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空前的负面影响,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心。后危机时期,消费者信心仍未恢复,国际贸易市场的买方格局进一步强化。我国作为出口量大、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贸易大国,面临的贸易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宏观层面的贸易摩擦加剧,微观层面的更多进口商为缓解自身资金周转压力和减小结算成本,拒绝开立信用证,坚持采用赊销、承兑交单等信用贸易结算方式。
这种贸易结算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催生了出口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市场信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期乃至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保理业务参与者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有增无减,甚至有导致保理市场失效乃至失灵的可能。由此,如何规避及分散风险,满足出口企业需求,加快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帮助我国外贸企业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后危机时期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形势
发展机遇
国际保理业务的功能是为帮助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或缓解资金链压力而提供专业账目管理或财务咨询服务,减小客户信用风险或交易风险,将客户从繁重琐碎的催收应收账款事务中解脱出来,并帮助其获得销售信息、扩大产品销路。
后危机时期,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链压力非常大:一方面,进口商坚持赊销,延长还款期,加重了出口企业面临的进口商信用风险、汇率风险、账务管理成本和账款催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可抵押资产,中小出口企业很难通过传统贷款模式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国际保理业务由于可以为出口企业承担100%的坏账担保,并且无抵押地为出口企业提供应收账款承购服务(融资服务),正好可以解决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因此,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从我国保理业务的成交额变动来看,这一潜在需求正在快速地转变成现实需求。
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统计,2009年,我国保理业务成交额达673亿欧元,比2003年增长了646.6亿欧元,占全球保理业务成交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0.35%提高至2009年创纪录的5.24%。虽然上述数据中包含国内保理的数据,但从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和我国商业银行争相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供给情况来看,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面临挑战
尽管国际保理业务有望迎来新的增长,但是,后危机时期的信用重建还有待时日,市场风险和交易风险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以信用贸易结算为基础的国际保理业务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保理业务中,为控制风险,保理商需要核定的额度包括两方面:一是进口商信用额度,即保理商核定的、承担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限额;二是融资保理项下的出口保理融资额度,即出口保理商受让应收账款后发放融资款的最高限额。这两个额度共同构成了保理商叙作国际保理业务承担风险的上限,而其能否准确地反映进、出口商的资信情况是保理商能否对保理业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也就是说,保理商对风险的控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他保理业务参与方间的信息对称程度:信息对称程度越高,保理商叙作保理业务的风险越小,保理市场交易成本越低,越趋于帕累托最优;信息对称程度越低,则保理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越多,市场越趋于失效甚至失灵。
具体来说,在保理业务中,出口保理商、进口保理商相对于进口商,出口保理商相对于出口商,出口保理商相对于进口保理商,都必然地处于信息劣势。前者都不可能比后者更了解其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及应收账款存在的瑕疵等风险特征。因而,在后危机时期,在市场信用没有完全恢复、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升无降的情况下,出口保理商所面临的来自进口商、出口商、进口保理商的信用风险都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口商信用风险。后危机时期,进口商可能因自身的资金短缺或交易商品市场价格下跌等原因而不能或不愿履行付款义务,导致保理商已承购的应收账款债权无法实现。
第二,出口商信用风险。后危机时期,不仅仍存在着因出口商未按要求履行交货、运输等合同义务,进口商拒付,从而导致出口保理商面临向出口商已支付的应收账款承购款无法收回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存在着出口商因资金周转困难,拒不返还进口商间接付款款项的风险,甚至还存在着出口商虚开发票或高开发票,骗取保理商融资的欺诈风险。
第三,进口保理商信用风险。后危机时期,一是存在着进口保理商因发生财务危机,丧失清偿能力,在进口商不履行付款义务时,不能履行坏账担保责任的风险;二是存在着进口保理商刻意取消或调减信用担保额度,拒绝或拖延履行担保付款责任的风险;三是存在着进口保理商在收到进口商付款后,拒不将款项支付给出口保理商的风险。
后危机时期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从后危机时期国际保理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出发,我国保理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动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及业务管理制度
国际保理业务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国际保理业务在后危机时期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也是保理商进行风险预测与控制的关键。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国际保理业务推进的各个阶段,并可能直接导致保理商已付出对价的债权无法实现。
当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可开展保理业务的主体在严格意义上只能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有效防范国际保理业务信用风险,应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风险控制流程及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价体系,针对国际保理业务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入国际行会组织,如FCI和IFG(国际保理商组织)等。通过其提供的内部信用评级,选择资信好的会员为进口保理商,纠正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进口保理商、进口商信用风险。三是在利用外部平台获得进口保理商资信情况的同时,通过内部授信,评定进口保理商额度,将与进口保理商的交易控制在对其的授信额度内。同时,根据从国际保理行会组织、保理同业组织、同业银行等多种渠道所获取的进口保理商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定期、不定期地调整对其的授信额度,最大限度地规避进口保理商信用风险。四是加强信用评级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对出口商的贸易背景、偿债能力及发展前景的调查与评估能力。以便既能在出口保理项下对出口商的资信进行全面评估,又能对融资保理项下的融资额度进行严格审批,对出口商信用风险实行严格控制。
同时,对于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保理商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控。针对操作风险,一方面,保理商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操作流程,防范由于制度空白造成的操作失当。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仅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而且要加强相应的思想政治与职业操守教育,降低现有制度下“人的因素”造成的操作失误的发生概率。对商业银行而言,为全面防控保理业务的操作风险,还应在承担保理业务的部门、内控部门及信用管理部门间建立畅通的沟通与合作通道,对操作风险进行监督、检查与全面控制。针对市场风险,保理商应通过加强净利息收入敏感性分析、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及外汇风险集中度分析等,加强对保理业务市场风险的监控;同时,还应通过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等方式对冲市场风险。
加强产品创新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综合性金融产品,本身可以被细分成多个业务品种,并且围绕应收账款转让的程序、授信额度的占用甚至保理业务的启动环节,还可以设计出更多的新型金融产品。随着我国保理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围绕客户需求设计各种新型保理产品并不断提升产品创新的速度,将成为我国保理商提升竞争力,应对竞争性群体压力的根本之策。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完善研发队伍培育机制,增强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避免因内部机制不畅导致产品创新迟延,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保理产品创新工作的组织、安排和整合机制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国际保理业务跨度大、周期长、综合性强,兼具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催收、信用担保等多种功能,涉及国际贸易、金融、法律、计算机等多个业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后危机时期,要加速推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必须培养高水平的保理业务从业人员,将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加速保理人才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我国保理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国外保理研发、管理人才。我国保理商可以通过提供优惠的待遇与工作条件,引进一部分优秀的国外保理研发、管理人才,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自身保理团队的研发及管理水平。二是派员参加培训,了解业务发展动态,学习业务理论及实践知识,培养自己的保理业务人才。三是借助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等同业交流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业务磋商交流,促进中资保理商从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作者单位:大连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