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袭

2011-01-01 00:00:00花瓣雨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1年6期


  核辐射从何而来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和相对安全的能源,核电厂所在地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的放射水平基本维持在天然范围内,核辐射安全状况总体良好。但随着核设施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放射源使用不当、放射源丢失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核辐射有α,β和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导致癌症、白血病、畸变、遗传性疾病,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污水入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喝一千多升“核污水”才会致癌。
  在之前“核电站附近海水超标1250倍”的新闻中,我们可以得知,日本排放污水的标准是40贝克勒尔/升。而从4月4日起,日本向太平洋排放的1.15万吨低浓度放射性污水,超标了100倍,即4000贝克勒尔/升。
  计算一下,在1升这样的污水中,碘的辐射值是0.088毫西弗,而当人体吸收100毫西弗辐射时,癌症发病率才会有显著提升。所以,要喝下1136升这样的核污水,才会起到致癌的作用。而人一年的平均饮水量,只有730升。
  还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之前的“超标1250倍”还是“超标750万倍”,都只是暂时性的突发事件,真正大规模长期污染环境的,是这“超标100倍”的核污水。
  没错,这样的计算还是杞人忧天。其实,除非有人专门跑到核电站的排污口直接喝水,否则这样的污水很难影响到正常生活。
  海水是有稀释作用的,辐射剂量会随着海洋流运动而不断降低,而放射性物质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慢,分解速度快。在巨大的太平洋中,即便日本倒入2万吨高放射污水,1年后也将被稀释到不足1贝克勒尔。
  另外,福岛附近海域为亲潮和黑潮的交汇点,这两股海潮流向常年比较稳定,均不会向中国海域方向流动。所以,应正常的生活,不用担心什么。
  
  海产品并不受核污水影响
  
  在切尔诺贝利之后,有研究团队发现以下规律:核辐射对鱼类的影响,取决于“水体开放程度”、“空间距离”和“水中钾含量”。即湖里的鱼比河里的鱼安全,距离越远的鱼越安全,海水鱼比淡水鱼安全。
  中国所属的海域,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都在1000公里以外,加上海水中高含量的钾,以及整个太平洋强大的稀释能力,吃国产海鲜是不用担心来自福岛的污染的。
  再退一万步来说,在福岛相邻处发现的日本首例放射超标海产品,也不过是526贝克勒尔的铯。换算过来就是0.0068毫西弗,对人体健康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总的来说,此次核污水排放,主要的影响是改变日本海域周边海洋生物的基因和影响它们的繁育能力。对中国来说,近期对中国海域的影响可能比较小。因为核污水排放地在日本东海岸,面向北太平洋一侧,而中国东海、黄海在日本的南部。综合考虑洋流、风向、海洋稀释以及海洋自净能力、放射物质半衰期等因素,对中国海域暂时不会有影响。
  不过长期来看,核污水还将危害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最快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和浮游动植物,它们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接下来是鱼类,鱼类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植物;而鲨鱼、鲸鱼等的食物,是一些体型小的鱼类。整个食物链环环相扣。
  中国海域受影响的,也是远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问题。即使中国近期会减少对日本海产品的进口,但是两国的贸易同样畅通。轮船进出口岸时要排放或加入压水舱内的海水,一些变异物种可能经压水舱被带到中国来。比如,中国的中华龙螯蟹(即螃蟹,在长江流域生长的又叫长江蟹),就是经来往贸易轮船的压水舱被带到了美国、欧洲等地,在当地繁衍。
  “核辐射”蔬菜,能不能吃?
  吃303公斤“核辐射”菠菜才等于做一次胸透。
  从福岛核电站放射出来的放射物元素,有碘、铯、氢、氙、氪等。但生命力顽强,能够挣扎跑到100公里之外作恶的,基本只有碘-131和铯-137两种元素了。
  在北方检测出的“核辐射”菠菜上,检测出来的正是碘-131。这种放射物大概有1~3贝克勒尔/公斤。通俗的讲,贝克勒尔这个单位是用来衡量某物质上含有的放射物的值。但单说贝克勒尔是没意义的,我们必须要用一个能够衡量“放射物对人体影响”的值。这个值就是“西弗”,想必经过前一段的“核危机”,大家都已经从各类媒体上听闻这个单位了。
  我们取菠菜上含有碘-131的最大值:3贝克勒尔/公斤,换算得到结果是0.000066毫西弗,即0.066微西弗。
  这个值是什么意思呢?要知道,做一次胸透的辐射值是20微西弗,而平均一次X光检查的辐射值是1.2毫西弗,所以,需要吃下303公斤的“核辐射菠菜”才能达到受一次胸透的辐射,而想达到一次X光检查的平均值,甚至需要吃下18181公斤的菠菜。对于胃口没有那么好的人来说,可以不用担心蔬菜的安全了。
  注:以上数据分别取自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等。另据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表示,需要吃2200公斤的菠菜才相当于一次胸透,可能苏所长所取的“胸透辐射值”与笔者不同,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即便这样的计算,有些人还是杞人忧天。有人说,那我也不愿意吃“胸透菠菜”,能安全就安全些。
  要知道,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如果将菜在水中浸泡10分钟后,就基本检测不到碘-131了。同时碘-131易于升华,在常温下还可能跑掉,一加热基本就消失了。
  菠菜总和辐射值联系在一起,不是说菠菜的辐射值高,而是其大叶、细绒毛的特性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小颗粒,所以受到相关部门的“青睐”。
  
  我国多个地区检出碘-131,会不会对健康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赵兰才分析说,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以及美国、冰岛等地检测出的碘-131,应该是日本福岛核事故泄漏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释放到空气中,再随着大气环流的运动带来的。
  “但是我国公众不必为此担心”。赵兰才说,“可能有些人对媒体的一些报道产生了误解,在事故中要求采取的服碘、闭门不出或避迁等防护措施,是针对生活在核电站周围地区民众而言的,超出这个区域的民众不必为此担心,更别说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了。”赵兰才解释说:“有些人看见电视里东京、大阪的群众戴上了口罩,就误以为事态严重。戴口罩并不一定是为了防治核辐射污染,日本春季樱花盛开,空气中花粉含量高。每到这个时节,很多日本人为了防止花粉过敏都会戴上口罩。”
  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带来的附加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