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依存框架下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

2011-01-04 08:22黄婉童
关键词:修饰语辞格意向

黄婉童

(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自主-依存框架下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

黄婉童

(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被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徐盛桓先生有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为:移就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

修辞;自主-依存;移就

移就虽不如隐喻、转喻、双关等修辞格常用,却凭其独特的表达魅力成为英汉文学作品中备受青睐的表达方式。毋庸置疑,这种超常规搭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前人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与相关辞格如移觉、通感、移用、拈连等的区别,移就的修辞效应、美学功能、语用效果,英汉移就对比及翻译策略,移就辞格的发展史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深化了我们对移就的认识。但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言,目前对修辞格的研究较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写上,未能深入地研究各种修辞格、修辞方式形成的机制。[1]近几年来,辞格的认知研究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辞格是语言学研究的新进路。[2]移就辞格的认知视角研究也已初现端倪,汪立荣和魏在江分别从概念整合理论和构式语法角度对移就辞格的认知理据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令人信服的阐释。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对移就辞格的探讨已尽善尽美,比如:修饰词移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移就表达生成的整个过程怎样受人类基本认知能力制约?另外,看似有悖逻辑的移就表达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这背后的认知策略是怎样的?这些依然是移就辞格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有理由认为,利用认知语用学的新成果对移就辞格进行再探索不仅有可为之处,而且是有意义的。本文拟把移就表达看作话语,对其进行新的分类,运用我国语言学家徐盛桓先生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旨在从认知层面分析其生成机制,希望为移就辞格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移就的特点及新分类

移就在英语里叫 hypallage或transferred epithet,一般译成“移就”,又称“转移修饰”。其英文释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汉语的移就与英语的 hypallage 或 transferred epithet大体相似。[3]有关文献中一般用“甲”、“乙”来表示两个印象,当它们连在一起时,作者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就叫移就。[4]《辞海》定义为: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甲乙两项相连,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移就是“以邻接为基础的辞格”,属于“邻接联想”。[5]它把描述人的内心状态或情感意志等的修饰语转用到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上,使完全不同的人与物之间形成一种内在关联,在人的心理上形成空间或时间上的邻接,触发联想思维。移就是人们特殊的心理感受变通词语搭配上的意念关系,所以具有警奇的特点,给人以特殊的吸引力。但是,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既移得“巧”,也移得“有理”。[6]移就手段,从逻辑上来分析,是不合情理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却常常恰到好处,就好像植物的嫁接那样,起到了合情合理的词起不到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7]

关于移就的类别,学者们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分为“通感”,“移情”,“转类”;[8]有的分为“移人于物”和“移物于人”;[9]李亚丹和李定坤认为移就是词语的易位和重新搭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可以移人于物,(2)可以移物于人,(3)可以移物于物;[10]根据合成空间里凸显属性的特点,可将移就分为两类:情感属性凸显类和非情感属性凸显类。[11]

移就:(1)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语+的+其他事物

表层语义相斥搭配:

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语+的+其他事物[12]101

深层语义相容搭配:

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语+的+“人化”了的事物

(2)描述甲事物的色彩词+的+乙事物

表层语义相斥搭配:描述甲事物的色彩词+的+乙事物

深层语义相容搭配:色彩词的象征义+的+乙事物[12]104

另外,根据刘大为的观点,移就中“表示特征的词”除了有定语位置之外,还有谓语、宾语和状语诸语法位置。[13]

综上,移就分类的意见并不统一,但众多表述中有两点是一致的:(1)修饰语和修饰对象的组合有悖逻辑,构成了超常规搭配。(2)修饰语从甲移向乙,甲乙两项相关联。限于篇幅,我们暂不考虑英汉移就的差异,只探讨“定语+中心语”形式的移就表达,定语相当于修饰语,中心语相当于修饰对象。根据移就表达的重心所在,以及修饰语和修饰对象的移动特点,将“修饰语+修饰对象”形式的移就分为两大类,即修饰对象借用型和修饰语借用型。

1.修饰对象借用型

移就表达涉及甲乙两项,表达的重心意在描述其中一项的某一方面,借用另一项作为修饰对象与修饰语搭配组合成一个超常规搭配。例如:

她们被幽闭在宫闲里,戴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旱晨》)

又一阵残暴的脚步声,震动着魔窟,渐渐近了,就在窗前经过。(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The discreet door shut with a click,she was outside on the step gazing at the winter afternoon.

The machine is operated by one man,who shovels the linseed pulp into a stone vat,climbs up nimbly to a dizzy height to fasten ropes,and then throws his weight on to a great beam made out of a tree trunk to set the ropes and pulleys in motion.

上述四例中,“寂寞的梧桐树”,“残暴的脚步声”,“discreet door”,“dizzy height”,意在表达的重心是寂寞的,残暴的,discreet,dizzy等修饰语,它们原本都不是梧桐树、脚步声、door、height等具有的性状,这几个修饰对象被借用组合成了超常规搭配,这一类可归为“修饰对象借用型”移就表达。

2.修饰语借用型

移就表达涉及甲乙两项,移就表达的重心意在其中一项,从另一项借用一个修饰语与该项搭配组合成一个超常规搭配。例如:

After the preliminary sparring over legalities,Darrow got up to make his opening statement.“My friend the attorney-general says that John Scopes knows what he is here for,”Darrow drawled.“I know what he is here for,too.He is here because ignorance and bigotry are,and it is a mighty strong combination.”Darrow walked slowly round the baking court.

(The Trail That Rocked the World,John Scopes)

Her panic gave place to anger and a burning humiliation.

把胸中燃烧的爱情,倾吐给亲爱的姑娘。(闻捷《吐鲁番情歌》)

“Baking court”、“burning humiliation”、“燃烧的爱情”这三个移就表达式中,修饰对象 court、humiliation、爱情均是作者意在描述刻画的重心,baking、burning、“燃烧的”等这三个词从逻辑上讲并不是这三个修饰对象的修饰语,而是从分别与它们相联系的对象借用过来,我们把诸如此类的表达称为“修饰语借用型”移就表达。

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概述

徐盛桓倡导的“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很好补充和发展。在语言的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分析很多语言现象的一个新工具。[14]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是用来解释语言运用的一种理论假设,认为语用推理是创建和操作模型的认知过程,心理建模是推理的基本形式。近年来,该理论又建构了研究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基本内容如下:话语表达的显性表述是从大脑思维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只是存在于意念之中,是隐性的;大脑中想要表述的意思(意向内容)以及如何表述(意向态度)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也就是说,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依据“表达度”推衍出依存成分,即实际运用的话语。[15,16]如下图所示:

图1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17]

三、移就表达的生成

“定语+中心语”形式的移就表达,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修饰语和修饰对象的组合语义上有悖逻辑,那么,这种不合逻辑的搭配是如何生成的,其中体现了什么认知特点呢?本文将依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把移就表达视为话语,从自主-依存关系,相邻/相似关系以及心理基础等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成机制。

1.自主-依存

移就辞格的显著特点是超常规搭配的语言形式。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看,它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超常规搭配语言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里、所指和能指、情和理的距离。它是表层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深层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有意味的言语形式”。[12]7依据本文中移就的新分类,探究移就表达的生成机制,就是要解释修饰语或修饰对象是怎样移动和重新就位的?触发这一“移”一“就”的动因何在?

含意本体论认为,话语的含意性是话语的一种基本属性,即任何话语通常都是有含意的;含意在语言运用中不仅仅是修辞性的,在语言表达中具有本体性地位;含意的运用已经成为人类运用语言方式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话语赖以存在的含意。[18]在由一般话语和修辞性话语所构成的话语连续统中,所谓修辞性话语的特色,就是他在话语连续统中处在含意性多的这一端,其蕴含的含意通常比一般话语更为明显而丰富,蕴含含意的方式方法较为特别。[17]同一般话语以及其他修辞性话语一样,移就表达也蕴含含意,其蕴含方式的特点是:在一个超常规搭配中,修饰对象或修饰语蕴含了与它相关的另一项,而这被蕴含的另一项往往也正是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要素或是相关的要素。那么,移就表达便是修饰语和修饰对象超常规组合同时又能巧妙蕴含说话人意要所指的另一项的言语表达。

徐盛桓认为语言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向受话人表达意向,而受话人则要辨识意向。意向性包括两个方面: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说话人意向是隐性的,传递这一意向的表述是显性的;意向是自主的,传递意向的表述是从意向推衍出来的,是依存于意向的。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态度传递,这就造成了生成话语的多种方式和多种结果。[19]由此可知,移就表达,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同一切话语一样,超常规的搭配形式蕴含有含意,是承载说话人表达意向的载体;也就是说,说话人在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从自主的隐性意向内容推衍出依存成分,即以超常规搭配形式呈现的语言表述,那么,修饰语或修饰对象的移动和重新就位这一“移”一“就”的过程也就发生在说话人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中,触发这一“移”一“就”的动因是说话人的意向性。

就前文中提到的例子而言,不论是修饰对象借用型中的“寂寞的梧桐树”、“残暴的脚步声”、“discreet door”、“dizzy height”,还是修饰语借用型中的“baking court”、“burning humiliation”、“燃烧的爱情”,这些超常规搭配在各自具体的语境中传递给读者(受话人)的不单单是有悖逻辑的“修饰语+修饰对象”字面语义的累加,更是说话人的意向,它们都蕴含着某种含义。具体来说,在说话人追求语言凝练、形式新颖、表达委婉等意向态度的制约下,本来意在描绘人的“寂寞的”、“残暴的”、“discreet”、“dizzy”等词汇被移去修饰与人相关的对象,本不能用于描绘“court”、“humiliation”和“爱情”的“baking”、“burning”、“燃烧的”等词汇被移过来用作修饰语。那么,在说话人从意向内容到最终生成的移就表达的推衍中,这些修饰对象或修饰语的移就遵循的规则又是什么呢?

2.相邻/相似

近代心理学奠基人冯特认为,联想是本能的心理活动。联想记忆系统可以根据不完整、混乱的信息回忆起全部,通过个别片断激活全部,而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心理工具。[20]在这里为什么说移就表达的生成是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的呢?

语言运用要依赖人们大脑中构成心理模型的类层级知识结构。类层级结构有两类:分类结构和整体-部分结构。隐性的意向推衍出显性的表述是通过常规关系维系的,以常规关系为中介,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的知识结构中,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分布为类层级的支系统和分系统,由相邻/相似关系把它们纵横交错地连通在一起。[21]具有常规关系的两事物互为对方的“关系体”(relational entities),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22]由于[相邻 ±]、[相似 ±]可以作为审视常规关系的两个维度,[15]进而可以说具有相邻/相似关系的两个关系体,其中一项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项的存在。

比如,修饰对象借用型的移就表达“寂寞的梧桐树”,身为说话人的作者并非意在把人的情感赋予梧桐树这种非生命的物质,其意向内容在于传达人的寂寞及身处的场景;在这一具体场景中,人和梧桐树是空间相邻的两个关系体,其中一项的存在自然内在地蕴含着另一项,当然,在从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的推衍中,说话人也完全可能择取与“人”互为相邻关系的其他关系体作为显性的移就表达中的要素。再如,修饰语借用型的移就表达“燃烧的爱情”,描写爱情及其特征应是说话人的意向内容,“爱情”本身不具有“火”的特征“燃烧”,且“爱情”与“火”更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概念,但是,“产生热量”这一共同的特征使它们联系在一起,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中成为以相似关系为特点的关系体,修饰语“燃烧的”被巧妙地借用来修饰“爱情”。通过上述两个典型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修饰对象借用型和修饰语借用型移就表达生成的推衍过程分别是以相邻和相似关系为中介的。

3.心理基础

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征。知觉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23]对于移就表达来说,人们在理解时并不会困惑于语言形式的超常规搭配,而是会依据修饰词或修饰语的线索以及过去的经验,迅速对移就表达做出合理的解释,构建出恰适的意义,那么在移就表达生成的过程中,这一点也使得说话人在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中免去了最终生成的超常规搭配将会造成受话人语言理解障碍的担忧。因此,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移就表达生成的心理基础。

4.移就的生成流程

根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及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移就表达的生成可用如下流程图表示:

图2 移就生成流程图

下面,我们以英文中的“baking court”为例阐释自主-依存框架下移就表达生成的整个流程:(1)由语境可知,说话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是“during the trial of such a law case arousing general concern,people are made feel anxious and nervous as time passes by,especially after preliminary sparring over legalities”,记作自主成分A1,它与最终的移就表达“baking court”构成自主-依存联结;(2)在追求语言凝练、幽默、新颖等意向态度作用下,以因果相邻关系为中介,自主成分 A1第一次推衍为“people got hotter and hotter”,记为 D1;(3)以“people”和“court”两项的空间相邻关系为中介,D1作为A2被推衍为“the court got hotter and hotter”,记为 D2;(4)最后,由于相似关系把“court”和“oven”这两个分属不同类别的概念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中连接起来,这使得“oven”的修饰语“baking”被移用至搭配“court”,生成移就表达“baking court”,记为D3;(5)保证从自主成分A1到依存成分D3的推衍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是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它免去了说话人对超常规搭配不能被受话人理解的疑虑。

本文对“定语+中心语”形式的移就表达进行了新的分类并探讨了其生成机制,结论如下:(1)移就的生成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尤其是说话人想刻意委婉表达情感、追求语言凝练、形式新颖、生动形象等;(2)修饰语的移动不是任意的,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的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当然,本文并未穷尽所有类型的移就表达,我们只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以此丰富移就辞格的认知视角研究。

[1]陆俭明.关于汉语修辞的一点想法[J].修辞学习,2008(2):1-5.

[2]魏在江.移就辞格的构式新解[J].外语学刊,2009(6):44-48.

[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60.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05.

[5]李国南.“移就”与“比拟”的心理基础比较[J].修辞学习,2000(3):29-30.

[6]骆小所.汉语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48.

[7]吴平.英汉修辞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00.

[8]范家材.英语修辞格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145-149.

[9]蒋跃.汉语移就中的两种特殊的转移形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8-9.

[10]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9-283.

[11]汪立荣.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J].现代外语,2005(8):239-248.

[12]周春林.词语语义、语法偏离搭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3]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92-3.

[14]王寅.语言的认知维度[J].外语学刊,2007(2):33.

[15]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2-9.

[16]徐盛桓.自主和依存[J].外语学刊,2007(2):34-40.

[17]徐盛桓.修辞研究的新进路[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2):1-5.

[18]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1-8.

[19]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1-6.

[20]Hawkins J,Rlackeslee S.On Intelligence[M].New York:Times Books,2004:74.

[21]徐盛桓.心理模型与类层级结构[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2007.长沙.

[22]Crofit W,Cruse A D.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67.

[2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4-321.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ransferred Epithet under the Autonomy-Dependency Analysis Framework

HUANG Wan-t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As one of figures of speech,transferred epithet has been focused on by researches in the fields of rhetoric and linguistics.In light of Xu Shenghuan’s newly established autonomy-dependency analysis framework,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motivated by the speaker’s intentionality,the production of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deriving process between the autonomous structure and the dependent structure relying on proximity and similarity,which is based on perceptual constancy and understandablity psychologically.

figures of speech;autonomy-dependency;transferred epithet

H05

A

1672-3910(2011)03-0075-05

2011-02-12

黄婉童(1983-),女,河南信阳人,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修饰语辞格意向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浩浩荡荡个什么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浩浩荡荡个什么
英汉名词修饰语的异同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