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中国的文化遗产

2011-01-01 00:00:00闫宏斐
美文 2011年4期


  作文原创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2010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蓝印花布、彝族刺绣、藏族唐卡等600多个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民众。人潮涌动的展馆、争先恐后的消费者,似乎给了众多还处在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复苏的信心。
  二、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曾经说过,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有历史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的变迁。
  三、150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这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时代几经变幻,中国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近日,在圆明园遭劫150周年之际,争论再起。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它们,“铭记”才是核心。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或抄袭。
  思路点拨:
  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展开,民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态度;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倾听古城楼的诉说和歌唱也是一种态度;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还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呢?三则材料后的提示语,“铭记”才是核心,为学生的审题立意提供了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学生心中会有哪些文化的印记呢?我们的教育是否在他们的心灵中注入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在这方面积累丰厚的学生,就会厚积薄发,挥洒自如。如数家珍一般,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的历史有辉煌也有屈辱,作为年轻的一代会有怎样的思考呢?这里可以彰显学生的思辨能力。
  外来文化的进入,青年一代是否还会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呢?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就会有所思考,有所阐发。
  看到这个作文题,我期待着,希望看到: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真挚热爱和对中国历史的冷静思考。
  
  铭记历史
  李昕荷
  
  历史的车轮碾过无数斑驳的城墙;木牛流马吟叹着千年的悲凉;箜篌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司南指着前进的方向。
  谁记得有一首古曲叫《霓裳》;谁知道千篇古籍已被埋葬;谁理解筑的喟叹;谁听闻哭断长城是女孟姜……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岁月流逝,铜臭浸染过我们的心灵,谁还会想到我们姓氏的由来,谁还能铭记我们的祖先名叫炎黄!
  那个多么可怕的年代,日军攻占东三省,我数万同胞死于刺刀之下,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今天的人却记不住“九一八”的年份,不会唱《松花江上》的曲调,仅从一声鸣笛中感受那暗无天日的地狱,这样足够吗?
  我还记得,今年9月18日鸣笛之时,我们正在上英语课。起初怀疑是发生火灾,翻看手机才知道是纪念日的笛声。多么可悲,我们能学会“侵略者”的语言,却时常记不起国耻的日子。这不是文化的伤悲,教育的失败吗!
  曾有多少国土遭过践踏;曾有多少宫殿遭过洗劫;曾有多少文化遭过遗忘?
  残破的圆明园、流逝的兽首、消失的文化是应该被纪念的。不,不仅是纪念,这些过往是应该被铭记的,因为这是我中华文化,记载着中国千年的璀璨和悲伤。
  是否重修圆明园,并不重要。关键是让我们学会铭记历史,如何挺起中国的脊梁。当我们真正正视历史的时候,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才是有意义的。看着天坛华表,我们才会内心有所激荡。到那时,圆明园的破旧是一种残缺的力量,保留有益,修又何妨!
  可现在,我们的音乐神童不识角徵宫商;高考中英语的分量与母语一样;中国培养的天之骄子,加了外国籍,为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吹不走长恨,
  花,染不透乡愁。
  雪,掩不住寂寞,
  月,圆不了古梦!
  我十三亿中华儿女,当铭记历史!让这文明不被灰尘覆盖,珍视我国的文化遗产,尊重我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中华文化再次熠熠发光!
  不要让子孙只从探索发现节目中了解中华文化,要让他们知道高悬在上空的,还是秦时月亮。铭记历史,历史永不忘!
  点评:开篇先声夺人,文采斐然,令人拍案叫绝。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的璀璨与沧桑,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说理透彻,如同澄碧的小溪,浅却浅的清澈,浅却浅的令人怜爱。文章中有自己的冷静思考和鲜明态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的。 (闫宏斐点评)
  
  铭记,带你回故里
  钱多多
  
  你是否在梵音中沉迷,沉迷于眉间一点朱砂晃在眼前的绚丽,让你忘记,忘记了多久不曾归去的精神故里?
  你是否在和服腰鼓中陷溺,陷溺于精致的寿司和辣白菜的香气,让你忘记,忘记了有一人执素巾坐在迷蒙细雨中的画舫里,温了一壶黄酒,蒸好一盘“佛跳墙”等你?
  你该铭记。铭记那可能你早已忘记的故乡赠予你的那些慷慨的记忆,或悲痛或欢喜。
  你回首,看那千年不倒的丞相祠,苍松翠柏如旋风从地面拔地而起;你回首,看那都江堰上的碧柳依依,折一枝赠你,不是苏堤,眉也要浅浅的皱起;你回首,长龙在东边矗立,嘉峪关到山海关,巨龙一zpoZwJJ829W8vhCXtJEVWA==昂首,怒吼出万里神州大地;你回首,风波亭在湖边细雨中守候着忠臣的魂灵,杜鹃穿云而来高唱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从低颓的巷陌飞出旧时谢家燕,走出丁香般惆怅的姑娘;从桥上走过状元白马,桥头却仍有人吹起那一曲《灞上柳》;大漠苦寒风雪连天,沙地上仍听人高唱着“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是你故乡的荣耀啊,你可都还记得?记得黄土坡窑洞里老妈妈的手,记得穿朱阁透纱帐的那一地秦淮河上的月光。那是你不该忘记的美好和荣耀,在古建筑和传说中诉说着苍茫大地千年更替,闪动着文化的光芒。
  你回首,你可还记得那个警钟长鸣的早晨,“九一八,九一八,我离开了我可爱的家乡”。而早在日寇的长刀刺入中国的心脏之前,英法联军就已经用它们的大炮和火枪轰开了大门,用炸药炸飞了当年横扫亚洲的高头大马,一把火烧了慈禧傲视阔步的圆明园。你看见了吗?那熊熊的火光!你看见了吗?那迸溅的泥土!那是你故乡的耻辱啊,你看见了吗?你记得你故乡那遍地的大豆高粱和你苍老的爹娘;你记得陌上柳,而昔日青青今在否?还是已被攀折他人手?
  所幸你还记得,你回去了,回到你的故里。你看到蓝印花布、藏族唐卡、彝族刺绣在首届非物质遗产文化节上广受欢迎;你听到数万个你在议论那曾经被践踏过的圆明园,而今是否应该重新立起。你想,这是你最美丽的故里,已残破不比罗马柱和帕特农,可无论是荣耀或是耻辱,都应该正视,应该铭记。而残破与否,本就没有背后站立于苍茫世间的精神高耸入云而亘古不灭。那些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是先民对你故里最好的赠与,铭记,才是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你愿举社稷名,愿奉宗庙威;你愿以血荐轩辕,去洒东山一抔土;你愿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重要,都不重要,你只要铭记,让它,带你重回你曾荒废而今重拾的精神故里。而青山苍苍,江水泱泱,铭记之传,山高水长。
  
  点评: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下,小作者成竹在胸,从容不迫,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这就是常说的厚积薄发,这是怎样的积累,这是怎样的生发。在短暂的时间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腹有诗书气自华,令读者陶醉于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闫宏斐点评)
  
  永恒的记忆
  冯秋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只是浩瀚历史长河中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是谁在那里低声吟唱“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是谁在那里慷慨诉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铭记,那些无声的丰碑。
  
  铭记,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看,王羲之用手一挥,描摹出怎一个行云流水,曲水流觞;听,是谁在吟诵黄河之水,是谁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是诗仙留给我们的财富;品,一杯香茗,一盘粽子,何人在江畔赛龙舟,敲社鼓,是三闾大夫留给我们的精神的传载。而今日我们一身耐克、阿迪,过着洋节,一口一个“OK”,忘却了太多民族的文化,淡漠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铭记不应该是浅层的、浮夸的,应该用行动去继承伟大的民族创造的奇迹。
  铭记,文化古迹承载历史的变迁。观夫胜状,非重峦叠嶂,非险山湍流。而是一堵堵颓垣,一角角残缺,一处处破损,都是历史的变迁,是时代的印记。那些早已破旧的亭轩、庙宇、庄园,没有了昔日的光辉,换来的是游人的不屑一顾,漫不经心。可它却承载者悠久的历史。或许它就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的长亭。或许它就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一座古寺。除去浮躁,洗涤心灵,抚摸那金碧辉煌的过去,聆听无声的哲思。贾平凹先生说过:“要把我们的文化屹立于民族之林。”是的,我们应该珍存那尘封已久的历史,铭记,历史古迹在诉说着它的孤寂,我们沿着先人的路,铭记吧,朋友。
  铭记,斑斑血迹铸就的历史篇章。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被侵略者掠夺的兽首是否可以拍卖,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反思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正视八国联军“给予”的硝烟、炮火,正视日本首相一次又一次参拜神社,正视钓鱼岛引发的争执。中华儿女要铭记历史,要懂得我们是一个不容他人践踏、侵略的民族,是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民族。铭记辉煌让我们充满自信,阔步前行;铭记屈辱让我们更加坚定,稳步前行。铭记用鲜血染成的旗帜,直面那血迹斑斑的史实。
  用“低头思故乡”这儿时的回忆唤醒你麻木已久的神经;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铭记忘却的纪念。
  点评:文章的亮点是恰当的引用课堂上学习的诗词歌赋,古诗文的熏陶和积淀使文章丰满而有韵味,这也是铭记的一种体现。文章既有对文化遗产的铭记又有对历史的严肃思考。正视历史,直面现实。思考深刻,发人深省。(闫宏斐点评)
  
  刻下历史的画卷
  镡吟汐
  
  那是自唐古拉山脉涌出而流经的沿岸吗?江河叮咚澎湃奏响苗族风趣的山歌。那是扎根于杜甫草堂前随风摇曳的草吗?富有韵律的摆动仿佛在浅浅吟唱着唐时的歌。
  巍巍五岳,浩浩九州,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留给我们无数的珍宝。或是彝族刺绣,或是殿基一角,或是矗立废墟的圆明园。在心中刻下历史的画卷吧,走进文化,铭记历史,文化遗产才会实现它的民族价值。
uYMltkMbhpuIxEY0EXBafg==  聆听,谁的低吟浅唱传递着“铭记文化遗产”之声?
  多久没有诵读《诗经》,多久没有翻弄《二十四史》。虽然我们不是学者,不必咬文嚼字通解全意,但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先秦的编钟我们依旧能够敲响,伯牙的琴弦我们依旧可以抚弄,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气我们依旧可以传诵,藏族的唐卡我们依旧可以把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要靠我们铭记,五千年文化不断流,要靠我们新生的注入。在心中刻下文化遗产的画卷,我们载着文化飞翔。
  品味,谁的茶艺精湛让“铭记文化古迹”的滋味飘香?
  一墙一壁,镌刻着过往浮华的生活画面;一砖一瓦,记载着往昔峥嵘的岁月。古物古迹,人们时常把玩又喜爱收藏或爱好游览拍照留念。口中称“我爱古迹”的同时,希望你明白:心中铭记才是最重最深的爱。古迹象征历史的载体,它只是表面的华丽,浅层的深刻。只有用心品读它,用丰富的知识解读它,才能对古文化有深层的了解。浅尝辄止不是铭记。古迹在焕发着它特有的芳香,需要深刻的你去品评去铭记。
  远望,是谁的渐行渐近让“铭记历史”的脚步踏深?
  我们荣耀,五千年文明古国有它自己的根基,曾以“司南” “火药”领先世界,这是古物。我们悲伤,英法联军无情的侵略留下了“残迹一片”的圆明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了731部队的遗址,这是古迹。古物古迹,在我们看客今人的眼中,或是光荣或是心痛。铭记历史需要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从民族的惨痛教训中汲取养料,从而由古通今,由铭记历史到古为今用。这样古物古迹作为“历史的载体”便绽放了它应有的光芒。
  珍视古物,珍爱古迹,铭记历史,镌刻明天。历史的画卷,前人书写,历史的画卷,刻在心间。
  点评: 文章层次分明,说理透彻。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严谨、深刻而又不失文采。第四段的四个“依旧”的句式,内容丰富,语言灵活而有气势。文化遗产的丰厚和今人对待文化遗产肤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告诫国人“历史的画卷,刻在心间”,掷地有声。(闫宏斐点评)
  
  曾经沧海 薪火相传
  魏小东
  
  盘古开天、三皇五帝、诗书礼乐、儒释道义,历史的脚步已悄悄踏过时间的罗盘。
  沧海横流,大江东去,雨打风吹,英雄无觅,历史的车轮已缓缓碾过光阴的印记。
  天上人间,五千春秋,华夏文明,薪火传承,历史的胶片已轻轻揭开尘封的印记。
  翻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波澜壮阔的舞台上,上演过无数或雄伟壮丽、或神秘莫测、或尔虞我诈抑或情真意切的故事。其中,有那么多人值得我们品味;有那么多事值得我们铭记;有那么多精神需要我们弘扬;有一种文化需要我们传承。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载体。贺兰山的烽火和剑阁蜀道的崔嵬映衬着刀光剑影的岁月;乾清宫的石阶和金銮殿的辉煌诉说着权力斗争的阴暗;曲阜孔庙的杏坛和岳麓书院的讲桌,闪耀着儒学思想的火花;圆明园的废墟和敦煌的经卷哭诉着文明流失的幽怨。或许我们没有亲眼目睹历史,但它们足以让我们把那消逝的岁月铭记。
  经史子集是历史的内涵。“四书”的博大、“五经”的深邃、《道德经》的睿智、《离骚》的隽永、汉赋的华丽、魏晋的风度、唐诗的潇洒、宋词的委婉、元曲的质朴、明清小说的深刻,这些都就是中华文化的命脉,也是中华历史的内涵。历史本身很枯燥,但因有了内涵,而平添了几分活力,也更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用心铭记。
  民族精神是历史的脊梁。可曾记得,易水岸边,那壮士离去的悲歌,它叫忠诚;怎会忘记,那身受宫刑后的巨著,那是坚韧;都会回忆,零丁洋上,那悲壮慨叹的绝句,它叫爱国。能否记起,诏狱之中,杨继盛身上的创伤,那是不屈。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值得我们牢记。因为,他们的精神铸造了中华历史的脊梁,更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身躯。这种民族精神需要每一个华夏儿女铭记。
  驻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岸边;静立于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屹立于瑰丽壮阔的泰山之巅。仰观宇宙的开阔,体味我中华历史的绵长。其实,历史也是载体,精神才是真谛,文化才是精髓。
  愿我中华之历史绵延不绝,中华之精神薪火相传,中华之文化长盛不衰,永立世界文化之林。
  点评:本文的题目鲜明、生动,“曾经沧海”和“薪火相传”把历史的悠久和今人的态度巧妙的联系起来,真可谓“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诗经》中的一句“美目盼兮”。这是一双清澈灵动而睿智的眼睛。本文的语言干净利落,富有文采。整散结合的句式,错落有致,意蕴丰厚。论证旁征博引,气势恢弘。(闫宏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