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武夫安
草原上的长调
新疆 武夫安
在平淡的日子里,一段抒情的音乐就像风吹树叶时发出的声音,让我平寂的心里产生些许轻松抑或愉悦。然而这种感觉时隔不久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有时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比如这时一只狂犬,狂叫着一路跑了过来,我那刚愉悦的感觉便一扫而光了。
即使再曼妙抒情的音乐,也只是像夏日里轻风徐来时产生的一阵快感,随着风去也就消失了,在心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当我骑着马在温泉的大草原上去追赶几只走散的羊的时候,远处传来一种不紧不慢节奏舒缓旋律自由奔放的乐曲,它撕扯着我的心灵,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音乐低沉呜咽,有一种悲怆、苍凉,豪放之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蒙古长调。
许久以来,这种进入我心灵的音律久久不能释怀。这种音乐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魔力,让我这个不通音律的人,迷上了乐曲,迷上了蒙古长调。
是啊,这样高亢、悠长的歌声,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是在所难免的了。有人曾经赞誉“蒙古长调是天籁之音”。这种极高的赞誉,我后来在了解蒙古族人民漫长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更加深了这种感觉。蒙古民族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音乐便是这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其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民歌透射着某种悲怆、苍凉之美。每个蒙古人都离不了与生俱来的三件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
长调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它是随着蒙古族发展的历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蒙古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大的时代,即山林狩猎的时代、山林狩猎和草原游牧并存的时代以及草原游牧和农耕村落定居的时代。而长调,就诞生在由山林狩猎向草原游牧过度的时代。这个时期蒙古族人的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转到以放牧为主,人们对待鸟兽山林草木的态度以掠夺为主转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产物。
在草原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流传着有多少首长调民歌,就像没有人能够数清楚草原上有多少朵花儿,有多少只牛羊一样。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千百年来,它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成为蒙古民族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最高艺术形式。蒙古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蒙古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蒙古长调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的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和牛羊,蓝天、白云的。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和诉说爱情,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古长调是不能够表达愉快、浪漫心情的。即使是在欢庆的婚礼上,蒙古长调也把他们想表达的喜庆改造得开阔、舒缓,变得平静和沉思。这也是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塑造的蒙古族人民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是这种含蓄平淡的性格特点,有可能给草原以外的人留下冷漠的印象。
正是这种性格特点,同时又永远保持着一种长久的表达愿望。
蒙古长调这种旋律和曲调产生的根源,我在温泉的大草原上骑马行走时,作过无数次的分析和思考。唱蒙古长调,发挥得最为自如的时候是骑在马上行走。一旦骏马奔腾起来,人随马动,歌声伴随马蹄声,那种感觉,只要你深处其境也同样能够把蒙古长调一串串的哼出来。马的颠簸把歌唱者的尾音拉得舒展,漫长而又抒情。动听与否不是关键,至于歌声所表达的内容,长调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短可长,可随意增长,还可随意删减,其目的是抒发自己淤积的沉闷心情。蒙古长调的根源就是牧民在游牧中表达心情的。甚至专门用于表演,那是后人的事情了。
从一些长调古歌里,我们不难窥视到,蒙古族是个古老文明的游牧民族。一些传唱至今的古歌阐释着这个马背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样也反映出这个游牧民族的心路历程。
一望无际的温泉大草原,在外界看来是美妙绝伦的,色彩斑斓的,是浪漫无穷的。
然而,在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眼中和心中,草原是荒凉的,生活是单调的,家园的意境是模糊不定的。也许会因为一场暴风雪或者是一场瘟疫,让他们的生活一年甚至几年都沉浸在灾难发生时的瞬间里难以自拔。
在牧民的眼里,草原的概念是模糊的,模糊到他们永远也欣赏不出来“风吹草低见牛羊”诗情画意。草的概念是具体的,具体到哪一片的草肥可以放几天的羊牛,哪一片的草枯只是可作短暂的停留。所以,他们的心情只能用歌声来表达,用长调来倾诉。
这也正是蒙古长调,经年传唱永不衰竭的根源。
就像草原的一棵草,年年绿了,又年年枯了,又年年绿了……
插图:赵江 编辑:奔海
●本期《吐鲁番风情》栏目文章,均由“吐鲁番葡萄沟景区管理委员会”冠名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