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兴教之路

2011-01-09 01:55曹永钦
决策探索 2011年24期
关键词:睢县文风贫困县

曹永钦

开栏语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指示精神,本刊记者、编辑发扬深入基层的优良传统,奔赴基层一线,坚持现场采访、实地调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深入百姓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真实反映社情民意,并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报道。从本期开始,我们特开设新栏目“深入基层”,将陆续刊发那些记录真人、真事、真情的鲜活报道,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悟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真谛,努力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交流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引子

从《说文解字》看“教育”的本质,“教”是由“孝”和“文”组成,显示“教”以“孝”为中心,“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字由倒立的“子”和“月”(“月”古通“肉”)组成,寓含以养善为中心,“养子使作善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由此看来,中国的“教育”应是一部孝与善文化的傳承。

无独有偶,睢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她秀美的北湖之中,赫然矗立着一座“襄君望母台”,记载的是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这里筑台望母的感人故事。宋襄公集忠孝、仁义、诚信于一身,成为后世社会美德教育的一个典范,在睢县乃至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重的一笔,构成了睢县文化教育的特质。

千年遗风催新枝,万象水木育桃李。睢县是明朝名臣袁可立、清初廉吏汤斌、当代著名诗人苏金伞、公安部一级英模任长霞的故里。是水城的灵秀滋润了这片皇天后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之根孕育了历代睢州骄子。今天,建立在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睢县教育正承载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沿着均衡发展之路,走在教育公平的春天里。

睢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要靠国家10多亿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方能维持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吃饭财政”的县情里,奇迹般地创出了当代农区兴教办学的新模式,农村教育改革在全省率先翻开新的一页。2007年睢县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2009年荣获“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高招成绩连续18年位居商丘市前茅;2011年3月,商丘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睢县隆重召开。睢县的教育神话是怎样产生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兴教之路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和昭示?

评论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兴教之路,承载着睢县人民祖祖辈辈的梦,凝聚着历届睢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组织这次专题采访调研活动,睢县县委书记陈向阳作出批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家修,副县长马登峰亲自安排,睢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专题研究,明确副局长赵玉明、办公室主任林黄河具体负责协调。在10多天的采访调研中,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汤胜立、丁雷鸣、宋慧霞等与本刊记者一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睢县20多所学校,采访了赵龙志、王显煜、张荣生、裴中岩、娄冲、王云昌、朱芳海等10多位中心校校长及负责人,并访问了一些教师和在校学生,还走访了一些学校驻地的群众。从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了睢县执政者的使命与责任,看到了睢县兴教办学的希望与动因,看到了祖国的教育之春已来临!

猜你喜欢
睢县文风贫困县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睢县关工委编纂出版《红色睢县》一书
河南通许凸起东部(睢县—商丘段)地热田热储特征及资源评价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A dress of mother's love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睢县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