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微博粉丝批量出售造就出一个新兴行业,却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虚名,只不过这个时代需要温暖与慰藉,并以此证明我们的存在。
求求你关注我
网络巨人史玉柱曾发出一条微博。2010年11月29日晚问,他的新浪微博粉丝逼近一百万。他在微博上写道:“粉丝人数将达100万。粉丝中有爱我的、恨我的、发言的、打酱油的、俊男、美女、竞争对手雇的枪手、僵尸。哈哈,来者就是客,我决定付每位粉丝一元(别骂我抠门哈),再把这100万元集中起来以粉丝们的名义做一件慈善。”
该条微博发出后的第一天,史玉柱兑现了承诺,将1006706元人民币汇到一家慈善基金会。在此之前,当下国内最大的微博发布平台新浪已出现过以转发次数为捐款额度的慈善活动,但屡次以几千元的筹集效果告终。
这一事件再次证实了网络的影响力,而载体正是时下风行的微型博客,自媒体时代的升级版本。网民发现,单条140字以内的信息量虽然局限了他们的酣畅表达,却仍不失为最及时的传播方式。此类平台使得自身拥有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也能在第一时间就某事件阐明个人观点或仅仅是宣泄。但微博的传播机制至始至终秉持着固有的法则,它的前提是,你必须关注或被关注,否则就不能实现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人们或许还记得曾经那位上厕所不带纸的微博客,最终在博友的帮助下摆脱了尴尬。无论是真是假,却侧面引发思考,如果没有人替他转发微博,事情将会是怎样。玩转微博的潜在动力与粉丝保有量有着密切关联,注册账号后加V和不加V,收效自然相差甚远。
以新浪微博为例,人气关注榜上,大嘴女星姚晨以400余万粉丝高居首位,小S和赵薇也分别以落后二十万和四十万的姿态入主前三甲。这三名女星无一例外是通过微博加V认证的名人,和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号召力可能有一定出入,至少通过科学的正反比例运算,是难以得出答案的。
当然。相对于没有经过加V认证的微博发布者,要在网络江湖上获得一席之地,则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打理,因为你既不是草根发家的胡淑芬也不是隐藏在veggieg背后的天后级人物王菲。拿王菲来说,即便她的注册账号没有通过新浪微博官方认证,也获得了“呼风唤雨”勋章,而普通网友要想获得这个标志,需符合邀请1000人开通微博并绑定手机的硬性条件,这个任务艰巨又令人乏力。
“人贩”的逻辑
“粉丝超过一百,你就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 超过十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这是一份来自网店的文案,也间接形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微博评价体系。
尽管这个评价体系传达出的信息是,姚晨等人顶多是份全国性报纸,却诱发了微博客的消费欲望。自此,网络粉丝售卖形成市场,应需求,它变得如火如荼。
据中广网信息显示,某家网店一个月内的粉丝销售量高达17万,其中17820份单价为一元。事实上,这些被卖出去的粉丝也分几个级别:10元100个,有头像,永久有效,另一种则称得上是高端粉丝,因为价格高,他们也具有转发和评论功能。对于那些只是添加不会发言的粉丝,人们将其称为“僵尸粉”。由于注册和添加关注都是人工的,所以顾客朋友需要等待,不过到“账”通常是很迅速的。看上去,这就如同为出卖服务而生的第三产业,却又挥之不去劳动密集型的背影。
正因为纯粹手工登陆、添加的过程,卖家向顾客声称,绝对安全可靠。众人都明白,这些用金钱换来的粉丝具有极高的重复性,他们可能是我的粉丝,也有可能是你的粉丝。而这些粉丝背后坐着一帮手工作坊的生产商,他们也就是全部了。
再后来,淘宝和新浪都开始了整治行动,专售僵尸粉的网店遭到关闭。不过,肃清后对新浪和淘宝能带来的只是声誉,而另一些卖家魔高一丈,转战去了论坛、贴吧或者QQ群。
非要把那些购买来的粉丝想象成电脑屏幕背后的人的话,卖家确实暗合了买家的心理,因为他们懂得这种虚无的成就感背后那套“贩卖人口”的商业逻辑。创意营销为了然无趣的白领们提供了快慰。
捍卫存在感
对没什么来头的微博害来说,他们也自有民间规则。各式网络发帖号召,你加我微博关注我也加你,这样的取暖方式必然是小众的、也可以称之为等待陌生人。其心理满足只是暂时,因为他们逐渐发现,陌生人们传输出来的信息未必是自己感兴趣的。而这些人也不一定会青睐自己的言论并转发。
另一种做法则要看四川大学“麻辣教授”蔡尚伟,该教授曾创作《兽兽不是野兽》歌词走红,后改行在微博上写微小说,“菜刀体”小说的始作俑者。蔡教授曾给学生们分派任务,让他们帮着拉粉丝,每人每天至少负责将他的“菜刀体”小说转发一次,并摊销10个粉丝。此举引起在该校就读的青年作家颜歌发飙,“这位川大教授,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您的学生们先在您的授意下疯狂宣传您为网络某脱星定做的口水歌,现在又频发狗屁不通的微小说,据说您此次下的任务是粉丝一万?告诉您:淘宝批发,一毛一个。以您想红的程度,砸锅卖铁批它一百万得了……”事后,蔡尚伟回应说,这是在做传播实践。至于是否真是如此,且留给众读者细品。
如此的虚荣很快就会退潮,正如注意力经济的虚假繁荣,行将破灭。购买者的购买初衷或是捍卫自身的存在感,一种用错方法的解决之道。疑惑发问,到底是粉丝越多越好还是互动的活跃度更高有益?聒噪背后剩下的大概只是孤独的影响力,迎来休止符后的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