在一年级和三年级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 0.01),一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但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正常值男生各年级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超重男生在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以及二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但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肥胖男生除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外,其余各年级组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 > 0.05).说明男生随年级的增高,低体重率降低,但超重和肥胖人群增加.
表6 温州大学1 – 4年级男生和女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n (%)]Table 6 Prevalence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ith Low 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Wenzhou University [n (%)]
表7 温州大学1 – 4年级男、女生BMI分布率的统计分析Table 7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n BMI Distribution Rat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f Grade 1 – 4 in Wenzhou University
从表6和7可以看出,女生超重比例在一年级最高,随年级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肥胖率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平衡.女生低体重比例已经超过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数.低体重女生在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 0.01),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其余年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呈现出低年级与高年级间的差异性.正常值女生各年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超重女生除二年级和三年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外,其余年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 0.05).肥胖女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其余各年级组间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 > 0.05).说明女生超重和肥胖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低体重有随年级升高有上升的变化趋势.在低体重、超重和肥胖上,与男生的变化正好相反.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男女生在对待胖瘦的审美观、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和饮食量有关,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类似[6-7].研究表明[8],超重者如不注重体育锻炼,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递增就会演变成肥胖,而肥胖又将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并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严重疾病.BMI值偏低对大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指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8].也有研究表明[8-10],体脂过少也会危害人类健康,如长期节食、营养不良、厌食症及其他疾病造成的体脂过少,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身体功能失调,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此外,过低体重还会导致体质和体能的下降.所以,合理的体脂百分比较有利于健康.
本研究表明,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在体重上二、三年级之间是一个分界线,呈现出低年级与高年级间的差异性.其中男生呈现出体重增大的变化趋势,三、四年级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比例高于一、二年级;女生呈现出体重减小的变化趋势,三、四年级女生的低体重比例高于一、二年级.因此,尤其要关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形态变化,加强学生在三、四年级的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大学生一般年龄介于18 – 24岁,身体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属于成年初期,身体健康,体质状况较好,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即使一部分学生身高体重的比例不够正常,BMI异常可能导致的弊端也凸显不明显,往往有一定的隐匿性,加之发展周期较长,容易使人疏忽,但BMI异常以及进一步的不良变化会对健康带来的危害性却客观存在.
温州大学学生的 BMI总体处于良好状态,男女生正常体重的比例相当,正常率平均达到79.8%.男女大学生在BMI分布上存在差异,女生体重偏低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温州大学学生在低体重和超重上各年级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学生肥胖的总体检出率不高,但仍存在随年级升高而略微上升的变化趋势.
随年级的增高,男生低体重率降低,但超重和肥胖人群增加,女生体重的变化则与男生的变化正好相反,女生低体重比例已经超过超重和肥胖比例.
学生的四年大学中,二、三年级之间是体重变化的一个分界线,大学三、四年级容易出现体重异常变化.
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观,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预警机制;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加强其体育锻炼,使其掌握一些针对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等不良体重的干预手段与方法.
对已经出现不良体重变化的学生,可以采取专门的手段和方法予以调控.
要关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形态变化,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健康教育,使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学生在高年级出现不良的体质形态变化.高年级男生应适当控制体重的增长,女生则应适当增加体重,以维持正常体质形态.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8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
[3]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 – 2009 [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3.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2): 97-102.
[5]Bellizzi M C, Dietz W H. Workshop on childhood obesity: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 Am J Clin Nutr, 1999, 70: 173-175.
[6]蔡皓. 上海市大学生BMI特征与变化趋势[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6(6): 103-107.
[7]倪伟. 上海市大学生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4): 76-78.
[8]邓树勋, 王健. 高级运动生理学: 理论与应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41-243.
[9]柏杨, 顾新红, 倪伟. BMI异常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2): 138-139.
[10]邓树勋, 陈佩杰, 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导论[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236.
Research on Body Mass Index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in Wenzhou University
WANG Ying, ZHANG Guoha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The BMI (Body Mass Index)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grades were studi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BMI of Wen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BMI of students in general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 normal weight rates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re almost equivalent (both 79.8% in average). The low weight proportion of female student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male students.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oportions of male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The proportions of low weight and overweight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in different grades. Although obesity rate is not high, it still slightly increases with grade. Abnormal changes in BMI are easily appeared among the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The proportion of low weight male students is decreased, and proportion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male students is increased. On the contrary, the proportion of low weight female student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female studen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fitness health education of stud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hysical education, the warning mechanisms for fitness health of students should be set up. Special means and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phenomenon of adverse changes in students’ body weight.
University student; BMI; Distribution; Grade
(编辑:赵肖为)
G807.4
A
1674-3563(2011)01-0049-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1.01.00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11-08
王莹(1981- ),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身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tjzzgh@126.com
book=54,ebook=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