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至23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分论坛“全球化时代华文写作与海西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福州市隆重举行。本次国际研讨会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华侨大学文学院主办,海峡文学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汶莱的华文作家、学者以及高校博士生、硕士生七十余人齐聚一堂,广泛深入地交流全球化语境中华文写作的经验,进一步拓展了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新思路。
在开幕式上,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孝荣、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罗训涌分别致辞,就本次国际研讨会的意义、大陆与台港澳的共通与差异及福建在台港澳文学研究上的优势地位发表看法。刘登翰研究员强调,应注重把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的地域优势、语言优势转化为学术优势,大力加快学科建设,把研究者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学科的集体行为,进一步突出福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进行华文写作与海西文化传播的重要地位。随后,与会者就“海西文化形象与传播”、“华文书写经验”、“台湾文学新论”和“海外华文文学探析及其他”四个主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研讨,吴玲瑶、陈漱意、林祁、庄伟杰、田英成、洪淑苓、盼耕、白舒荣、刘红林、朱双一、杨健民、管宁、曲鸿亮、袁勇麟、朱立立、杨际岚、余禺等参与了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第一场“海西文化形象与传播”主题发言中,《福建论坛》总编辑管宁研究员首先阐释了文化形象的概念,他强调“区域文化形象是一个地区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文化通过特定的物质与精神形态给予人们的主观印象”,指出文化形象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可以通过元素或系统展示,亦可通过标志物和精神理念体现。他还以福建文化形象塑造为例,从个性特征、地理特征、生态特征和历史特征等层面切入,阐释福建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以加快转型、强化创意、扩大融资、创建园区四方面为方式与途径实现福建文化形象的塑造。福建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曲鸿亮研究员梳理了多年来福建省学术文化界在海峡文化研究与海西文化传播中所做的努力与成果,介绍了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和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文化研究与传播交流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余禺、马一川对在推动华文文学创作及海西文化传播中有着卓越贡献的《台港文学选刊》作了介绍,从其发展历程、编排特色和“海峡诗会”品牌活动的创办等层面展示了《台港文学选刊》在世华文学前e0e94869159e559b896a7e521687b223ea955be9a9bd173a0824da3293d44512行与海西文化先行中的重要地位。来自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陈舒劫博士以《文化渊源的时代建构》一文探讨了华文文学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形象的塑造问题,指出海外华文文化是“海西”文化形象建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应把海外华文文学书写理解成更宽泛意义上的华文文化书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海外华文文化与海西文化形象建设的深层互动。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对本场主题发言作了精彩的点评,肯定了文艺创作与文化研究对海西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第二场主题发言中,来自海外各地的八名作家共同分享了华文书写经验。美国华文作家吴玲瑶坚信“人生之路要笑着走”,她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笑谈写作”,传递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文学观。另一位旅美作家陈漱意则从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谈起,分析解读了《流浪的犹太》、《怨偶》等作品,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小说自由谈”。美华作家黄鹤峰则把写作看做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强调写作是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美国《中外论坛》总编辑王性初为与会者介绍了旧金山华文作家的创作概况,与此相呼应,汶莱华文作家李佳蓉也介绍了汶莱的华文文学发展状况。香港作家盼耕以《海外华文写作“三家村”之路》为题,提醒研究者应注重作家对去国怀乡和对第二故乡的不同感受,提高对全球化写作的认识。旅日华文作家、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林祁以《在日华侨华人纪事》为例,通过问答的形式阐明了“采写华侨华人口述历史”的原因,强调对个人经历的保鲜和个人史书写的重要性。旅澳华文作家、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庄伟杰坦言自己的“边缘人”意识,就“生存方式、文化角色及华文书写”提出了问题、策略及启示,尤其注重海西文化与华文书写的勾连。华侨大学倪金华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海外华文作家在写作中传递出的立足现实、关注人生的传统人文精神及对推动全球化时代华文写作与传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三场主题的发言者,不仅有资深作家与专家学者,还有不少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年青学子与前行代学者一起就台湾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相关议题交流思想、沟通学识,使研讨会呈现出热情饱满的学术气氛。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洪淑苓将民俗学与文学相结合,以阿盛散文为例,探讨其作品中民俗叙写的形式、内涵和开创之处,视角新颖独特,开拓了华文文学研究的视野。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关注余光中早年散佚的作品,对它们作了重新挖掘,阐释了余光中早年经历在其文学中的投影,指出地域文化在台湾文学中的意义。华侨大学倪金华教授则从台湾光复初期的报业出版情况入手,以《国声报》“南光”副刊的主编人物、版面编排特色与“新青年”等部分文化栏目内容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光复初期台湾新文化重建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博士生倪思然、教授倪金华从传统性、民族性、民间性出发,运用现代性理论及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对当代大陆“寻根文学”与台湾“乡土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创作思想、作品主题进行了比较研究,表述了对文学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关系的思考。沈玲副教授对台湾言情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指出其中耽美倾向的表征:一是从去欲化到趋欲化,二是女性主人公的消失,并对耽美倾向所产生的原因作了探讨。来自福建社科院的女学者张帆以台湾小说家杨照《暗巷迷夜》为例,指出杨照在作品中关照解严后的历史记忆,执著于挖掘被官方叙述掩盖的民间创伤记忆,不断颠覆与批判官方所建立的历史叙述体系,体现了后殖民思潮的影响。福建社科院文学所陈美霞立足台湾女作家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关照小说中的“妈祖信仰与台湾地域文化”、“家族谱系与身份认同”问题,揭示了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之间的隐喻关系。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陈建芳、硕士生黄佳淑、郑淑蓉分别就朱天文的《巫言》、洛夫《石室之死亡》以及王文兴、白先勇小说的身体叙事等论题进行了再解读,展现出青年学子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福建师大袁勇麟教授作了点评,指出前行代学者积累之深厚在于对资料的深入挖掘,鼓励青年学子应多关注宏大背景下的微观分析,注重民俗学、历史学与文学的相互融合。
在“海外华文文学探析及其他”的主题发言会上,福建师大教授袁勇麟和福建省侨办的李薇博士就长盛不衰的张爱玲研究现象进行了梳理,从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两方面进行再整理再发现。福建师大硕士生吴燕君、宋巧文、吴妍君、时立香以台湾文学史与香港文学史为对象进行研究,关注文学中的史性书写。马来西亚作家田英成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创作概况,对马来西亚森林武装斗争与左翼文学创作进行了生动描述。李莉教授对马来西亚黄孟文“毛果山系列”微型小说中幽默荒诞的意味作了重点解读,肯定了黄孟文的创作以幽默荒诞的方式鞭挞了现实中摧残华文教育、歧视华人的黑暗势力,实现了微型小说的新奇化。福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萧成副研究员对连士升散文做了简析,通过解读连士升表现战乱的散文、游记散文、思亲散文、人物传记散文、读后感,令与会者又一次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往昔岁月驿站的精神记录。福建社科院文学所刘桂茹系统而理性地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想象资源、书写策略及属性意识,从中透视这种少数族裔写作的审美倾向以及贯穿其中的文化政治意图。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王爱平教授介绍了印尼孔教的发展历史,强调印尼孔教与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印尼孔教乃是儒家的宗教化与印尼化后的产物。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的吴春兰、孙婷阐述了提高菲律宾华语教学效率的必要性,对推动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深入开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林祁以“游走于历史性与当代性的‘飞’地”为题作了点评,肯定了与会代表对华文文学“历史性”和“当代性”两个尺度上的开拓探寻。
在自由讨论中,许多专家学者就“华文写作与海西文化传播”畅所欲言,新见迭出。刘桂茹提出研究者的关注面应更广,眼界应更宽,建议研究者充分运用网络,以获取尽可能全面的资源。王性初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研究者也是伯乐,应注重发现具潜力的作家,而不能进行“炒冷饭”或单纯的“论文搬家”。北京白舒荣编审认为当前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眼界狭窄等不足,呼吁研究者拓宽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欧美国家,而应多关注近年来长期被忽视的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文学发展状况。香港作家盼耕再次重申了应增强“地球村意识”、更为关注全球化写作。庄伟杰针对当前研究领域因一味重视小说,忽视散文、诗歌等其他体裁而导致文学生态失衡的现状,建议研究者在选择研究体裁时,应进行广泛选取;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应忽视边缘作家。
刘登翰、白舒荣、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伊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主编刘红林分别主持了大会的各场发言,《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副主编宋瑜先后主持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刘小新作了会议总结。
随着地域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学书写与地域文化呈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就使得探讨二者的关联问题成为了极具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课题,而这一国际研讨会与以往单纯的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有意识地将华文文学与海西文化传播进行有机勾连,探讨二者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5篇,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华文写作与海西文化传播等相关问题,会议论文集以《台港文学选刊》增刊形式出版。毋庸置疑,这场闪耀着理性锋芒的学术盛宴对于促进福建省学术界与世界华文文学界的互动与交流具有积极的影响,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将全球化时代华文写作与海西文化建设延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