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头上的家园(创作谈)

2011-01-01 00:00:00杨小凡
阳光 2011年5期


  一个作家一生的作品合起来,就是他的自传。
  每一位写作者都有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根据地。这个家园是他的出生地或生活所在地。
  龙湾是我的出生地,龙湾就在龙湾河拐弯的胳肢窝里。龙湾河其实是涡河一段水流的别称,这段水流向东三十里即到药都城。
  龙湾和药都城,同样是我写作的根和心灵的家园。
  我的祖辈代代传说:龙湾,与大宋朝杨家将后人及明朝朱熹宗有关。
  大宋朝杨家将被潘仁美陷害后,幸存的后人流落至此。大约到了明朝天启年间,杨家后人又繁衍出了人物儿,一家有七个儿子,全是以武功著称,加上他们父亲的一个干儿子,就又以“七郎八虎”扬名中原。
  我在这个神奇的龙湾生活了十六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Hm695G2haonkmr1lm0TANmz+dS3B+a4nhs1wfRPxOA=都让我终生难忘。无论是老人嘴里的作古人物,还是我亲历的各色人等,无论是贫穷、木讷、孤寂还是坚韧、豁达、宽容、朴实、简洁、执着的血肉乡亲,无不让我深思和遐想。他们就是中原农民的代表与象征。于是,我用了十年的时间,以笔记体小说的方式把他们一个个记录下来。以期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还原和营造我心中的故乡史;并以此为桥梁,实现与日趋破碎的乡村和历史对话。这本书后来以《龙湾笔记》结集出版。
  顺龙湾向前走三十里,龙湾河便叫涡河,城便叫药都城。
  涡河被大哲康德誉为“哲学河”,这条河两岸的黄土地上孕育了老子、庄子、陈抟、张良、曹操、华佗这些旷世智者。药都城具有三千七百年的历史,这样的古城,自然繁华与市井相杂,各色人物俱生。我在这个城里也住了近十年,曾对这里的历史与传说广为搜寻与研读。于是,拳掌炮鞭、壶石泥玉、医相扎剃、吹拉弹唱、绿林响马,厚朴狡黠、吃苦耐劳、赌混偷懒之各色草民,便从脑海生长出来。我历经十年努力,还原了一百多个人物,这本叫作《药都笔记》的书,也曾给我赢来些微的荣誉和心灵的安慰。
  这两本书写就后,我的写作就转入自己经历的当下生活。但写来写去,我还是离不开龙湾和药都城这两个地域。我小说里的人物,大都还是这里的农民乡亲和小城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生活、挣扎、喜怒哀乐与我息息相关,难以割断。这两地依然是我敲击键盘的手指上的家园。
  受同乡徐迅和朋友凌翼先生器重,我便决定选两个短篇给心仪的《阳光》。其中《药都食记》是以药都城为底色的人物集合;《柳呀柳小翠》则是我生活在龙湾时的记忆。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但又是作家真真切切能感知到的。这是两篇风格上不太一样的东西,但我以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里面的人与事,都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尤其小翠,那种心灵的孤寂与无助,会让我们许多人都觉得似曾相识。虽然事情不同,但感情的体验是相似的。
  我的写作历程告诉自己,时光可以流逝,但心灵却依旧要在龙湾和药都城这两个真实与虚拟的家园上空盘桓。
  故乡啊故乡,您永远是我指头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