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洛阳名园植物造景手法初探

2011-01-02 14:16:10李方正
关键词:松岛名园花木

□李方正

北宋洛阳名园植物造景手法初探

□李方正

自汉代直到隋、唐以来,各代帝王或以长安为都城,或以洛阳为都城。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的城郭园林可谓兴筑繁荣,荟萃了历代名园。本文就以北宋文学家李格非 (李清照之父)所撰《洛阳名园记》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北宋初期的洛阳名园的分析,粗浅地阐述作者对北宋时期造园手法中的植物造景法及其审美艺术效果的感悟。

植物造景;北宋;洛阳名园

夫洛阳,帝王东西宅,为天下之中。土圭日影,得阴阳之和;嵩少潺涧,钟山水之秀。名公大人,为冠冕之望;天匠地孕,为花卉之奇。加以富贵利达,优游闲暇之士,配造物而相妩媚,争妍竞巧於鼎新革故之际,馆榭池台,风俗之习,嵗時嬉遊,声诗之播扬,书画之传写,古今华夏,莫比观文叔之记可以致近世之盛。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原序

一、前言

隋、唐时,洛阳被称为东京或东都;而被称为西都,则是始于后梁。可见,洛阳被称为西京、西都,或是东京、东都,只不过是因朝代而异。但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却不在少数,足以代表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一般情形。当时就有“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的说法。除此之外,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动荡的社会现实,仁人志士在政坛失意之余,便把他们的才情发挥在造园艺术中。唐代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导致了文化的空前繁荣,造园艺术水平相比南北朝时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接下来的宋朝,则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和成熟阶段。这时洛阳的园林宅第,又有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记述了他所亲历的当年名噪一时的园林十九处。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受空间条件和工程技术的制约,运用植物造景成为造园手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对某些以欣赏花木为主的园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以《名园记》中所记叙的几处名园为例,希望通过深入分析个体,以点带面地了解这一时期植物造景的手法和设计者希望能通过植物来表达的审美艺术效果。

《名园记》评述的十九个名园,大多数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如果以园林的类型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花园,一类是游憩园,还有一类是宅园。下面对这三类园中所分别采用的植物造景手法进行论述。

二、属于花园类型的园林

花园,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主要用于观赏花木的园子。在这类园子中,最为重要的造景手法显然是植物造景。共有三个园,即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和李氏仁丰园。这些园都是以搜集种植各种观赏植物及其品种为主,因此属于花园。其中以李氏仁丰园最具代表性。

1.李氏仁丰园

在李氏仁丰园中,“李卫公有平泉花木,记百余种耳。”包括桃、李、梅、杏等蔷薇科花木,还有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更是多达百余种。再加上有芳香的紫兰,茉莉,琼花,山茶等。园内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名园记》)。看来在当时,设计者在运用植物造景时,就已经注意到要注意运用尽量多样的花木品种,这样既能增加园子的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又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延长花期。尤其是蔷薇科内部的搭配和牡丹芍药的共同种植,在现代的园林植物造景中仍十分常见,并常被用来作为专类园观赏,如我们熟知的北京植物园内的月季园,牡丹园。加之洛阳现在仍以盛产牡丹而闻名,想必当时园主也必定是穷其所能安排牡丹和芍药的搭配种植。另外,设计者在园内植物季节变换的可观性上把握得也相当好,从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莲花,到秋天的菊花,更难能可贵的是冬天的梅花。(不过这里作者并没有指出是腊梅,所以不能肯定,不过即便如此,前三季的变化也已经很丰富了。)这样就可以做到无论参观者在一年中的哪个季节来到园中,都能观赏到正在盛开的花木,加上其他的陪衬,使园子的可看性尽可能的延长了。另外,设计者还特意种植了茉莉,琼花等芳香花木,使游人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嗅觉也能得到极大地满足。这一点也能给现在的园林设计者带来提示,在利用植物造景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观”上,还要注意满足观赏者嗅觉,甚至是听觉上的感受。

《名园记》:“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崴崴益奇”。这说明,当时已经有工匠会利用嫁接变异来创造新品种,这是另一重要植物造景手法的运用。利用嫁接,有多方面的好处:可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高植株耐低温能力,这就植物本身而言是利于他们更好的生长发育,呈现更好的树形。而就整体景观效果来说,嫁接必然可以丰富景观的多样性。如现在龙爪槐,垂枝桃,垂枝梅等都是通过嫁接的方式来繁殖造型,还有现在植物园内常见的柿树嫁接在黑枣上,产生不同的审美的效果,这些都是嫁接的功劳。虽然我们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当时的能工巧匠们利用嫁接技术在李氏仁丰园内创造了怎样的景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植物造景时,不要忘记“嫁接”这一重要“手法”(虽然这应该是生物技术层面上的方法,但鉴于它确实能创造不一样的景观,这里还是把它当做造景手法之一。),这也是李氏仁丰园在植物造景方面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之一。

除花木众多,品种丰富外,记文又说“有四并,迎翠,濯缨,观德,超然五亭”。其必定是作为赏花和休息的建筑点缀于其中。

综上所述,李氏仁丰园是名符其实的花园类型园林,设计者网罗了当地尽可能多的花卉品种,不惜代价种植从远方移植来的花卉,并利用嫁接技术来创造新的花木品种,运用以上造景手法让植物本身称为景观焦点,这在我国造园史上应该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丰园也不单单养花木,也有以四并、迎翠、灌缨、观德、超然五亭等园林建筑,供人们在花期游园时赏花和休息之用,真可谓面面俱到。

三、属于游憩园类型的园林

所谓游憩园,就是供人们休闲散步娱乐、短暂休憩的公园。而在北宋时期,这几处名园就是供园主人经常前去游息或小住而已。其主要功能应该是给参观者提供能够放松心情和身体的环境。共有十个园子属于此类型,即董氏西园,董氏东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东园,紫金台张氏园,水北胡氏园,独乐园,吕文穆园。在这十个园子中,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植物造景手法。其中以松岛、丛春园的特点最为鲜明。

1.松岛

《名园记 》:“松 ,柏 ,枞 ,杉 ,桧 ,栝 ,皆美木。洛阳独爱栝,而敬松。松岛,数百年松也。其东南隅,双松尤奇。松岛名字的由来,是因园内多古松。古松参天,苍老劲资,是这个园子植物造景最大的特色。松岛的平面图见下。

“颇葺亭榭池沼,植竹木其旁。”“自东大渠引水注园中,清泉细流,涓涓无不通处”。从上图可以看出,两科古松基本上位于园子的正中央,周围以溪水环绕,但图中并未画出用来陪衬所种植的竹子。不难想象,古松和竹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崇尚的拥有高风亮节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植物。苍劲的古松,即便是本身已经可以被称为中国古典传统园林中的胜景,加上亭榭池沼,清泉细流的陪衬以及竹子的种植,松岛不仅仅体现了突出主体这一重要的植物造景手法,其园子整体本身更是一个中国古典园林中以松柏等古树作为主景的典范。我们能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如果需要突出一两株孤植的植物,不光单单要通过地理位置来强调它的地位,更要在旁搭配一些能符合或者搭配主景风格的植物或水景,这样不仅能起到烘托主景的作用,还能让参观者觉得整体的景观不单薄,有厚度,这样不仅不会削弱主景的吸引力,相反的,还能更好地为突出主景服务。从松岛的平面图中,虽然我们不能清晰地看出除了竹子和渠水还有什么陪衬,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一定数量的适当的装饰,必定能突出主景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这也算是植物造景手法之中的宝贵经验。

2.丛春园

《名园记》:“今门下侍郎安公买于尹氏。岑寂而乔木森然。桐、梓、桧、柏,皆就行列。”乔木成排成列种植,这种植物造景方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罕见,因为古人最为重视师法自然,而丛春园可谓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像西方规则式种植配置的先例。而丛春园植物造景的特点,就是利用高大的行列树林来完成闭合式的风景。但是这种列树茂林的手法难免显得景致单调,于是设计者匠心独运,在园中建了两座亭子。“大亭有丛春亭,高亭有先春亭。丛春亭出茶蘼架上,北可望洛水”这样即解决了园内景色单调的问题 (两亭本身成景),又可凭亭远眺,借景园外,使远处的洛水成了园内可看到的景物,可谓一箭双雕。这虽然不是植物造景手法,但在植物资源有限或者种植形式不可多样性的情况下,这种借景园外,景、声具备,为我所用的经验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另外,丛春园的植物造景方式给我们当代的园林设计者新的思考方式:是不是中规中矩,乔木成排成列的种植方式只能用于西式园林中?在运用这种植物造景方式时,可不可以仿照丛春园的方式,使用一些手段使其带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如此一来,中轴线式的园林就不再是西方园林的唯一代名词,利用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典型代表,如丛春园中的古亭,完全可以做到中西结合。

综上,如果说松岛的植物造景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以及最经典的,那么丛春园的植物造景手法就可以算是个特例了。但是作为游憩园,除了植物之外,提供给游人观赏游览休息的建筑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让植物和建筑良好地配合,做到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洛阳名园中的游憩园提供了成功的例子,其中的植物造景手法可称之为典范。

四、属于宅园类型的

所谓宅园就是连接在居住第宅之旁的日常游息生活的园地,或就在第宅之中,园子与居住建筑浑然一体的园宅。共有六个名园属于这个类型,即富郑公园,环溪,苗帅园,赵韩王园,湖园,大字寺园。下面以富郑公园和环溪为例,阐述植物造景手法在以这一类园子中的作用。

1.富郑公园

富郑公园,即富郑公之园,富指富弼,因在宋仁宗、神宗朝两次为相,被封为郑国公,故宋人尊称他为富郑公。下图是富郑公园的平面图。

由图可见,由于包括住宅,园子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一区又一区,一景复一景的曲折变化,但在西北方,一个以竹为主景的景区,却能体现设计者高超的植物造景手法。

《名园记》:“直北走土筠洞,自此入大竹中。凡谓之洞者,皆斩竹丈许,引流传之,而径其上。”“历四洞之北,有亭五,错列竹中”。用丈许大竹构成竹林中洞天,引流穿过洞天。到了图上所示的梅台、天光台,是另外的景区。这些景区的划分,或用竹木,或用水流,同时还能划定一定的范围,使这一个个的小景区好比是园中之园,各有不同的特色。这就体现了植物造景的又一重要功能,除了本身成为景观,还能在功能上起到划分一定区域的作用。特别作为竹林,可密可疏,又形态多变,非常适合划分不同区域。当然,除了竹子,其他的一些小乔大灌也可以用来分隔空间,这样,既可以使植物本身称为景观,又能起到划分区域的作用。富郑公园的这片竹林可谓整个园子的点睛之笔,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植物造景的又一重要手法。

2.环溪

《名园记》:“园中树,松桧花木千株,皆品别种列,除其中为岛屿,使可张幄次,各待其盛而赏之。”松,桧,花木都是分开按种列植,已经是很吸引人注目的景致。再加上设计者特地将其中间的地方空出,使之看起来像花海树海中的岛屿,人们可以在里面搭帐篷欣赏周围的鲜花盛开,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一植物造景手法的绝妙。同时,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运用植物造景时的一点经验,要做到稀疏有致,留一点物理空间给参观者让他们能更好地欣赏周围的植物景观,给他们带来置身于其中的感觉,不要只顾着用植物把地方塞满,适当地留出些余地,反而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对宅园类型的园林来说,碍于功能的局限性,植物造景手法并不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却往往在景观上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判断一个住宅类型的园子的美丑,其运用植物的手法是否高明是很关键的因素。

五、小结

文章以北宋时期洛阳名园十九处中的几处有特色具代表性的园子为例,分析探讨了植物造景手法在当时的运用和所达到的效果。作为园林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造景手法显得尤为重要。若园子以观赏种植植物为主,则植物造景时应注意其搭配多样性、季节性、色彩及味道;而当园子需要一定量的建筑来完成其功能性,则应注意植物造景时与建筑的呼应以及植物本身具备的功能性和可观赏性。另外,通过对具体每个名园植物造景手法的分析,除了初步了解植物造景时的注意事项,还在个例中学到了一些特定植物的经典造景手法,如古树、竹林等,仍可运用到当代园林设计中,可谓受益匪浅。

[1]李格非.洛阳名园记[M].涵芬楼,193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D610

A

1008-8091(2011)02-0088-04

2011-01-20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李方正 (1989-),男,山东济阳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杨红香)

猜你喜欢
松岛名园花木
《老残游记》中的淮安名园与名花
华人时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6
梦幻松岛,只生欢喜不生愁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30
《洛阳名园记》中的空间构想
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 07:05:32
花木笺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3:56
唠叨的妈妈
乾隆重臣刘峨故里寻古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历史名园复原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大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