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经营转型趋势分析

2011-01-01 00:00:00高自强张明贵
银行家 2011年3期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但究竟应该如何转型?业界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综合考虑当前与未来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变化,客户结构中小化(本文主要指企业客户)、收入结构多元化、服务手段电子化可能是中小银行未来经营转型的主要方向与内容。
  
  客户结构趋于中小化
  
  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区域趋于中小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中小银行的服务能力决定了其未来客户结构必然是中小化。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无论是在资本实力、资产规模,还是在网点机构、客户基础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国内的中小银行,无论是在客户定位、市场定位还是在业务机构等方面,都与国有大型银行没有太大差别,经营的同质化程度明显。尤其是在客户选择上与大型银行高度重叠,“傍大款、垒大户”现象比较普遍。脱离自身能力盲目地与大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其结果必然是企业用信不足、持续增长乏力。银行与客户可以看作是一种“婚姻”关系。大企业相对中小银行而言处于强势地位,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其选择“离婚”的成本相对较小,而对中小银行来说,与大企业的“婚姻关系”破裂往往会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因此,中小银行要想长久维持与大客户的关系,必须付出更多和更大的代价。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企业金融“脱媒”日益加剧,中小银行服务大客户议价能力越来越低,中小企业将是中小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群体。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8.6万亿元,其中,贷款融资占比由2009年同期的83.5%下降到76.2%,股票融资(不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占比由2009年同期的2.2%上升到4.8%,国债融资占比由2009年同期的6.4%上升到8.5%,企业债券融资占比由2009年同期的7.8%上升到10.5%。贷款融资的主导地位持续下降,股票融资占比显著上升,企业债券融资继续增加,国债融资力度不减,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相对银行贷款而言,由于直接融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进行直接融资,因此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更高。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8%以上,直接融资不足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将逐渐成为中小银行的主流客户。只有能够平等对待、相互讨价还价的客户才是中小银行真正稳定的、具有忠诚度的客户。中小银行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关心小企业、扶持小企业,与小企业同舟共济、共同成长,那么这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婚姻关系”将很难破裂。面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相信,“小企业金融服务”将会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大未来”。如华夏银行提出全力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战略转型目标,民生银行提出要打造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目标,正是中小银行对经营转型理性思考的体现。对中小银行来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收入结构多元化
  
  首先, 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金融监管变革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定义标准、资本充足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7月发布的《强化新资本协议的建议》以及巴塞尔委员会陆续发布的一系列文件都体现了这一点。目前,银监会已着手从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流动性等方面厘定最新的监管标准,旨在科学引入巴塞尔改革建议中的新监管指标。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等三个最低资本要求更加严格,并要求所有银行都设置超额资本以抵御经济周期波动,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还设置了附加资本要求。动态拨备率指标要求拨贷比原则上不低于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0%,按两者孰高的要求执行,并提出了明确的达标时间要求。新的监管标准表明,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
  其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率管制政策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显现。管制利率不能够准确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扭曲了资金的市场价格,弱化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使得部分资金不可避免的投向了某些低效率的行业或领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银行方面来说,利率管制政策是国内银行盲目追求粗放式增长的直接驱动力。在利率管制政策下,存贷利差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给银行带来稳定高回报的同时,也弱化了银行改革和创新的动机,不仅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资产质量下降,服务效率低下,而且容易滋生腐败。
  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业所受到的冲击最大,净息差水平将会有明显的下降。在净息差大幅收窄之后,大型银行可以“以量补价”,但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和机构网点方面都没有优势,无法与大型银行拼规模,更不可能“以量取胜”,这就势必促进中小银行主动进行创新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努力提高贷款收益水平的同时,不断拓展收入来源,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因此,收入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非利息收入的差异化将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小银行的未来。
  第三,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新兴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将是未来我国中小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外先进银行非利息收入远远高于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左右,有些大型银行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美国300家最大银行的盈利结构是:净收入的40%来自金融中介、20%来自资本市场、40%来自手续费。从国内上市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201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为18.11%,较2009年同期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但与国际银行的差距依然不小。具体来看,中行、建行、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都在20%以上,最高的为建行,占比也只有21.94%,股份制上市银行普遍在10%以上,但都不到20%,城商行中,宁波、南京、北京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都在6%~10%之间。2007年,时任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强调指出,大中型银行要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50%;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到20%。目前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服务手段电子化
  
  技术进步改变生活,也使得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加速一体化,资金支付转移迅速方便,从而使更加复杂的金融活动成为可能。技术进步不仅使金融机构营运效率大为提高,而且能够直接改变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和竞争格局。
  以证券行业为例,技术进步带来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等新的委托方式,改变了客户与券商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地域、时空对业务拓展的限制,使得券商在投资者与交易市场之间建立起了快捷有效的交易通道,带来更大的交易量,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还使证券经纪业务的经营成本大幅降低,渠道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使得券商之间交易佣金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佣金收入的减少还迫使券商不得不加快业务创新、加快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以减轻对佣金的过分依赖,从而导致券商经营模式的分化。
  可以预见,证券行业的这种演变将很快在银行业重演。电子支付环境的改善以及新兴渠道的建立,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大量的业务需求和价值增长机会。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的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2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6%,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295万亿元,占比约90%,同比增长 28.3%;个人网银交易规模为25.9万亿元,占比约10%,同比增长64%。此外,2008年电话银行的交易规模大概为4万亿元,手机银行的交易规模则为600亿元。随着电子银行业务在安全性、业务种类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未来3~5年电子银行业务仍将保持稳中加速的增长趋势。
  随着未来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物理营业网点对银行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减弱,大型银行的营业网点优势将不复存在,电子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那些重视技术进步、拥有信息技术优势的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