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的日子

2011-01-01 00:00:00程小懒
美文 2011年2期


  程小懒 和所有人一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漫长岁月里,有始终陪伴成长的小宇宙。读书、写字、行走、画画,宇宙不大但能量充足。渴望华丽的冒险,爱听清新的声音,留恋唯美的电影,也想走更多的路。于是,怀揣很多小梦想,随时准备出发。去台湾,是出逃的第一站,也是找寻平衡的起点。
  
  当我们想到台北的时候,最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呢?是耸入云霄的101摩天大楼,是明星云集的西门町闹市区,抑或是众星捧月的故宫博物院?可能这些地标性建筑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它们代表着台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经济和繁盛的媒体工业。但是,在很多人心里,这些或许只是一个外在的形象化的台北,而真正的台北,在诚品书店。
  
  诚品书店
  
  诚品之于台北,是一个符号,或许,又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从1989年第一家诚品发展至今,全台共有四十多家诚品书店(还有十余家诚品文具馆、儿童馆),仅台北市就有二十多家。
  我想每一个来到诚品的爱书之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里。它有着宽敞舒适的阅读空间,明亮开阔;精心规划的布局陈设,极具欧洲图书馆风味;书籍陈列十分考究,书架空间对称而有层次,书店整体连贯中有区隔;另外,典雅精致的装潢,更是一反传统书店的沉闷与规格化,以沉稳、优雅、温馨的色系协调整体,创造出充满人文艺术气质的氛围感受。这时,往往还有一曲缓缓入耳的轻音乐在耳畔回荡。每个走进诚品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轻声细语、放慢脚步,然后,开启一趟书籍与心灵的奇妙之旅。
  如果说,诚品首先成功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那么下一步的理念传达则更加关键。无论你何时来到何地的一家诚品,都会发现它在持续更新中,精心制作的海报和阅读贴士,海fSufXWxZt8+2pxWnN90E4eE+X1hS94Qsqyx2Mz2STFQ=报上温暖真挚的文字总是能引起我的共鸣,不经意间就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热爱阅读的人,何其相似。“诚品好读” “诚品一周选书” “城市·故事” “带一本书,去旅行”等等一系列主题,每个主题都会配有相应的专门开辟的主题书区。可以想见,这必然是一项浩大而繁杂的工程,但是它却也是最重要的,是诚品的灵魂所在,是流动着的阅读旗帜。
  除此之外,书店内部专门设有讲座演出场地,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伴随书籍的延伸阅读活动,每年至少举办四百至五百场演讲与展览,内容更是遍及文学、戏剧、环保、舞蹈与美术等等。它为读者与作者之间,提供了一个最佳的交流平台。
  所以,诚品书店里有的,不只是书,还包括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等等精神,或者可以总结为,一种阅读理念。这就是诚品,它用每一分的真心和诚意,向读者传达着专属诚品的阅读理念。每一家诚品书店,就像是一朵静静开放在台北城市角落里的雏菊,默默地飘散着书香,二十年如一日。它散播丰富的阅读文化,只为让阅读永不打烊。
  优沃的土壤孕育了代表精英文化的诚品,而后推及到大众文化,最终受惠的是整个大众群体。可是,我不禁思考,光凭这些硬件设施,这些理念,这些活动,诚品就能够成功吗?为什么内地的很多民营独立书店却面临倒闭的窘况呢?
  对于一家书店来说,最重要的,其实从来不是别出心裁的设计,不是高明的营销模式,不是精心策划的延伸活动,而应该是读者啊,是真心热爱阅读的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而读者,才是诚品最大的财富。
  有这样优质的书店,也要有懂得它的读者。从几岁的稚龄儿童到意气风发的少年,从职业装的白领到提着菜篮的家庭主妇,从西装革履的职场先生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台湾人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在诚品,便得以瞥见。
  感受台北读书会
  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外国文学老师要来台北读书会讲课,他邀请我同去,我便好奇地前往。
  在一幢办公大厦里,我参加了在台北的第一次“民间”读书会。一间二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十几位读书会成员,一个老师,便是读书会的所有组成了。从读书会的负责人陈阿姨那里,我得知,这个读书会已经办了有八年之久,成员几乎是固定的,每月举办一次,全凭自愿参与,运转经费全部来源于每个成员每次缴纳的学费。最让我感动的是,读书会的成员都是一群年纪约四十至五十岁的阿姨和叔叔们,他们平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闲暇时特地抽时间阅读,不仅如此,更因为热爱阅读,专门参加读书会,听老师讲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她们读哈代的《远离尘嚣》,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读狄更斯的《双城记》……
  读书会的氛围非常融洽,讲课开始之前,每个成员都会带自备的点心,一起分享,大家话话家常也聊聊今天要讲的这本书,还有热心的阿姨提前煮好咖啡和茶,随时为大家续杯。讲课正式开始之后,这些叔叔阿姨们马上正襟危坐,记起了笔记,一副认真的学生模样。课后,也没有一个人赶时间急着离开,而是都留下来围着老师,继续聊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提出阅读或讲课时的疑问。
  在读书会的这次亲身经历,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台北有二十家诚品书店,却仍旧供不应求?这样一批数量庞大的读者群,这样爱阅读的台北市民,这样精益求精的阅读方式,都是书店不竭的动力。
  陈阿姨还告诉我,在台北,这样的大大小小的读书会有上千之多,她自己也因为爱好阅读,一人就负责了三个读书会的相关事务。另外,陈阿姨还跟我提起,目前台湾家长普遍忧心的,关于台湾年轻人喜玩乐而不读书的问题。她比所有人都乐观。
  “我觉得,不管这些孩子到了什么年纪,等到有一天他们想阅读了,始终都有读书会等着他们”。她骄傲地说。
  她们对于阅读的执着追求,怎么能不感染下一代呢?
  
  邂逅梵高展
  
  如果说十年前的台北是以经济作为它腾飞的起点的话,那么现今的台北,则更是以文化独领风骚。文化的魅力与多元在这座现代都市里挥洒得淋漓尽致,除了书店之外,各种展览演出和演唱会也层出不穷。在我交换的短暂时间里,不论是学校还是课外,各种可供学生体验的文化演出和展览活动都排得密密麻麻,我常常应接不暇。
  同时,我很幸运地邂逅了在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梵高画展。在台湾,这位不巧的印象派大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梵谷”,和内地的翻译稍稍有些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深爱这位热情执着的荷兰画家。
  早年在高中的时候,我读过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所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它是一部全景式的关于梵高惨淡而又不平凡一生的再现。
  这次的梵高展,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梵高早期的素描写生作品和中期静物写生作品,还有少量的后期珍贵油画作品(一些油画画作,由于太过名贵往往不会被借出作展览)。展览室内环境优雅,布局精良,还特别细致地作了导引和简介,把每一个时期的画作分类和总结,偶尔,我也会在下一个转角,邂逅一句文森特先生质朴动人的话语。
  虽然在书中见过很多次梵高的画作,但我还是不得不感慨亲见真迹的震撼。尤其是油画画作,其间细致精准的纹路和笔法都清晰可见,和着用笔力度的深浅不一,形成一片片各不相同的独特小区域,而当这一个个色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又神奇地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印象画作。那种震撼我想我难以用言语来表述,只能说,什么是伟大的画作,今日得见才明白其中真谛。
  看完展览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感叹梵高油画作品中的神来之笔;另一方面,展览中他的早期画作同样带给我很多思考。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这次画展的意义所在,或许,是它之于我的意义所在。
  我又想起那本传记,书中对梵高从事绘画的整个过程都有详尽的描述,但彼时读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创作初期,这位艺术大师所经历的痛苦的折磨和煎熬,他没有接受正规的系统的艺术训练,完全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苦苦探索,还要忍受现实生活的种种非难。世人往往只记得他后期的那些名画作品,而忽略他早期的作品,因为它们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稚嫩和毫无章法的伟大之处。
  但是,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最难能可贵的,难道不是他惊人的成长过程和在漫长道路上的摸索吗?亲爱的文森特,在书中,我跟着作者的眼光掠过你浮影憧憧的一生,我感受到你的苦痛与执着,而今在画展中,我又仔细审视了你每个阶段的手稿,见证你每一幅画作中一如既往的追寻与坚守。我想,现在,我才是真正地开始懂你了。
  如果你想读懂台北,那么,请一定要从文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