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11中国招聘市场新趋势

2011-01-01 00:00:00李黄珍
职业 2011年1期


  人力市场进一步回暖
  
  Q:2011年,中国招聘市场发展趋势呈现怎样的特征?
  A:总的来说有以下五点。
  第一。涨薪潮。宏观经济形势趋好,企业招募需求增加,人才争夺战加剧,薪酬上涨。
  第二。企业招募需求旺盛。对于企业和求职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利好消息。说明企业的业务在继续增长,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求职者则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行业雇佣需求量上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的招募预期领跑201 1年第一季度人才招募市场。排在后面的是服务业、制造业、运输及公用事业、矿业及建筑业。
  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结束使得服务业、运输及公共事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有所回落,但这两个行业仍为求职者提供了不少机会。适逢春节,受假日经济的影响,批发及零售业呈现出比其他行业更旺的雇佣态势。
  对于想进入这几大行业的求职者来说,2011年应该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第四。二线城市雇佣前景领跑全国。万宝盛华《201 1年第一季度雇佣前景调查》结果显示,二线城市呈现出非常积极的招募意向,招募需求非常旺盛,长沙、青岛、南京等城市的招募指数领跑全国。
  由于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逐步升高,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往二线城市转移,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受益于此,生机勃勃。
  第五。外企和民企间传统的人才竞争格局被打破。人才流动明显加剧,外企和民企的人才竞争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万宝盛华《外企和民营企业人才竞争力调查》显示,中国求职者对外企的追捧热度已经明显下降,开始倾向于选择民企。首选民企的求职者的比例上升了5%,而首选外企的求职者的比例下降了10%。由于华南地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该地区的求职者尤其青睐选择民企。
  
  多元技能人才成新宠
  
   Q:2011年,企业更青睐哪种类型的求职者?
  A:同以往相比,现在的企业更青睐两种人:一是有特定技能组合的多元技能型人才;二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因为他们可以弥补企业招募人才的素质缺陷。
  “特定技能组合”就是不仅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还兼备一些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特质,一专多能。从目前的招募需求和整个人才市场的供给来看,合适的人不好找,但又到处都是“人才”,这就是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反映了企业的要求和人才的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企业在用人策略上会选择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人,这种人通常都有非常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有战略性思维和化解冲突的能力,有积极的工作价值观和理念,有积极的追求和正确的态度,自我管理意识强,适应能力较强。
  
  企业也要学会调整心态
  
  Q:在新的人才竞争环境下,您建议企业该如何升级人力资源战略?
  A:“人才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全球的企业都存在着难以填补的职位空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求职者的素质和雇主的需求不匹配所导致的,是结构性短缺。
  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
  对于企业来讲,第一,要拓宽候选人的来源渠道,包括那些想转行的人,愿意转换工作地点、转换职位的人;第二,要调整心态,考虑招聘那些“怀才不遇”的求职者,也就是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对于普遍匮乏人才的热门职位,企业不要奢求一次招募就能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要更多地考虑选用那些目前尚未具备该职位所需全部技能但是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人才;第三,企业应该调整职位描述和评估的标准,依据相关技能,挖掘可塑之才,而非死守传统标准不放;第四,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想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话,就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
  
  职业化转型永远是关键
  
  Q:求职者,特别是2011届毕业生该如何调整自己、调整求职战略?
  A:要尽可能多一些职业规划和职场实践的经历,力图把自己打造成那种企业需要的特定技能组合型人才。
  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来讲,第一,需要尽快完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保持良好的心态,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扎实做起;第二,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自己适合的行业和岗位:第三,要增强自身对第一份工作的适应性,多向身边的同事和领导请教、学习,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尽快进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