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时我命令儿子:“鸡蛋必须吃掉。”
儿子说:“不吃。”
“不吃不行!”我严厉呵斥。
“就不吃!”儿子厉声反对。
我火了,继续逼儿子吃鸡蛋;儿子也火了,不但不吃鸡蛋,连其他食物也拒绝吃——我们谁也不让谁,餐桌上的气氛相当紧张……
为了让儿子的早餐更有营养,我规定早饭时,儿子必须要吃掉一个鸡蛋,可儿子却说鸡蛋太噎人,拒吃。我们常常因为一个鸡蛋闹得不可开交,我很头痛,感觉自己的家教行动举步维艰,难有“出路”。
起初,我实在找不到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儿子“顺心”地吃掉鸡蛋。但有一次逛地摊夜市,我意外地找到了让家教有“出路”的好智慧。
我逛地摊夜市是想淘些便宜货。我发现一只杯子不错,就问摊主:“这杯子多少钱一个?”
对方回答:“10元一个!”
我拦腰砍价:“5元一个,卖不?”
对方坚持一口价,“不卖,就10元。”
我坚持5元一个,摊主坚持10元一个,双方谁也nl7aXsK+qTCSEG8xZSJ1D0SOIwa0CttdUiEXDop47cw=不让谁,越争越恼火。我放下狠话:“你还想不想卖东西!”对方更狠:“卖给谁也不卖给你!”然后我们相互怒视,交易不成,反成仇家!
我跟这位“一口价”的摊主闹成“仇家”,是因为摊主没有给我的杀价行为设置“退路”,他的“一口价”让我感觉特别憋屈,所以心生怒火。
我走向另一个摊位,发现这个摊位也卖杯子,同款的杯子却有3种标价:低档次的4元一个,中档次的10元一个,高档次的11元一个。
摊主向我介绍:“有4元的,有10元的,还有11元的,你要哪种?”
这样的摊主才是真正的“精明”——我感觉4元一个和10元一个的杯子就是我“杀”价的“退路”,不想买贵的,人家有便宜的嘛。
摊主已经自动将价格“杀”到最低了,咱就别再狠命地跟人家“杀”了,摊主给我设置的“退路”,让我失去了“杀”价的心理动机,满足了我“杀”价的心理需求。我当然不要4元一个的,也不要10元一个的,我觉得高档的比中档的只贵一元,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下了11元一个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进行得相当顺利!
买回了杯子,我忽然感觉上当了。其实,摊主想卖掉的正是我手里的这种11元一个的杯子,另外两种杯子是个反杀价的陷阱,或者说是求购者的杀价退路。好聪明的摊主,他在给我预备杀价“退路”的同时,自己的经营也找到了“出路”。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可以用地摊主的经营智慧让儿子吃掉早餐的鸡蛋。
再一次早餐时,我在盘子里摆了3个鸡蛋:一个很大的,一个中等大的,一个小的。儿子一见我做了3个鸡蛋,几乎要哭了:“爸爸,我一个鸡蛋都吃不下,你却让我吃3个鸡蛋!”
我笑了:“不是让你吃掉3个鸡蛋的。盘子里有一个最大的鸡蛋,有一个小些的鸡蛋,还有一个更小些的鸡蛋,你选一个吃掉就行了。”
“只吃一个?我可以选择这个吗?”儿子一把抓起最小的鸡蛋,仰头问我。
我故做思考状,然后告诉儿子:“可以。”
“太好了。”儿子就如得了便宜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竟然自己动手剥起鸡蛋来——要知道,在以前都是我剥好了,然后才逼着他吃的。
看着儿子高高兴兴地吃掉了“小鸡蛋”,我感觉用家教的“退路”换“出路”的方法的确可行。因为有了可以选择的“退路”,所以儿子与我对抗的心理机制就被化解了,他在权衡之后,选择吃掉小鸡蛋,这正中了我的“圈套”。儿子没有选中的鸡蛋是没有煮熟的“陪蛋”呢。
以后,我再让儿子完成某一件事时,都会用上面添加“陪蛋”的做法,不会只给出一件事逼儿子必须完成,而是给出一系列的事让儿子选择性地完成,我把想让儿子完成的事情暗隐在诸多事情之中,这样儿子执行我的“指令”时就感觉有“退路”,心情就顺畅许多,我与儿子的冲突就渐渐没有了。
看来,家长需要让孩子执行“命令”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因为“选择”也是孩子的一项权利。正所谓给孩子多一些“退路”,家教才会有“出路”。■
(责编 冰蓝)