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天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随着医疗系统的飞速发展,医疗沟通体系已经替代了曾经简单的医患关系,而变得更加复杂、多面,从而具有了系统整体性的特征。在医疗沟通体系中信息的传递包括了医生、护士、病患、病患亲属、相关仪器、计算机网络系统、医疗监督及相关法制机构等众多要素和环节。尽管现实的医疗沟通体系已经日趋系统化、复杂化,但现有的医疗沟通体系的理论却仍然建立在传统科学和哲学的简单的物质和能量思维模式的基础之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蓬勃发展,一门全新的时代哲学——信息哲学在中国应运而生。信息哲学认为,如果从科学的尺度上来阐释,世界的构成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三位一体。从信息的维度上来考察,物质和能量都只是信息活动的载体,所以将事物及其运动仅仅简单理解为物质和能量活动的传统观念不仅是狭隘的,而且是错误的。从信息思维的维度上来看,医疗沟通体系恰恰是一个复杂的信息活动系统,所以,对医疗沟通体系的现代考察也理应在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思维的全新维度上进行。
要用信息思维解读医疗沟通系统,首先就要对信息思维的相关理论有所了解。
信息哲学首先把世界的存在领域划分为两大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实在的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 (包括实体和场,亦即传统科学中所讲的质量和能量),另一个则是不实在的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信息哲学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 (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物质 (实体)思维与能量思维都是关于实在的思维,都是关于直接存在的思维。信息思维则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关于间接存在的思维。
信息哲学把信息分为四种形态: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再生信息、社会信息。
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性:(1)信息对直接存在的依附性;(2)信息存在范围的普遍性;(3)信息载体的可替换性;(4)内容的可储存和可传输性;(5)内容的可复合性和可重组性;(6)信息内容复合与重组中的畸变性和创新性以及可耗散性;(7)内容的可共享性和理解的歧义性。
首先让我们从信息性质的角度来阐述医疗沟通系统的实际关系。
1.信息对直接存在的依附性:作为间接存在的信息必须由直接存在 (物质,即质量或能量)来载负,没有直接存在作载体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医疗沟通系统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就是借助于光(视觉)、空气振波 (听觉)、身体表面的机械力场 (触觉)、人体神经系统中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以及仪器检测中的电信号等进行沟通的。很多仪器正是为了补充和扩大人体感官局限而设计的,比如助听器、X光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为给信息的传输提供更有效更准确的载体而已,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工制作的信息载体的进步呈现出来的。
2.信息存在范围的普遍性:由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无处、无时不在的普遍性,又由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必然会伴有信息生成、传递、交换、变换等现象的发生,所以信息便无处无时不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中生成、传递、交换、变换着。在医疗沟通系统中病患作为信息源,体现病患病因、病情的信息是和其它方面的复杂多样的信息相互作用交换、相互叠加匹配、相互重组变换着的。参与这一复杂过程的信息包括:患者病情和病因的信息、患者体内环境的信息、患者体外环境的信息,患者的认知和情绪信息、患者的身体素质信息,等等。由于诸多方面信息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了病情和病因性质的清晰呈现和准确判定的难度和复杂度。
3.信息载体的可替换性:同样内容的信息可用不同的载体来载负。在信息的上一个特性中我们提到了准确判定患者病情和病因的难度和复杂度。然而,信息的载体的可替换性特征却可以部分地降解上一问题的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中医里很早就提出了诊断病情、病因信息的望、闻、问、切的综合性方法,现代医学更是发展起了多途径的获取病情、病因信息的工具手段。一个患者的病情、病因不仅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这种相对简单的途径获取,而且还可以通过化学检验 (包括验血、验尿及其它体液、细胞检验方法)、仪器测试等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解读。正因为信息之间会互相影响、传递、叠加、匹配、重组、变换,所以,任何信息内容的展现都可能存在清晰与模糊、准确与近似、真实与畸变等等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依靠丰富的医疗经验,通过从不同载体获得的不同信息的相互参照和对比,来更为准确地把握关键性的信息,从而对患者病情、病因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评价。
4.内容的可储存和可传输性:载体载负信息是通过特定质能结构模式的生成来实现的。如果这种与特定信息内容相关的特定质能结构模式在一定的时间段上保持稳定的持存,那么在这一时间段上相应的信息便可以被储存。物的信息体性正是由信息内容的可储存性造成的。信息向远距离传递需要通过其载体的转换和运动来完成。信息的这个特性使我们有能力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但是,信息的这个特性也是信息内容往往出现模糊、近似、畸变的原因,因为载体并不是纯粹外在的因素,它本身也是一种信息源,所以它本身的信息也会干扰它携带的信息,再加上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运动、干扰和耗散所引发的一系列变换,使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信息活动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质,一方面给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提供了可能途径,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医生了解病人病情、病因的困难度和复杂度。
5.内容的可复合性和可重组性:同质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相互的匹配而产生复合信息。比如,病人照出的X光片中会有胶片自身或曝光效果等问题而出现不清晰、亮点、暗点的现象,影响了照片效果。其实在医疗沟通系统中得到的原信息基本都是复合信息,只是复合的复杂程度不同。很多医疗工具和仪器的作用都是从复合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原信息中去除无用和误导的信息,提炼出准确、有效的信息。然而,由于通过了工具和仪器的中介,工具和仪器自身的信息便有可能被匹配和复合到其输出的诊断信息之中,这样,同样有可能增加确诊的困难度和复杂度。这也是为什么通过工具和仪器所做出的病情、病因的诊断有时也可能会发生误诊、错诊的原因。
6.信息内容复合与重组中的畸变性和创新性以及可耗散性: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畸变,即原有信息可能会发生扭曲、变态、失真等现象。伴随着信息畸变的发生,又会生成新的信息模式,即信息的创新。而信息的畸变与创新则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同时可以实现的双重效应。特定内容的信息是由载体的特定结构模式来载负的,载体的特定结构模式的改变、损害或丧失将意味着与之对应的特定信息内容的改变、模糊或丢失。信息的这个特性在医疗沟通系统中也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正因为信息具有畸变性和创新性,要得到信息源最真实的信息,不仅需要排杂和提纯,甚至需要分析和还原。而且因为时间会导致信息的耗散现象,及时也成为信息处理的必要重点。医疗沟通系统的难点也正在于信息的处理问题。
7.内容的可共享性和理解的歧义性:信息内容是可共享的,但对于同一对象的同一信息,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由于观察能力、理解方式、关注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理解。信息的这个特性虽然能够使我们有能力在人际交流中共同享有同样的信息内容,并且还可能达成共识性认识,但是,共享中的差异性、共识中的歧义性也是必然的和不能完全消除的。这种认识中的差异性和歧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人类认知是一个内部认知模式信息与外部对象信息的复合匹配过程而造成的,这也是信息复合中的信息内容的畸变性和创新性的一种表现。不同人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方面的差别都会产生信息理解的歧义性问题,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认识阶段上也可能会产生对同一信息认识和理解的歧义性现象。信息的这方面的特性对于医护团体与病患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有着很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如何减少医者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在医者和患者之间达成和谐与共识,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将信息沟通建立在基本相同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层面上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医生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储备和认识能力上的不足,从而造成对患者病情、病因诊断的失误也是一种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通过从信息特性的角度阐述医疗沟通系统,最后得出对待信息源 (患者)的信息提取必须做到多载体探测比较,尽量少的传输环节和时间,去除无用和误导的信息,提炼最准确、有效的信息,之后还要对信息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还原,最后才能确诊并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这是整个医疗沟通系统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反馈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病患配合治疗,及时把握病情变化、医疗进程和效果,应对治疗中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以便确保整个医疗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行。除此而外,还要求医护人员精湛医术、熟悉业务、热心为患者着想,这也是最基本的医德要求。
现在,让我们再从信息不同形态的角度来阐述医疗沟通系统的实际应用。
1.自在信息:自在信息是客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还未被主体把握和认识的信息的原始形态。就是说,患者作为信息源,其病患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最原始最初级的状态和特征就是自在信息,这样的元初信息需要让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护工作者接收之后才能够体现其在医疗沟通系统中的价值,或许这些元初信息还要经过相关医疗仪器的放大、转换等等,其目的无外乎让这些自在信息更容易被辨识和认识。
2.自为信息:自为信息是主观间接存在的初级阶段,是自在信息的主体直观把握的形态,该信息的达到需要借助于有感知和有感记忆能力的特殊信息体。这部分信息是医疗沟通系统中最有价值的。自在信息经过主体的直观把握,要达到的是主体客观无偏见的接收自在信息之后的状态,包括医护工作者得到的第一手病患信息和病患得到的反馈信息,但这部分信息是需要相关的知识基础来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所以必然会有主体再生信息的加入。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在获取这部分信息的时候,尽量少的加入主观臆断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准确获取第一手的病患信息。
3.再生信息:人们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作用,是人脑对感知、记忆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信息,反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种通过主观加工改造而创造出的新信息便是再生信息。它是主观间接存在的高级形态,是信息的主体创造的形态。自为信息与再生信息的合理结合是医疗沟通系统顺畅的保证,再生信息的过多或错误加入也就是俗称的误解或错判,多数情况是因为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或者医护与患者双方的不信任造成的。以一个小小的输氧事件为例,护士给病人输氧,但病人总是吸一会儿就自己拔掉输氧管,护士觉得病人是不配合或者对治疗方式有反感情绪,经过交流才知道其实病人只是担心氧中毒,经过耐心的讲解和沟通,最后病人可以按正常程序吸氧了。其实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病患与医护团体的知识鸿沟与相互误解是相当严重的。反过来很多医院也借助这种知识差来欺诈作为消费者的病人,将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送命。只为了更多的医疗费。也许要解决这类问题只有通过医疗沟通系统更强的信息透明度,更好的信息监督系统,以及病患更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更健全的法治等这几个途径。
4.社会信息:就其本来的内容来讲,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形态,它是在自在、自为、再生三态信息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一种信息现象。在信息这个层面就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体制,法律和监督机制等。作为约束医疗沟通系统更好工作的前提,医疗沟通系统的正常和公平运作需要运用到计算机系统对这部分信息的复杂处理,网络以及相关监督部门,法律机构等的共同协作及多层面的信息共享等。
现代医疗沟通系统主要包括六个主要元素,如下图:
医疗沟通系统图
如图,双向箭头说明信息的发出与反馈都是同时存在的,狭义上来说病患和病患亲友是整个沟通系统的信息源;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内的医疗设备属于信息检测、传输、处理、储存的中介系统;医护工作人员是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及决策系统;而医疗监督、法制机构则属于医疗规范和保障系统,其作用是维持整个信息系统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从信息思维的维度来具体解读现代医疗沟通系统,或许只有通过这种全新的解读才可以使医疗沟通过程的信息本性得以清晰呈现。只有通过提高医者和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医者的医术和医疗道德水平,发展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内的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并在网络和相关监督部门、法律机构等的共同协作下,以及多层面的信息共享中,才能确保医疗信息系统透明、公正、高效运行。
本节基本内容及后两节中对相关信息形态和信息基本特征的定义和理论解释,均请参见,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 (第二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