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的烦恼

2011-01-01 00:00:00
美文 2011年2期


  何杰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会员。1996年至1998年赴拉脱维亚大学任教、讲学。1999年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2008年论文入选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第21届语言学会议。
  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研究。出版语言学专著;《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增编版)》等三部。主编出版汉语量词词典一部;主编出版教材一部(上下册)。合著教材两部;合著《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一部。发表及入选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论文三十余篇。
  1972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论文和文学作品均有获奖。出版散文集《蓝眼睛黑眼睛——我和我的洋弟子们》。
  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词典》。
  2006年荣获全国十佳知识女性。
  
  圣诞节在拉脱维亚也是孩子们最愉快的节日。可是他们哪里知道,给他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有多么辛苦。其实,如果我不在那儿,不认识一个叫巴卢大的人,我也不知道。
  
  1
  
  在拉过圣诞节。
  拉脱维亚独立并不久,全国一半人在贫困线下,10万人靠捡垃圾生活。没在那居住,你决不相信。然而,无论谁,都在竭尽全力地为孩子过好这个节。巴卢大就常说“为了孩子……”
  巴卢大是我特殊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我们的友谊开始得叫我很有歉意:
  拉脱维亚大学公寓后面不远,有一个叫kukusha(杜鹃山)的地方,非常美。 我经常去那里散步。
  金秋,大自然把所有的颜色都涂抹在这里。山丘青色的石阶,黄色的枫叶,苍翠的柏树枝,绿中带黄的小草,淡红的野花……而天,蓝啊,瓦蓝,瓦蓝,蓝得高远无际。蓝天上的云,就像怒放的巨大白色花团,在蓝天上变幻着无尽的遐想……
  我仰着头,贪婪地看着大自然梦幻的画布。
  “砰”我竟把一个小老头撞趴在地上(他背对着我)。
   “褐老鼠(何老师)——你——号(好)!你——号!”
  小老头趴在地上,也顾不得起来,抬头只是惊叫。后来我才纳过闷来。他只会说一句汉语:“你好。”细看,他也不老,40多岁,只是长了一脸胡子。巴卢大,是拉语胡子的意思,我给起的。他的名字特别难记。原来他是我朋友韦大利的朋友。朋友告诉他来找我。
  很快,我们商定:我教他汉语;他教我拉语、俄语,外加一块跟我的爱人学拳练剑。我们又多了一个朋友。
  大家凑在一块说笑,锻炼。巴卢大是我们最忠实的弟子。他每天火烧火燎地来,又急三火四地去,天天不落。可一进11月,他就再也没来。
  
  2
  
  可想而知,圣诞节来临了,人们都像上了弦。做父母的就更多一层劳苦。巴卢大有三个孩子呀!
  过圣诞节,要做的事可真多呀。
  原来,圣诞老人都是家长轮流扮演的。家长们不但要到处奔走买礼物,还要聚在一起,找出扮演圣诞老人的最佳人选。然后再分头去准备什么圣诞树、彩灯、装礼物的大口袋。还有圣诞老人的袍子、帽子、胡子、鼻子。这些事情都要背着孩子,秘密进行。包括孩子要什么礼物,都是家长在常日的不露声色中了解的。
  我在那儿,真是感觉到,他们教育孩子特别用心。我说:
  “天下父母心。都是恨不得拧出水,榨出汁……”
  他们说:“不,我们像酿葡萄酒汁。”
  真的,他们不止是“给”……
  过节那天,只说那些圣诞老人,最为辛苦。他们首先要把各家的礼物收集起来,装进大袋子。然后,按着和各家商定的时间,像跑接力一样,一家一户给小朋友们送礼物。还要对孩子说上家长们事先嘱咐的话。譬如:
  “睡觉时,你要念叨:撒尿,要自己下床”。
  “你的小荷兰鼠,不能放在奶奶的套鞋里。”
  “你不能在外公的睡衣上画小乌龟。”
  ……
  到谁家,送什么礼物,对小朋友说什么,那工作做得既要周密,又要细心,出不得半点差错。
  然而,烤面包,也有烤糊的时候呀。
  
  3
  
  圣诞节,我和我爱人被邻居们邀请去他们的家。
  一通新奇的庆祝:那可不是光吃火鸡、奶酪,喝伏特加。孩子们必须表演他们特别为家长准备的节目。节目还一定得是孩子们自己编导的。
  萨尼亚表演给外公梳大胡子;拉伊达表演灰姑娘打扫尘土;小妮妮表演自己上小床睡觉……那里都有舞蹈动作。大一点的孩子都会跳芭蕾:男孩跳王子,女孩跳天鹅。有的还演奏钢琴和长笛……
  拉脱维亚经济拮据,但对孩子的素质、品德的培养,明显反映出他们很重视教育。使馆有材料:他们的教育投入比例最高。有各种艺术学校,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很高。我知道,那还都是平民的孩子,而且艺术学校都有品德分。
  孩子们的汇报表演之后,就要等待和圣诞老人说悄悄话。再然后,就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了。盼了一年,得到圣诞老人给他们的礼物,那是怎样的美事呀……
  我和我爱人回家。出大楼的门房,看到三个圣诞老人。一个叫韦大利,我们的朋友;另一个不认识;再一个竟是巴卢达!
  久违的巴卢达一身圣诞装,帽子和胡子都抓在手里,一脸无奈和沮丧。还有几个家长一块吵吵着,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
  巴卢大告诉我,他们的圣诞老人当砸了。几个门栋的礼物袋拿混了。结果按号发的礼物便都“猴吃麻花”了。
  要在规定的时间,准时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呀。韦大利无奈地耸着肩,摊着两手:
  “砸了! 砸了! 冰激凌掉在了奶锅里。”(和我们的“泡汤”一样。)
  “砸了! 砸了! 什么粥也煮不成啦。”
  韦大利还告诉我,为了礼物,巴卢大在街上当了两个多月的演员。
  
  4
  
  呀,好久不见,原来巴卢大去打工了!我忽然想起,逛老城。
  圣诞节的里加老城,文化气息格外浓烈。不管什么商店都长了精神。大有料峭争春的感觉。寂静的小街一下平添了朝气。空地上立起了圣诞树,抖掉隆冬的严寒,告诉人们圣诞节的来临。素来古朴的礼品小店,重回豆蔻年华:门廊上挂满了小靴子、小铃铛、松枝、彩带……姹紫嫣红,琳琅满目。大有刘姥姥满脑袋插花的感觉。
  拉脱维亚的圣诞节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同,一定要有面具表演。最盛大的面具表演活动是在圣诞节前后。表演者身穿彩衣,戴着各式传统面具。什么熊、鹿、鹅、狼、羊、高个女人、矮小男人(奇怪农村尽是又高又壮的胖女人,老头又瘦,又个小),还有吓人的骷髅。表演者们由一位牧师带领,挨个到村落,给每家送去祝福。他们也进城表演,祈祷丰收,驱除邪魔鬼怪。
  那时,我下班遇见过,但不知是过圣诞节,而且,在我们住所周围楼里,不断有人把破桌子、板凳从窗子扔出来(他们到处是木材),还有什么旧物。那时,我们还说,这不富裕的拉脱维亚人,可真不会过,不知道节俭。后来才知道,他们在抛扔晦气,祈求明年的好运气。
  最叫人惊诧的是就在大街上,他们表演耶稣诞生的故事。有真的羊圈,真的羊。除了厩槽里的孩子(耶稣)是个大洋娃娃。圣母和牧羊人都是真人扮演。
  风雪里,牧羊老头儿弓着背,满脸的胡子挂着冰碴,鼻子冻得红红的。老人不时擦着清涕。我觉得有点面熟,总想看清脸。不过那牧羊老头儿总是背对着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那牧羊人就是巴卢大啊。
  
  5
  
  巴卢大那天晚上最心疼。他给三个孩子买的礼物,分别是细脚的舞神爱利丝、灰姑娘的金车、还有一个青蛙王子。嚯!那价格都绝对不菲(都过了百美元)。说实在的,我在那里被视为富人,但买玩具,这样的价格也决不敢问津。而他们宁可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圣诞礼物。
  为了告诉孩子:你们努力了,乖了,圣诞老人都看得见……
  
  天下父母心啊!可惜,礼物号弄错了。
  那时,我才忽然醒过味来,晚会上发完礼物,为什么一阵混乱。好几家的一大群孩子糊涂了好一阵子:
  “上帝啊!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我们的祈祷怎么没有一个能如愿?”
  这些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为了他们的祈祷,圣诞老人真是呕心沥血。
  那天,我也禁不住向上帝祈祷:
  “上帝啊!也爱一爱您的使者,圣诞老人吧……”
  巴卢大揪着粘在胡子上的棉花,冲我苦笑:
  “他们都是希望。为了孩子,值得。一样,一样……再买,以后……”
  以后,巴卢大又很长时间没来锻炼。听说巴卢大,还有韦大利又去打工了,除了他们的工作之外。
  
  6
  
  再以后,春节。我和我爱人参加中驻拉大使馆招待会,回家迷了路。晚上,路上没人。只好就近进了一座楼,敲一家人的门。
  门开了一个缝,伸出一行4个头。哈!上面一个,漂亮!典型的俄罗斯女人,一头金黄的卷发,下面,一样漂亮!一头金黄的卷发,一个比一个小(我在拉很久,知道俄族、拉族通婚很普遍。拉人头发是直的,他们混血的孩子却大多是卷发)。
  没醒过味来。出来了一个是巴卢大,一下把我们拉进屋。我们一块儿喜出望外。喜出望外之后,又是惊奇。
  我们一直只知道我们的朋友韦大利有三千金!不知道巴卢大也这么富有。可巴卢大却一脸无奈,他摆着身子:
  “何止何止……”
  哇!身后整整一串:
  漂亮!号码齐全的美女,巴卢大一个个介绍:一个老婆;一个老婆的妹妹;一个老婆的妈。外加一个大女儿;一个二女儿;一个小女儿。
  我们掉进了女儿国!
  定睛:巴卢大的房间一厅三室,都不大。原来,我们70年代老单元房的格局就是学前苏联啊!虽没有一件高档家具,但房间布置得自然又雅致。房里还保留着圣诞节的装饰。
  拉脱维亚圣诞节装饰很特别:家家户户都用花草树木美化自己的家。
  巴卢大房间的各处都摆放着桦树树枝、云衫、野花、芦苇,还有非常像花的木卷刨花。装饰以彩色的丝带,都成了非常有品味的工艺品。他们叫那些饰品为蒲祖力(puzuri)、鲁克图力(lukturi)(拉语)。小姑娘们得意地说,都是她们自己做的。
  真是花草的世界!连同巴卢大的女人们,都是一头金黄的卷发,像盛开的金百合,一朵一朵散坐在房间各处。
  她们的目光和我们一样惊诧,都是第一次见面。她们说,从没见到过真的中国人。难怪我坐车,总有老太婆小心地摸我的皮肤。
  那天有意思,巴卢大说,他们的圣诞节还没过够。一家子见来了这么特别的客人,一下就兴奋起来。女主人说,她刚刚烤了姜料曲奇饼,叫我们品尝。还招待我们喝一种树叶加上蜂蜜泡的茶。饼干有点姜味儿,好吃;茶带点苦香,好喝。巴卢大说,这都是圣诞节食品。
  一提圣诞节,孩子们高兴得嗓门都变了。我们也特别想知道圣诞节的事。于是,七嘴八舌一家人叫我们过了一次耳瘾。
  
  7
  
  拉脱维亚的传统圣诞节在12月22日——冬至日(和夏至,亚纳斯节相对)。冬至那天夜最长、白天最短。
  白天,大家聚在一处,唱歌、游戏,加上各种乐器伴奏。女人带上她们的编织物——麻编的帔肩,羊毛手套什么的,展示她们的编织技艺,看谁编得好(拉脱维亚的手工织物非常棒。好看,还都是纯毛、纯麻。朋友给我的手套、毛袜、毛衣我至今保留)。那天,男人们则比赛拖拉圣诞节原木——大块的桦树段。用绳子拉,看谁力气大。奖品是圆圆的大奶酪。
  我住的拉大公寓就在树林里,到处都是树木。他们的菜园子都垛着桦木段,老房子都烧壁炉。也够可惜的。
  过节那天,到最后,大家一块焚烧圣诞节原木。烧掉一年的麻烦和烦恼。
  那天,最必不可少的就是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最有特色的食品是用捣碎的大麦一起烹煮的猪头,放在一个大圆盘里;还有弯成圆形的大麦肠、豌豆、大个圆面包。祈望来年好收成啊!都是圆形,祈望太阳啊!
  在拉脱维亚,我最苦恼的是总见不到太阳!那时,我明白了为什么偶有太阳,就会看见有人趴在窗下。那白嫩的,最不该露面的,两瓣的部分也忍不住露出来见世面。而且就在冬天呀!
  那真是勇敢地晾晒。
  人们珍惜太阳啊!
  
  8
  
  巴卢大还告诉我们:拉脱维亚人口少。真的,我去农村,隔老远才有一户人家。平日寂寞,都渴望聚会。
  一过节,到了晚上,大家凑到一块,带上吃喝,用点燃的蜡烛点缀杉树。高兴啊,大伙一起猜谜、讲神话、说鬼故事,喝自家用黑面包酿造的酒。一块祈求来年好收成,祈求来年心想事成。说够了,就唱歌跳舞,庆祝冬至日。
  圣诞节,历史上就如此。巴卢大的女人们告诉我们,一定要跳舞庆祝:那才是她们女人们最不可缺少的呢,而且一定有人点上烛火。
  巴卢大的女人们,无论老幼,这时特别来劲头。一块拍掌说:
  “点蜡烛!点蜡烛!跳舞!跳舞!
  我们是太阳少女!”
  我和老爱都有点糊涂。
  巴卢大说,大家难得一聚,就一块接着过圣诞节吧。全家邀请我们一块跳舞。
  老爱原为部队教官。教官说,在部队时,就是心有旌旗,目也不敢斜视。这回,掉在女人堆里,早晕了菜。死活不肯跳,也不会跳。我更是什么运动都喜欢,就是不愿跳交际舞。喘气不自在。没办法,我们随着录音机,拍掌助兴。
  结果,巴卢大一个小个男人,不得不一会儿蹲着,陪五岁的小女儿跳,一会儿又跷脚仰头,陪高大壮实的丈母娘跳,还有老婆、老婆的妹妹、大女儿、二女儿。
  一边跳,一边气喘,一边诉苦:
  “愁死啦!愁死啦!嫁不出去呀——”
  我们以为他在说笑,是指他老婆的妹妹。谁知,他不仅在说那妹妹,而且他用下巴颏点了老婆的妈妈,还连同他那一群卷毛的小丫头。
  我早知道,我的邻居、朋友,许多都是单身女性。
  那天才知道,拉脱维亚原来还是世界上最愁嫁女儿的国家!
  
  9
  
  绝不是女性们不够出色。巴卢大寡居的老丈母娘,是前苏联彼得堡大学的高才生。只是男女比例差太大,名列世界第一。拉脱维亚,这个波罗的海美丽的小国还是有名的女儿国!我第一次知道。开头,多见女性,只是纳闷。
  是啊,我的拉大学生,两个年级, 9个女生,只有1个男生。难怪那娘子军党代表的头,永远像掸了水的青菜,支棱着。而拉脱维亚的女性,好像都比男人能干。
  我在那里经常看到开电车的女司机。当车停了,她自己脚踩着两个车厢壁,从车厢缝上到车顶,去拉天线。我上学时就知道,前苏联女子崇尚男性美。
  那天,我和巴卢大掰着手指算我们一起锻炼的朋友:韦大利3个女儿、尼古拉3个、拉娜2个、因娜2个……整个一女子军团。
  有报道:“拉脱维亚满大街是金发碧眼的单身姑娘……”其实,纯拉脱维亚人,头发多淡棕色,眼睛也多棕色。真正叫人惊奇的是:隆冬,满大街的姑娘,上身着皮衣,下身着皮裙,脚上蹬着皮靴。膝盖的一段,却齐刷刷冻在外面。女人呀,为了美,苦真多!
  专家分析: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水土和气候,可能更适合于女性胎儿和女婴儿的存活和成长。长成的大姑娘自然就成了圣女(剩女)难嫁啦。
  巴卢大的女人们问中国。当他们知道我们有两个儿子,而我老家的表亲、侄男、外女,生的尽是秃小子时,巴卢大的老少女人们一块喊:
  “丫一错,丫一错(俄语音:鸡蛋)煮熟了(定型了,后悔的意思)。”
  我们有点傻眼。
  巴卢大告诉我们,那天过圣诞节,大家去教堂都是去祈祷,求上帝保佑实现来年的心愿。
  基督教传统中,圣诞节是上帝儿子的诞生日,但在传统的拉脱维亚,圣诞节则是太阳少女获得重生之日。
  噢——
  难怪巴卢大的女人们,无论那个姥姥,还是最小的小丫头,刚才都说,她们是太阳少女。
  她们喊完丫一错(鸡蛋)煮熟了 ,又嚷嚷:
  “我们要重生在中国。”
  上帝啊……
  我们已有13亿啦!再来点儿光生闺女的基因……我和教官都倒吸一口凉气。
  多亏圣诞节那天,我们没跟着去教堂,没多嘴。
  一稿于拉脱维亚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